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文章摘要】

事业单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特点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财务管理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0 引言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单位进行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进行财务管理可以规范单位的经济活动,维持社会的经济秩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费用、腐败性案件都在逐年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了财政成本。因此,加大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支出、收入、预算等管理力度,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抵制一切违法行为,这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念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对除了预算和事业费的额外收入进行管理,在其使用、分配等过程中进行监督。

1.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由其社会性质决定,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事业单位衡量效益的标准不是利润最大化,它进行财务管理目的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最大程度上为社会事业服务。事业单位由于政府的扶持,不存在破产及单位转让等情况,没有涉及到企业市场化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及风险收益等经济行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稳定,它的会计要素是净资产,不按照资金比例进行经济利益分配。

2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但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跟不上改革及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政府采购方面会出现重复采购的现象,所以完善和加强内控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变革。

2.2薄弱的部门预算约束机制

目前总体上来说,政府预算的约束机制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忽视自己的财务状况面对的困境,不能抵制强大的利益诱惑,追求规模效益,很多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引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不计风险,盲目扩大投资,因而可能会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出现负债,产生赤字预算。还有些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决策时,很随意,可能会产生决策失误的现象,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2.3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以非盈利性为主,其财务风险具有可变及可预测、客观、不规则等特点,从而导致内部财务控制环境复杂多样。我国现在实行有的《预算法》仅基本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的收支管理,没有建立其它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财务实际支出时缺乏高效的约束和规范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就显得特别重要。

2.4不完善的监督机制

如果事业单位内部具有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可以有效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比如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是审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一般由出纳、会计工作人员兼任,财务监督相当薄弱;还有的事业单位设立了独立审计机构,但是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导致设立的审计机构形同虚设,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及监督机制缺位。

3 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内容

3.1会计核算基础的变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其管理的体系和基础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是为了计算盈亏,而是为了统计业务成果和确定相关的收费标准。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时,参照企业财务会计体系,将只反映资金结存数量的结余科目替换成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科目,将只反映资金来源的基金类科目替换成所有者权益科目。对于由于一些已经改制的事业单位,由于它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并且该体系以利润指标为主。

3.2财会体系的变革

近年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它的理财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趋向于企业化发展。在事业单位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它的资金一般都是通过上级政府部门的拨款筹得,政府部门作为资金投入者对投入的资金不要求收益,而资金提供者对所投入的资金并不要求收益权,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责任主要是进行会计监督。这种体制导致事业单位对社会效益十分重视,而对经济效益不重视。事业单位在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物质保证,广开财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金不能无偿使用,资金投入者对投入资金要求收益,所以事业单位理财活动的重点要进行转移,由原先的单纯的反映、监督转向到资金的筹集及投放决策上。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就要建立新的决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

事业单位在原来预算制度下,它的收入一般是存放在银行,不进行任何投资,造成资金的闲置。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加强投资的观念,将剩余的资金进行相应的投资,得到相应的利润,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所以,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监控制度,完善投资评价体系,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在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体系,获得最大的收益。

3.3财务报告体系的变革

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前实行预算制度下,在该制度下事业单位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使用会计报表。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拨款使用的情况,只反映资金是否存在被挪用的情况,没有对财务成果进行评价。在事业单位当今改革的新形势下,它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要,比如,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知道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以此判定能否按时偿债;政府部门要求提供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以便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事业单位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和考核经营业绩,也需要正确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十分有必要对现在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比如资产负债表、资金收入支出表、专项资金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要参照企业单位进行,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红梅.浅析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管理改革思路[J].会计师,2014,07:68-69.

[2]吴涛.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229.

[3]雷学果.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岳东宇(1981-),男,四川人,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