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放飞我的中国梦
小时候,常常听父辈们讲起过去的故事,村边的池塘、盛夏的蛙鸣、金黄的稻田……他们说起自己的来处,说起自己的奋斗,恨不得时光倒流,再回到那段既淳朴又厚重的时光,自豪、幸福和不舍溢于言表。可是,我是一个在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农业、农民并不了解,对父辈们的话语也并不理解,于是总会顽皮的调侃几句,换来大人们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
那时的我,有自己的梦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白领,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于是,我选择成为了一名银行职员,在我看来,那是一个既体面又有好待遇的职业,是白领中的白领。然而,当我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穷乡僻壤的分理处门口,看到曾经憧憬的银行与现实中农商行的巨大落差时,心里百味俱全。带着不甘与寂寞,我开始了了无生趣的重复劳动……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行里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闲聊。“上午有个老大爷来取定期存款,忘记把利息拿走,落在柜台上就出去了,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找到他。大爷过来拿到钱后一个劲儿的感谢我哩!”同事小罗高兴地跟我们讲起事情的经过。“这都是大爷他们一刨土、一棵秧种出的血汗钱,那点利息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听同事们三言两语的说着,我的思绪被拉长到前几日: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柜台办理业务,她颤抖着双手从贴身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用蓝手帕包裹了好几层的钱,认认真真地数着,就像手捧着所有希望生怕打碎了一般,我默默地看着,里面大部分是20块、10块、1块、5角甚至1角的零钱,瞬间鼻子酸酸的。数完后老人慢慢地把钱交给我,当我把存折递回老人手中时,我分明看到了她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安心,老人对我说:“小姑娘呀,你是新来的吧,几十年了,我种菜攒的钱只有存在这里才放心,农商银行好啊!”回想着这一幕,一股莫名的暖流涌上心头,从来没有一种认可让我觉得像此刻一样光荣,令人欣慰!从来没有一刻让我如此打心底里尊敬、爱戴农民的伟大!
是啊,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辛勤劳作攒下的钱存放在这里,然后继续努力;他们领取补贴和利息,只为认真生活;他们办理贷款手续,为我们提供物质基础……于是,我豁然开朗,开始领悟到了这份工作真正的含义:农商银行,不仅仅只是一个金融机构,更是一个托举老百姓梦想的平台,一个老百姓觉得信任、依赖、温暖的大“家”;而我们,也不仅仅只是一名办理业务的普通员工,更是老百姓亲近的朋友,是用双手为“三农”传递服务、信任和温暖的桥梁。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加深刻地懂得了农商银行的重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学会了欣赏农民百姓最高尚的美,感受农村乡间最质朴的气息,就像给心灵的一次洗涤,让我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让我真正成长、成熟。如今,我已逐渐喜欢上了工作的这个小镇。闲暇之余,邀上同事一起去田园乡间散步,那河边嬉戏游弋的白鸭,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房,烟田地里整齐栽种的烟苗,来回耕耘的耕田机……都让我十分惬意。利用我行的福祥便民卡,杨大婶圆了开便民小超市的夙愿,已开始收回投资并逐步存钱还贷;李大哥烤烟种植扩大到60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张大叔家花猪养殖扩大到200头,头一批已出栏兑现;还有王大爷,利用存单抵押短期贷款,解决了定存未到期,又急于支取5000元给老伴治病的困难,既治好了病又保住了定期利息……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自豪。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我们农商人始终坚守的信条——把对家乡人、家乡事的爱融入工作里,满脸笑容服务你我、满怀感恩助力“三农”、满腔热情奉献家乡!
农商银行在全县33个乡镇下共设67个营业网点,还有很多很多与我一样的年轻人,正在某个角落默默用自己的青春挥洒汗水,服务“三农”、服务家乡。我想,不管身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能服务最广大的农民百姓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我们只是渺小的一滴水,但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虽然我们只是渺小的一片叶,但可以托起农民的希望。我们不能撑起整片天空,但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用自己关爱的手,为家乡人民打开一扇光明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