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倒逼生态文明建设
此次全国两会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种示范区的建设和推进,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相承,而且将具有更多探索意义。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未来成为示范区的地区,将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这将有助于我国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甚至可能通过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而对环境保护乃至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
示范区或可破解编制难题
“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地区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天然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汤林闽表示。
原因是这些地区具有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制度基础、管理基础及数据基础等。
汤林闽认为,目前来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要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如何确认纳入该表的自然资源资产;二是自然资源资产在表中如何进行列报和披露。
具体来说,第一个难点主要在于,按照现有核算方式或会计准则,自然资源并非都能够作为资产,或者不宜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例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国民账户体系和企业会计中都不将其确认为资产。
第二个难点主要涉及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估值。“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很 大程度上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形成了制约。即使同时采用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来列报和披露自然资源资产,也还需要考虑两种计量的结合与平衡问题。”汤林闽说。
在汤林闽看来,要破解上述两个难点,我国需要建立起一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标准或准则,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提供这样的基础环境和探索经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务会计研究室副研究员王晨明也有同感。她表示:“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工作原则,从开展试点着手,逐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案框架和制度方法,通过试点论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将表外资产纳入表内
我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只是将自然资源进行实物量统计,没有对其价值量进行量化,且对实物量的统计也十分粗略。
正是这种资源无价观念,使得那些不能为人类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往往被排除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之外,在经济行为决 策中也不被考虑,导致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生态景观价值评估中心主任景谦平认为,突破传统的资产确认条件,明确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这是自然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的前提条件。
同时,他指出:“需要对现有财务、统计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价值计量功能,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价值量化。”中国审计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以宽、北京鑫正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主任会计师方宇及其副主任会计师孙兴华等人建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率先汇集绿色环保专家、财会专家等,成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离任审计责任终身追究制》课题组,进行切合实际的创新研究试点;课题组要尽快起草《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指南》和《生态资源审计》,以便有据可循;探索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将已经探明储量和政府目前持有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列为本区主要生态资源科目,将对排污权、大气、水、土地、矿产、森林、绿化地、草原等设立核算科目。
另外,他们还建议课题组要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难点,本着集中力量、先易后难的原则,先选本区易计量的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如对排污权、水、土地、矿产、绿化地等科目进行取得数量及应支付货币资金的核算,形成初步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负债,然后逐步再扩大核算范围,最终摸清“家底”。他们还建议人大代表提交《环保法修改增加生态环境审计议案》,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高红海 来源: 中国会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