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统计工作过程中产生误差原因与解决对策
1统计工作的基本现状1.1统计工作中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在办公条件、设施、人员配备、统计经费保障方面不断加大了力度,设立了统计工作岗位,明确了统计分管领导,安排了统计工作人员,保证统计数据收集和上报渠道的畅通。配备的“四机”大都运行正常。1.2统计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大多数单位整理主要指标电子台帐,统计资料和统计报表基本上做到了装订成册,管理规范,并及时归档保存。各项统计制度上了墙,还定期对村级统计员举办了业务培训。1.3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大多数单位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要求组织开展统计调查,要求基层起报的实现由基层填报;统计报表手续齐全,数据一致、指标逻辑准确、指标纵横平衡、上报手续规范。1.4统计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大多数单位定期编印了《统计月报卡》、《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提要》、《统计公报》,并撰写统计调查分析文章,上报信息。在统计信息上报方面完成较好并能够及时上报区统计网站,统计单位不断强化统计服务意识及创新思路,利用统计工作自身的优势,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研究,想领导所想,供领导所需,使统计服务更具敏锐性和前瞻性。通过为党政领导提供统计服务,让领导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关心统计工作,为统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1.5统计过程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统计报表、统计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调查方法,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总结出来,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建立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严谨性。但是,在统计工作中,因为人为因素使统计工作中的调查、整理、资料汇总等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统计调查阶段,被调查者因为利益的驱使存在着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在统计整理阶段,一些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强,不熟悉业务流程等,出现了“数据误差”等一系列问题;在统计资料汇总阶段,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直接导致了数据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低下。另外,统计工作中还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这直接导致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本文着重讨论统计工程过程中存在数据误差和解决对策。
2统计误差产生的客观原因与分析2.1时间原因。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的,其结果不一定能在某个时段截然分开,而统计是统计某个时段的事项,有的把它统计到前一个时段,有的把它统计到后一个时段,因此统计信息会有一定的误差。2.2空间原因。人、财、物都具有流动性,子公司、母公司很多都是跨地域的,统计某些事项,很容易出现重统或漏统。比如:统计经济成果,母公司所在地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成果都统计了,子公司所在地又把子公司的成果统计了,这样就出现了重统,如果都不把子公司的统计进去,就会出现漏统。统计有利于地方争名誉的事项,容易出现重统,统计不利于地方争名誉的事项,容易出现漏统。2.3方法误差。许多统计信息不是一个个地数出来的,不是一尺尺地量出来的,也不是一斤斤地称出来的,而是推算出来的。推算要有依据,依据需要调查,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信息虽然可靠,但也不一定可靠,因为有人为误差也就不可靠了,而普查费时费力费财,一般不常用。抽样调查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而所抽之样是否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这就决定统计信息是否准确。统计方法不正确、不科学,统计误差就越大。2.4知识技术误差。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的准确与误差,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越熟练,技术水平越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小,反之则准确性越低,误差越大。
3统计误差产生的客观原因与分析主观原因分析主观原因很简单,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为名、为利、为升迁,避灾、避祸、避麻烦。主观原因是造成人为误差的唯一原因。人为误差又分为虚报和瞒报两种,该虚报还是该瞒报,则根据利与害来决定,虚报有利则虚报,瞒报有利则瞒报。虚报和瞒报在普遍存在。在统计误差里,客观原因的误差比较小,主观原因的误差比较大。在统计误差里,根源不在统计部门,不在统计人员那里,还是在我们的统计制度、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我们的税收制度、我们的法律制度、全社会的统计意识、我们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要减少统计误差,特别是要消灭人为误差,必须从认识方面、制度方面、法律方面着手。
4有效降低统计工作中“数据误差”的具体措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统计数据的质量也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统计干部要加强统计数据采集的水平,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降低:4.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以及统计干部深刻的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的认识到统计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使领导能够对统计工作重视起来并且起带头模范作用,对统计工作进行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使统计干部能够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思想上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并在统计工作中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4.2建立和完善统计工作的工作机制。可以利用《统计法》,对统计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明确统计工作的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并且对落后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及时的进行改革创新,以保证统计方法的时效性。建立统计工作的监督考核体系,落实统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提升统计数据的精准度,进一步促进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4.3改革领导干部片面强调“业绩”的考核制度。统计工作中出现“数据误差”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就是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常常“以数字论英雄”,片面的强调GDP增长而忽视了实际客观因素,直接造成了统计数据失真。因此,要对领导干部片面强调业绩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抑制和消除“数据误差”的产生。4.4加强统计干部的业务素质的提高。
一支精干的、专业的统计干部队伍是统计工作良好展开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统计干部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统计干部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首先是思想培训,使其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次是对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统计干部必须熟悉统计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流程,以确保统计数据资料的准确和完整。4.5加强统计系统的网络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统计工作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统计系统的网络建设,实现其自动化。加强网络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误差”,并且能够实现数据信息扩大化,强化数据信息功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5结论总之只有有效的降低“数据误差”,才能够真正提高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