国际组织积极评价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并提出完善建议
摘要:世界银行也高度重视,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推介我国国库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现将有关情况刊发于后,以便各地掌握改革方向。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高度评价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2001年以来,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我国在充分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对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被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称为一场“财政革命”。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确立了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提高了预算执行管理的效率、效益和透明度,从根本上保障了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近期,IMF财政事务部专程来华考察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情况,对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规模和范围都非常庞大,而且非常成功;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大大加强了政府收支流程的整合和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国库管理在未来几年将很快达到OECD国家先进水平。2012年和2013年,在世界银行举办的亚洲公共支出管理网络(PEMNA)会议上,我国应邀介绍了国库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做了专题发言。世界银行表示,将把我国国库改革成功经验纳入世界银行案例库,向发展中国家推介。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深化国库改革的建议
(一)继续扩大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资金范围。目前我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已全面覆盖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但一部分财政专户资金、预算单位自有资金等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议我国继续扩大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资金范围。
(二)建立以稳定和减少库款为目标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在国库现金管理中,财政部门应相对独立地实现国库现金管理和债务管理目标,政府尽量平缓其现金流,使财政管理活动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保持中性,建议我国加快建立以稳定和减少库款余额为目标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三)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应建立单独的预测信息数据库,从相关部门系统地收集现金流量预测信息,进行滚动预测,逐步实现三个月内按日预测;同时制定更加丰富的预测结果评价指标,有效衡量并不断降低预测误差。
(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财政国库管理。建议制定一套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以促进国库改革深化,并确保信息技术发展与整体改革进程协调一致。在选择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时,应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国库单一账户对政府财政资源全覆盖的方案。
(五)将国库改革成果提升到法律层次。按照国际惯例,对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国库现金管理这样的制度化改革,通常需要制定新的法律及相应实施条例。建议我国修订现行有关法律,体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内容,特别是要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财政部门和央行在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中的职责分工。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一是严格规范财政专户资金管理。除有明确规定外,预算安排的资金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得转入财政专户。二是研究将预算单位自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取消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外运行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三是研究建立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新机制。
(二)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一是通过建立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财政部门相对独立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实现国库现金管理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二是抓紧建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范。三是加强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管理的协调配合,加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
(三)加强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一是提高中央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水平。建立健全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信息交换机制,逐步将一个月内按日预测的滚动周期延长至三个月内按日预测。二是指导地方建立健全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体系,科学开展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工作。
(四)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是大力推进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再造财政收支管理业务流程,整合信息系统,实现国库管理系统和预算编制等业务系统的一体化运行。二是加强支付系统、总账系统与预算单位会计系统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资金支付自动生成总账信息和预算单位账务信息、会计信息自动生成决算信息。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利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五)加强国库管理法制化建设。一是积极参与配合《预算法》的修订,进一步明晰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二是研究修订《国家金库条例》,研究制定《财政资金支付条例》,通过立法巩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成果。
作者:四川省财政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