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与会计政策的公允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通常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规定的范围内,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企业具体的会计政策的过程。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会计政策变更。公司治理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与公司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企业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
作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监控机制严重弱化,体现在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控作用而流于形式,董事会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监事会作用甚微,大多形同虚设;外部监控机制不完善,体现在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约束经理人的条件,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缺乏竞争性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监督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作者指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监控机制均不健全,不能发挥对经理人的有效制约作用,从而导致了管理当局“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表现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我国上市公司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实现经营者政治前途的需要,或者是满足企业上市、配股要求和保住上市资格以及操纵股价的需要。其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上,随意性大;会计政策选择效果上,没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以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为主要手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未能充分理解,其职业判断力有限。
作者建议,为了约束经理人自利的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变上市公司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改革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及监事会的独立性;改进经营者激励机制,订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管理报酬契约;建立和完善经理人市场;完善资本和产品市场。
(李倩整理自《财政研究》2006年第11期,作者:丁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