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市公司产权组织结构视角下审计师选择问题研究

【摘要】在当今的经济体系下,经济实体的产权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因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产权界定和组织结构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为了研究公司产权复杂程度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选取2009 ~ 2011年三个会计年度的A股非金融行业数据为样本,采用二元逻辑回归的实证方法,试图探究上市公司产权与组织结构复杂程度与审计师声誉效应之间的特定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产权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上市公司对不同声誉审计师的选择,而公司自有声誉可能对审计师声誉具有替代效果。但是这种影响在高声誉审计师之间的区分度并不明显。
【关键词】上市公司 产权组织结构 审计师声誉

一、引言
产权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和产权组织形式是影响交易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产权理论的提出,使得参与交易企业的产权界定形式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按照产权理论,企业产权的界定越清晰,基于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下,沟通企业联系的摩擦成本越小,即交易成本越小。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认为,市场对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具有灵敏的反应,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对于会计人员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会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投资者报告和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传递企业内部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因此,站在产权理论的角度,会计是降低信息费用,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影响组织形式发展的强有力工具(陈莉萍和张巧良,2007)。合理的会计目标可以界定为向产权主体提供交易信息,节约企业各产权主体的交易费用(陈莉萍,2011)。
在当今的经济体系下,经济实体的产权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因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产权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对企业而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者都可以看做是企业实体的产权相关者,资本市场上的纷繁复杂的资金提供者都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经营活动中的潜在产权主体。企业产权结构的复杂化增加了企业对外充分披露信息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为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消除增加了阻碍。因此,投资者们为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投资决策,需要更多地依赖企业对外披露的内部信息。而会计本质上就是为这些潜在产权主体服务的,并始终致力于解决资本市场披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产权主体复杂化、多元化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水涨船高。复杂的产权结构需要会计更好地履行其职能。
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活动,其对象是各类经济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其目标是指引会计更好地履行其报告与披露的职能,从而增加经济主体披露信息的可信度,为各产权主体的经济决策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和变革历程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利益的过程(张立民和唐松华,2008)。
“安然事件”之后,审计师声誉作为评判审计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在选择审计本单位财务报告的审计师的时候,也开始更多地考虑聘请的审计师声誉所传达的审计质量方面的信号。本文试图探究公司日趋复杂的产权结构与审计师选择方面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料数据,采用二元逻辑回归的实证方法,试图探究被审计单位产权的复杂程度与其审计师的选择之间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关系。在理论上,本文从上市公司产权组织结构角度丰富和拓展了审计师声誉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在实践中,对于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完善公司内部产权结构治理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审计师声誉领域文献回顾
根据西方的研究,在审计质量研究中主要有保险假设和审计师声誉假设两方面内容。由于经济环境的限制,保险假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比如英美等国家。但是,“目前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客户是出于保险需求聘请了高声誉审计师”(陈俊、韩洪灵和陈汉文,2009),或者说,现有的研究成果很难完全区分出支持保险假设的部分。2001年“安然事件”的爆发,使得学者们开始更加重视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作用及其经济后果。国内外最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审计师声誉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机制,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1976),也可以作为一种信号机制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Datar, Feltham and Hughes,1991)。从代理理论来说,经过审计的公司财务报表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赖度,因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而从信号传递理论来说,审计后的财务报表可以向市场传递优良的信号,由高声誉的审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具有更好的可信赖程度,更能为市场所认可,因此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国内外文献对于审计师声誉提高与溢价以及审计师声誉损毁情况的研究比较细致和全面。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型的具有国际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凭借其提供的高质量审计赚取审计费用溢价(Lasse Niemi,2004等)。学者们采用美国市场的数据(Beatty,1989)和英国市场的数据(Holland and Horon,1993)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聘请较高声誉的审计师,可以降低新股发行的IPO抑价,使得上市公司享受更高的新股发行价格。我国的学者基于我国审计市场数据对于审计师声誉是否可以降低IPO抑价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王兵、辛清泉和杨德明,2009;王恩山,2010等)。在审计师声誉损毁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都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发现了在审计失败丑闻被曝出后,声誉受损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他审计客户经历了负面的市场反应(方军雄、许平和洪剑峭,2006;朱红军、何贤杰和吕伟,2007;Paul K. haney and Kirk L. Philipich,2004;Joseph Weber and Michael Willenborg,2008;Steven F. ahan and David Emanuel,2009等);而因审计失败而受到监管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遇到保持客户的困难(Thomas E, Wilson, Jr.and Richard . Grimlund,1990)。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审计师声誉的存在能够向市场传达信息,纠正信息的不对称和扭曲,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根据“深口袋”理论,审计人员作为信息风险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因此选择具有良好的审计师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转嫁甚至降低风险,从而降低委托代理的利益冲突,节约契约成本。“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公司的特定风险决定了发行人对包括审计师选择在内的一系列信号显示机制进行了最优化安排并服从总成本最小化” (陈俊、韩洪灵和陈汉文,2009)。正是由于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上述效应,作为被审计单位的上市公司,不管是从信号传递的角度还是降低自身成本的角度,在审计师选择方面都会有更多深层次的考虑。
