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事例诠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近期,笔者作为财政财务工作者参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下称《内控规范》)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也在本系统财务人员培训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我的学习体会是《内控规范》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神俱似、惟妙惟肖,觉得《内控规范》是生活点滴事例的提升,具有预防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性。
《内控规范》的缺憾美。第四条“…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相对于“绝对保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控制措施仅可“合理保证”,不能达到“绝对保证”的境界。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名列前茅,要求孩子下课要回家,回家由爷爷奶奶监督做作业,不能看电视、玩游戏,有的还把电脑锁起来等等,措施可谓五花八门。毋庸质疑,没有控制措施,孩子失控的概率大增;“紧箍咒”随时随地念,大部分的孩子循规蹈矩、出类拔萃;然而,有了控制措施,“严官府、频出贼”的事例仍时有耳闻,家长有政策、孩子有对策,严管措施不是万能的。《内控规范》的制定者也看到内控措施设计与执行固有的局限性和成本等因素,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五项控制目标,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虽说这有点“缺憾”,但这是前瞻的、务实的、明智的,执行起来更具有挑战性。
《内控规范》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五条规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全面性,主要体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夏天到了,贯彻全面性,消杀蚊虫才能事半功倍,蚊虫滋生期全程要施药,犄角旮旯要投放到位,让蚊虫无处可躲、无处可藏;再如,汽车安全行驶,要求所有的零部件均完好无损,若是几元钱一个的火花塞坏了,“奔驰”、“宝马”也动弹不得。重要性与全面性貌似矛盾,其实不然,为了防盗,我们所有的办公室都要装门(符合全面性原则),但只有财务室和仓库等重地才加装铁门(贯彻重要性原则)。制衡性,从横向关系来看,完成某个事项需要来自相对独立的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比如购买办公桌椅,采购员购买,固定资产管理员验收,财务付款,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从纵向关系来看,下级接受上级的监督和控制,比如报销要找领导签字。适应性,既针对性,话说现在许多干部发生贪腐行为一般都是由生活作风问题引起的,某领导的妻子担心丈夫出事,听人说男欢女爱后喝凉水会拉肚子,因而,当披星戴月的丈夫回到家后,她很殷勤地递上一杯凉白开,名为保健养颜,实为探测丈夫生活作风虚实,结果,丈夫秋毫无损、一切正常,妻子很庆幸找了个作风正派的老公。不久,老公因经济问题东窗事发,同时被查出的还有生活作风问题。原来其丈夫晚上不是正常应酬就是加班,每天中午却在办公室与女秘书鬼混,晚上的凉开水当然试不出其生活作风问题。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进行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与磨合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设计的内控措施要有针对性。
《内控规范》规避风险的手段。第七条“……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一是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为手段,比如有非税执收职责的单位,为了防止收到假钞、防止收费员循私舞弊,规定不收现金,由缴款人转账或到银行解款。二是风险降低,比如厦门是台风多发地区,我们选择种行道树应该选不易折断的树种,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三是风险转移,比如单位车辆购买保险,一旦发生意外,由保险公司承担。四是风险承受,指行政事业单位自行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比如学校拦杆坏了,致使学生损伤,若有缴保险,保险以外的费用学校就要承担,免得被学生家长告上法庭,造成更大的损失。
《内控规范》要求与时俱进。第八条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有人认为本单位几年来的工作职责一成不变,对风险评估每年至少要一次,有必要吗?这是误区,一方面,单位的职责不变,但外部的环境变了,我们的控制流程和手段也要跟着变,比如,以前购办公用品都到实体店或请人送货上门,现在流行网购了,也要对网购的事前审批、付款、发票、报销等流程作出有别于实体店的一些内控规定;另一方面,虽然工作职责不变,但执行中发现内控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容易被人钻空子的地方也要不断修改与完善,比如,使用加油卡可以控制司机用油,执行一阶段,发现有的加油站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对车号,也能加油,这时,我们就要修改内控制度,每月核对车辆行程表推算油耗量,来检查是否有“油耗子”,也可以核对每月加油对账单与派车单,看是否有密集加油的记录,来查验是否有假公济私的行为。
《内控规范》的实质内容。控制方法实质内容是互相牵制,财务上的牵制一般有四个手段,一是人员牵制,比如会计和出纳的分工;二是记账牵制,记了总账又记明细账;三是实物牵制,比如现金用保险箱锁起来,仓库除仓管人员之外其他人接触不到;四是程序牵制,比如办理银行转账业务,要填写支票,盖齐预留印鉴,在支付密码器输入验证码,银行核对方予以受理。
《内控规范》的主要控制方法。第十二条“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为什么不相容岗位要相互分离?目的有两个,一是预防做错事,二是预防做坏事。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概率比较低,比如报销时900元写为9000元,制单人自己没发现,复核人、审批人可能就会发现。两个人或两个单位同时舞弊的可能性较少。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也是控制的主要方法,要求要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审批是审核和决策的过程,《内控规范》未出台前,许多单位都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缺乏有效授权和制度流程,“一支笔”审批不等于控制制度完善,如果单位规模小还可以,规模大就成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对一些问题没办法做出合理判断,成为“签字一支笔”,控制流于形式;同时,“一支笔”容易高度集权,缺乏制约和监督,可能导致腐败。有人生动地总结为“控制全靠一支笔,两院院士不稀奇”,两院院士指:“一支笔”干得好进医院,干不好进法院。
《内控规范》的防范措施。第十五条“……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是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定员定编,明确岗位职责的举措,施行起来却有可能产生偏差。有个故事:饭店中,一顾客对服务员说:“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说:“不好意思,我去找领班来”。这人对领班说:“这汤我没法喝”。领班说:“您稍等,我去问厨师”。厨师说这事得报老板,老板问顾客:“这汤为什么没法喝”,顾客答:“没给我勺子”。行政事业单位像服务员、领班、厨师的员工大有人在,《内控规范》要求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十五条还规定:“……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以前,笔者对轮岗制度很不理解,轮岗需要大家放弃轻车熟路的业务,重新再学习、再适应新业务,着实麻烦,自从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2亿多元,是被一位名不经传的见习大学生发现的,才感到轮岗确实对预防腐败起很大作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内部控制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将发现更多的生活事例对《内控规范》的诠释,用心类比,我们将更准确地学习贯彻执行《内控规范》。
(作者吴永灿
单位:厦门市思明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