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发展方向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监管模式创新发展,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如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需要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国家审计机关在对国有企业实施审计监督中的审计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国家审计机关与国有企业审计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国家审计机关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由行政监管关系到依法监督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因此,要做好监督,首先要牢牢树立依法审计的观念,尊重企业合法权益;其次,国家审计机关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审计关系,存在着主要由经济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主要经济监督部门应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逐步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国有企业由被动接受监督转变为主动配合监督,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二)企业审计内容发展变化我国早期企业审计主要是以查错纠弊为主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审计的内容逐步转变为以真实性为基础、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新型审计。审计范围逐步转向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以突出资产质量,防范风险为重点,既注意审计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又注意发现资产质量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同时,在审计中注意从体制机制上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完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一企业审计思路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二、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定位国有企业审计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明确定位,担起责任,立足纠弊功能,发挥监督作用。结合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与审计机关的人力、物力,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可将其定位为: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在加大企业审计调查力度同时,推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审计的发展方向(一)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推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企业的各项审计必须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而会计领域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财务收支审计必须查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评价经济责任,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现在企业审计实际任务由原来传统的查错纠弊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真实性审计。本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审计仍应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可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随着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审计理论的提高,应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二)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审计调查与全面审计相比,有着调查对象广泛、调查内容集中、方式灵活等多种优点。充分利用审计调查的优势,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国有企业改革重点,经济运行中的难点,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选择审计调查项目(如果审计调查中发现需审计机关处理的问题,可按正式审计项目的程序处理)。这样可以抓住普遍性、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查深查透,达到加大审计力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成效的目的。(三)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活动。如果经济责任审计仅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难以拓展。企业审计如能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同时结合效益审计,三管齐下,审计成效应该会更显著。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核实企业盈亏,揭示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今后应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四、审计机关适应企业审计发展应做的工作(一)完善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管理结构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高,改善经营管理,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在这一总体目标下,企业审计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监督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检查产权变动和国家资本营运的财务状况,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企业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和约束机制,依法经营,帮助企业挖潜增效,对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跟踪审计;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四是深入开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审计,通过检查资金是否专项使用及项目所预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是否得到实现,验证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以及项目管理执行的有效性,从而验证项目执行机关财权和事权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能力。(二)调整企业审计重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一方面,由体制变动而激发出惊人的增长能量;另一方面,转型期的增长中也包含着引人注目的非有效成分。因此,减少非有效成分,提高增长的有效性,便成了当务之急。审计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检查监督的重点。
一是从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入手,打假治乱,保证会计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二是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企业的落实。三是加大逆向审计监督的力度。从企业出发,检查部门是否存在对企业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治理“三乱”现象,为国有企业减轻负担、摆脱困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从“人”入手,抓好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腐败。五是重视在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提供大案要案线索,挽回企业经济损失,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六是加强对企业改制过程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七是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社保资金管理运用的合法合规。八是对企业利用环境资源的状况进行专项审计,以加强企业管理,降低增长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三)改进审计技术方法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多种形式各项内容的综合审计。在方式方法上,要采取审计与调查相结合,点上微观审计与面上宏观抽样相结合,重点问题审计与跟踪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取证模式上,应积极开展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试行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测评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操作技能上,应加快开发、应用审计软件的步伐,建立企业审计对象资料库和审计信息网络体系,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逐步向网络化审计发展。(四)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范围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绝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国有企业会计核算普遍实现了电算化,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会计信息越来越复杂。审计机关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程度,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会计资料转换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利用数据库知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检索、取证、复核,最终撰写审计报告,草拟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五)重视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利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成果。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内部审计力量,对其下属单位经营活动进行检查、规范;社会审计随着风险意识的增强,执业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出的问题大部分能够准确披露。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审计成果,找准审计的重点和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