陈骏(2011)的研究发现,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银行信用借款(即存在“门槛效应”)且信用借款的比例更高(即存在“约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声誉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审计师选择,利用审计师声誉的保证作用合理地实现自身利益。方红星和施继坤(2011)、施继坤(2012)等则采用股票市场的年报数据,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角度展开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出于降低代理冲突和释放信号的动机,会利用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信息发挥信号功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而审计师声誉在一定程度上为该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方红星和戴捷敏(2012)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随着审计的产权功能在当代复杂经济活动中的不断加强,本文试图从产权角度考虑审计师选择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公司产权结构越复杂,公司代理成本和代理冲突越大,公司越有动机提高内部治理和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因此,基于这样的管理动机,产权结构复杂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会比较完善,同时具有比较良好的内部控制。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这样的公司需要通过适当的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良好、内部治理监管得当的信号,需要向市场传递高质量和较高保证程度的会计信息,更好地达到降低由于产权复杂化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预期公司产权结构越复杂,公司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来开展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从而向市场传递良好的信息质量的信号,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和认可。站在审计师的角度,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深知审计师声誉的建立来之不易,他们具有强烈的动机维持自身良好的市场声誉,因此他们更愿意承接公司治理水平高、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对象。
由于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供更好的审计质量,增加审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因此上市公司聘请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利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治理良好的信号。基于以上理论推导预期,本文认为上市公司的产权组织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师。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选取了2009 ~ 2011年的上市公司作为公司考察样本,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排名的“五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替代变量。因此,我们假设:H1: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的“本土九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师。
H2: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师。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设计。一般认为,较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高声誉、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这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户众多,对单一客户的审计收入依赖性很低,因此审计独立性比较高,审计意见的可靠性相对更高。从“深口袋理论”上来看,因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预期未来损失会很高,这就会激励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师声誉。
由于审计师声誉本身的不可测性,对于审计师声誉的衡量和指标表征,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最广泛的研究方法还是以“国际四大”来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代表,这一观点也最普遍地为前人的研究所接受。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年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始终稳定在前四位。而随着中国近年来大力做大做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品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选取“国际四大”和“本土九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表征指标和替代变量。“本土九大”由“国际四大”和按照样本区间(2009 ~ 2011)年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的本土前五名事务所(即“本土五大”)联合组成,样本区间内的“本土五大”排名如表1所示。本文分别定义“国际四大”和“本土九大”为big4和local9。如果上市公司选择的审计师为上述两种情况,则相应的被解释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

2.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设计。本文选取的表征上市公司产权组织结构的变量包括公司资产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权分离度、管理层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和子公司数目,这些变量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公司产权结构复杂度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一般认为,公司规模越大,产权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选择高声誉审计师。Inderst and Muller(1998)发现,相比股权集中公司,股权分散的公司债务代理成本越低,因此越不倾向于选择高声誉审计师,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本指标越小,越不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两权分离度越大,公司产权复杂程度越高,预期越倾向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高管越愿意通过传递内部控制质量的信号降低公司价值被低估的风险(Paul & Healy,2001),公司越愿意聘请高声誉审计师来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风险;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独立董事越需要向外界传递他们能够胜任决策控制代理人的信号(车宣呈,2007),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数目越多,企业内部产权治理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
