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内外结合分析会计报表信息真实性
王玮/文
现代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企业会计报表,大到企业间的资产并购、重组和重大项目投资、融资,以及商务合作、贸易往来,小到普通百姓的股票买卖,都要通过研读财务报表进行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出于美化业绩、需求新资本、保留壳资源、操纵二级市场的股价等多种目的,往往采取各种手法制作虚假会计报表,粉饰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造成企业会计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
因此,如何有效地揭露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发现企业在哪些财务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失真的情况,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至关重要。下面,本文就从报表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进行适量地分析。
充分利用会计报表外部信息
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都必须是能用货币计量的,但企业的很多信息很难通过货币简单计量。因此,评价一家企业所需的信息中,有些在报表上是找不到的。其中有些还是无形的,如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等。此时,外部财务特征就显得重要了,它不同于企业内部结构,可以直观地得到。比如外界对其的评论,企业各类公开的相关经营和财务的报道等。这些信息的变化与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是相一致的,甚至有些会在企业实际情况变化之前有一些先兆。
首先,认真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各种举动和反应,从中确定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应认真观察的,特别是其对公司发布公开信息的态度。1995年破产的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关于资产负债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正是这种对会计信息不负责的态度间接导致了银行最后的财务失控,令这个有着233年历史的金融大厦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留意高层管理人员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也很有效。如果发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抛售本公司股票的情况,特别是看到一个很少或从不卖本公司股票的管理者突然大量抛售,那么企业存在不为人知的财务问题的可能性就极大。因为对企业经营状况最了解的正是这些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会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在企业经营不善时避免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
据Thomson Financial内幕交易研究部资料显示:自2000年8月开始,苹果电脑曾发布3次盈利预警,但有两次苹果电脑行政人员抛售持有的苹果电脑股票的时间是在预警公布的前夕。其中最大的一宗是在2001年4月22日至5月31日期间,当时抛售数量高达190万股,套现4900万美元,而抛售者包括该公司财务总监安德森及另外5位行政人员。而之前苹果电脑行政人员几乎是从不卖出他们持有的苹果电脑股票的。当苹果电脑预警公布:自当年4月1日起的一季销售将低于预期后,其股价应声下挫,从每股24美元左右跌至约17美元。
所以,学会阅读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分析企业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第二,企业能否按照规定在截止日期前出具会计报告,由此判定企业的经营情况。
根据规定,企业的财务报告都有明确的公布截止日。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证监会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报告;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提交中期报告;上市公司在会计年度前3个月、9个月结束后的30日内编制季度报告。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能够按时出具与相关法规要求一致的财务报告,是其财务系统健全的基本特征。
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财务报表不能及时报送、财务信息公开延迟一般都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征兆。但这只是提供一个关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线索,而不能确切地告知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如果一个公司的财务信息总是公布不及时或是有意拖延,那至少表明其情况不佳,有时会隐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对这样的公司不仅要分析会计报表,还要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有关的内幕情况,防范风险。
善于分析会计报表具体内容
上述提到的利用外部财务特征对企业进行直观地观察和判断,是很必要的。但要真正了解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光靠表面现象远远不够,一定要对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关注企业的前期会计报表,善于读懂历史留下的信息,不要掉入企业的财务陷阱。
企业的经营总是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当报表的使用者在对企业进行分析时,不应只局限于一年的报表,而是要多收集一些企业以往年度的财务数据,因它是很可靠的参照。
红光实业在上市的前两年,经营状况就出现了剧烈波动。1995年红光实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竟达到118.9%,令人生疑。到了1996年,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增长率竟为344%,这也是一个神话般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却下滑至13.68%。短短一年时间核心业务收益质量居然发生如此巨大的下滑,其中难道不会存在问题吗?
公司的销售巨幅增长,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产品畅销,供不应求;二是降价促销。从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下滑的趋势判断,如果销售是真实的话,肯定缘于降价。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公司一方面为了卖掉产品,不惜降价;另一方面,却加班加点开工生产,使得库存显著增加(增幅为109.6%),1996年年末存货达到3.58亿元,几乎相当于1996年度的销售额。如果投资者能够注意到上述两点异常现象,再结合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也许红光造假的骗局一开始就被揭穿了,不致于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关注企业的偿债以及银行的授信情况,最清楚、最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处的状况。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是如何对待其他人的,或听别人对他的评价。了解一个企业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那些和目标企业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体,对企业都有着比较切实的判断,这些判断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
例如,应付账款是融资的一种,是卖方给予买方的信用支持。健康的企业总会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以便在交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当一个企业经常拖欠债务,或者存在大量的应付账款时,对其销售收入和利润的真实性就应提出疑问。
再如,银行的评级是评判一个企业的信用很重要的标准。如果企业可以按期归还银行的借款,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就合理并愿意继续向企业贷款,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的状况尚可。如果存在无法正常偿还银行借款的情况,企业账面资料的可信度就应打个“折扣”。
第三,关注应收账款项目的变动,而不要被表面的利润高增长所蒙蔽。
应收账款是会计报表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项目,虽然它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但其形成、计提和转销又直接影响着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当看到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利润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且应收账款增长率远远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但与此同时,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使用者就应该警觉:企业是否在利用赊销交易操纵利润?
1992,臭名昭著的“ZZZZ Best舞弊”一案Barry Minkow坦白,“对于像我这样的舞弊犯来说,应收账款的确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它们可以立时产生巨额利润。但是,也告诉人们其他一些事情——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也揭示了我的公司没有现金流入的原因。现金流入与应收账款增长是紧紧相连的。”所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及应收账款之间的关系也是揭露盈余操纵的预警器。
第四,关注利润分配的合理性,掌握企业收益的真实性。
企业经营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将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合理的分配,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规划。许多企业会计报表上的数字都没有问题,但却会在最后一步——利润分配中做手脚,使得整个报表的性质发生变化。
有一些企业无论经营状况如何变化,其利润分配政策保持“一贯性”——不分配。更有一些上市公司不但不分配,还继续向股东伸手要钱——配股。这样的企业利润,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本文对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进行了一定方面的分析,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借此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周转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价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