本文还选取了公司上市时间来验证审计师声誉的替代效应,一般认为,公司成立时间越长,公司声誉的累计会降低对于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公司声誉对于审计师声誉存在替代作用,因此预期符号为负。控制变量方面,本文选取资产净利率、财务杠杆和应计项目代理变量这些表征公司经营业绩的变量,并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哑变量,各个变量的具体定义见下页表2。
3. 研究模型设计。本文借鉴了前人构建的审计师声誉选择模型,并加入个别能表征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变量指标,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被审计单位产权复杂程度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具体模型为:
模型(1):
Local9=β0+β1Lnsset+β2Leverage+β3ccruals+β4First+
β5Seperation+β6Mgmto+β7Indepratio+β8Sqtsub+β9RO+
β10Firmage+β11Industry+β12Year+ε
模型(2):
Big4=β0+β1Lnsset+β2Leverage+β3ccruals+β4First+
β5Seperation+β6Mgmto+β7Indepratio+β8Sqtsub+β9RO+
β10Firmage+β11Industry+β12Year+ε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 ~ 2011年的上市公司全样本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所有的数据来源均取自国泰安SMR数据库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在剔除了金融保险业样本、ST和∗ST公司的样本、B股样本和数据缺失样本后,我们得到了来自12个行业的4 360个样本,下面按照年份和行业分布列示样本数据情况。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3首先给出了按照不同年份列示的各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师选择情况,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总体上看,选择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样本总数的比例小于但接近50%。从2009年到2011年,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选择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和选择“国际四大”的公司也逐渐增加,占总样本的比例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国内审计市场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传递的信息,因此在选择审计师方面更加重视,更看重审计师声誉。其中2009和2011年的样本里,选择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被审计单位数量小于选择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说明在市场中,由于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更重视自身声誉的建立,对于客户的选择也更加慎重,再考虑到审计费用的高门槛,使得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群体还是偏少数,这也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只有2010年的样本出现例外。

下页表4和表5列示了不同审计师声誉分组的样本描述性统计情况。在表征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复杂程度方面的变量上,高声誉组别中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子公司数目、资产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两权分离度等指标基本都高于低声誉组别的平均水平,符合上市公司产权结构越复杂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预期。公司声誉替代变量中,Local9=1组别的公司平均上市时间低于Local9=0组别的平均水平,也基本符合公司声誉对于审计师声誉具有替代作用的预期,但是在“国际四大”组别中没有体现。独立董事比例变量中,Local9=1组别的平均水平低于Local9=0组别,符合预期,但是在“国际四大”组别中却呈现相反的结论。
下页表6列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大部分都在0.5以下,说明模型选择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模型设定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1. 审计师选择与产权组织复杂程度。模型(1)旨在分析产权复杂程度对高声誉审计师和其他审计师选择的区分度。回归结果可知,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系数为正,而且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与预期一致。两权分离度的系数为正,而且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越大,越愿意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系数和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平方根的系数也显著为正,研究结果符合预期,说明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子公司数目越多,公司产权结构越趋于复杂时,上市公司也更愿意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另外,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系数为负,而且显著,符合研究预期,说明董事会独立程度越低,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越趋于复杂,则上市公司就更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这些结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假设一得到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为正,但是结果并不显著,说明这一指标可能不是影响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的敏感因素,也可能这一指标对于表征公司产权组织复杂程度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更多的是体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而对于公司股权分布和产权分布结构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展现所致。
模型(2)旨在考察国际四大在高声誉审计师中的区分度。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表征上市公司产权组织复杂程度的变量中,只有资产规模和两权分离度的回归结果显著,而且符号符合预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符号相符,但是并不显著;而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子公司数目不仅符号不符合预期,而且结果也不显著。经验证据对假设二的验证并不充分。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环境下,产权组织结构复杂的上市公司在面临选择“国际四大”还是本土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时,并没有明显偏好“国际四大”。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际四大承接的客户数量较少,使得样本量较少影响了回归;另一方面可能我国现行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产权结构过于复杂的公司对于选择“国际四大”还存在一定的顾虑,公司产权复杂程度对于高声誉审计师之间的区分度并不明显。
2. 审计师选择与公司声誉的替代作用。从模型(1)回归结果可知,公司上市时间的系数为负,而且非常显著,这说明公司声誉对于审计师声誉的替代效果非常显著,公司上市时间越长,公司声誉越强,公司自身声誉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向市场传递比较良好的信号,因此在审计师选择方面对于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就会偏弱,公司声誉对于审计师声誉的替代作用确实存在,这一结论符合研究预期。但是在模型(2)中,这种替代关系虽然成立,但是并不显著。
3. 审计师选择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披露。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财务杠杆的系数为正,而且显著,符合研究预期,说明财务杠杆越高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为了传递良好的信号,可能更愿意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资产收益率和应计项目的系数虽然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这可能表明财务杠杆和应计项目并不是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的重要考虑敏感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资产收益率和应计项目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有所体现,会向市场传递一定程度的信号,从而削弱了其对审计师选择方面的作用。
模型(2)的结果显示,财务杠杆和应计项目均与预期呈现反向而且显著关系,说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反而越不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可能说明债权人的利益诉求在是否聘任“国际四大”的抉择中并没有得到满足;由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程度的不同,在选择“国际四大”时会有更多的顾虑。这可能表明,在面临是否选择“国际四大”的问题上,产权结构复杂的公司可能权衡后更愿意选择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也解释了选择“国际四大”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的原因。
五、研究结论和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09 ~ 2011年的上市公司全样本数据,试图研究被审计单位产权的复杂程度与其审计师的选择之间是否存在特定关系。研究发现:
1. 表征上市公司产权与组织复杂程度的指标几乎都会显著影响审计师声誉变量。在是否聘任高声誉审计师的选择中,上市公司产权与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上市公司对不同声誉审计师的选择。上市公司的产权和组织结构复杂程度越高,公司可能越愿意倾向去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从而更有利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治理良好的信号。但是产权与组织结构复杂程度在决定公司是聘请“国际四大”还是本土高声誉事务所的区分中作用有所削弱。
2. 公司自有声誉可能对审计师声誉具有替代效果。公司上市时间越长,公司自有声誉越强。由于公司自有声誉的正面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治理良好的信号,因此在审计师选择方面对于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削弱。但是这种替代效果在“国际四大”的选择中并不明显。
3. 上市公司的某些经营业绩指标并没有成为上市公司选择高声誉审计师的重要敏感因素,甚至对于选择高声誉审计师产生了制约。产生这一情况的潜在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这些体现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本身在上市公司的正常信息披露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传递了信号,从而削弱了审计师声誉在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可能会基于盈余管理的程度和这些报表项目的信号传递作用权衡利弊,在审计师聘任中放弃最好的选择。
(二)研究局限和不足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主要有:第一,本文研究的数据年份跨度仅仅为2009 ~ 2011年三年,也许扩展研究年份跨度之后能够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得出更加全面、合理的结论。第二,本文对于应计项目代理变量的处理趋于复杂化,也许削弱了应计项目变量对于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和敏感程度,数据处理方法可能对于实证结果和结论产生一定影响。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权视角下的审计师声誉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研究”(项目编号:7127218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部控制与独立审计的耦合效应研究:财务重述视角”(项目编号:12YJA790193)以及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审计师声誉受损信号传递机制有效性检验及其原因(机理)分析”(项目编号:2013TCY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莉萍,张巧良.基于产权视角的会计目标起点新论.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9
2. 陈莉萍.基于产权视角的会计目标起点论合理性探讨.商业时代,2011;12
3. 张立民,唐松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权功能:演化与延伸——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产权演变评析.会计研究,2008;3
4. 陈俊,韩洪灵,陈汉文.审计质量的双维研究范式及其述评.会计研究,2009;12
5. Michael . Jensen and William H. Meckling .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gency 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6. Beatty, R.. 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The ccounting Review,1989;4
7. 王兵,辛清泉,杨德明.审计师声誉影响股票定价吗——来自IPO定价市场化的证据.会计研究,2009;11
8. 王恩山.审计师声誉与新股发行抑价——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最新证据.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5
9. 方军雄,许平,洪剑峭. P职业声誉损害经济后果性研究——来自银广夏事件的初步发现和启示.南方经济,2006;6
10. 陈莲英.从最终控制人视角分析审计师选择问题.财会月刊,2009;6
11. haney, P., and K. Philipich. Shredded Reputation: The ost of udit Failure .Journal of ccounting Research,2002;40
12. Joseph Weber, Michael Willen Borg, Jieying Zhang.Does uditor Reputation Matter? The case of KPMG Germany and omROD G .Journal of ccounting Research,2008;46
13. Steven F. ahan, David Emanuel, Jerry Sun. re the Reputations of the Large ccounting Firms Reall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ndersen Enron ffair. uditing: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9;28
14. Wilson, Thomas E and Richard . Grimlund. 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n auditors reputation. uditing: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0;9
15. 陈俊,韩洪灵,陈汉文.审计质量的双维研究范式及其述评.会计研究,2009;12
16. 陈骏.审计师声誉与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基于银行信用借款决策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11;5
17. 方红星,施继坤.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沪市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11;12
18. 施继坤.内部控制鉴证、审计师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2009~2010年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9. 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股公司2008 ~ 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2
20. 车宣呈.独立审计师选择与公司治理特征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7;2
21. 陈丽蓉.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师变更影响的实证检验.财会月刊,2010;35

【作  者】
刘雨杰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