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政府部门收支全口径预算的改革途径分析

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政府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将这部分收支全部纳入到完整的、统一的预算之中。从表面上来看,全口径预算管理似乎只是预算口径的问题,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它的实行将会产生无比深远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全口径预算会将政府行为完整的、准确的反映出来。

一、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预算之内

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在于,要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一个能够覆盖所有政府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政府收支的政府预算。尽管从2004年开始我国形式上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而以“非税收入”一词代替,但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如仍然在财政专户中管理的非税收入(如学杂费等)。为了能够将预算外资金真正纳入到预算之内,两项工作不容忽视,即票据管理和票据监督检查。

(一)加强对票据的管理

票据是对预算内资金进行控制的基础性途径,对于预算外资金也是同样适用的,现在要想加强对票据的管理需要从三方面的工作着手。首先,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领购财政票据的年度计划用量、种类等相关信息是对财政票据进行科学、准确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实践经验表明,票据基础信息不完全、不准确使财政票据在后续管理中出现了混乱,并为预算外资金在监管之下逃离留下了空间。各部门应该以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为根据,对本部门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梳理。其次,实行票据电子化管理。现阶段中央部门关于财政票据已经开始试行电子化管理系统,并在各地方政府条件成熟之后,逐步推行票据电子化管理,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利用,对票据印制、入库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使暗箱操作现象得到减少,有效提高票据的管理效率。最后,要实行部门联动。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预算内会涉及到很多部门,例如商业银行、国库等,如果这些部门在工作中都各自为政,那么就很难使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预算内得到真正实现。所以,各地方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票据管理信息数据库,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信息的互通,使交叉稽核和流程管理得到落实,最终避免截留、隐瞒收入等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对票据的监督与检查

因为预算外资金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以财政部门为主展开相应的监督与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在监督与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下面的方法进行考虑。

1.实行预算外信息公开制

现阶段政府中公开的预算信息中并未包括预算外资金,如果可以将相关信息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公开,就会对相关部门产生压力,这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将其纳入到预算之中。

2.重视惩处个人

现在监督与检查显得不够严厉,这主要是因为监督检查过程中针对的是单位和部门,而非个人。通过对以前个人“小金库”等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个人因为监督检查而受到惩处,可见惩处的效果并不严厉。应在相关法律中体现出对个人行政责任、经济等方面进行惩处的政策,并积极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威慑效果。

二、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推行

现阶段我国预算管理主要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由此可见,全口径预算管理应该将部门预算完整性的加强作为出发点。

(一)部门预算分配权应得到统一

部门预算管理与传统功能预算比较,其口径现在已经有所扩大,但是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口径预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部门的预算内容只有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才可以对资金进行反映。从部门来说预算资金最多可以由5个部门进行分配。

因为众多“小财政部”的出现,他们分配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且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才会追加。政府预算分裂之后,将预算分配权随意调整,这就为地方总预算编制留下了空间,为其预算不准确提供了借口,最终与全口径完整预算的要求完全发生了背离。从长远目光来看,财政部门对预算分配权进行统一对于部门预算完整性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现阶段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中,涉及的基础建设项目非常多,金额也非常大,需要对于进行系统的规划,所以很难在短期之内对相关权限分散的情况进行评审。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统一的预算分配的,这时可以将这些项目及早申报,并及时作出编制预算,这一过程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二)编审时间应该得到保证

部门预算应该早作打算,这是因为需要统计的数据量非常大,一些项目论证起来非常复杂,现在仅有的时间已经明显不足,所以就导致了编制质量粗糙现象的存在。一些西方国家编制预算的时间一般会比较长,例如美国,整个预算编制过程要24个月,编制过程中会得到充分论证,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供各部门进行反复的磋商。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根据国情可以在每年的决算之后开始下一年的预算工作,为了使编制时间得到保证,可以在预算法中将相关内容体现出来。

(三)支出信息的准确性应得到提高

部门预算信息如果编制的不够准确,那么所谓全口径预算也是个表面的形式了,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现在普遍存在着支出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因为信息化管理的推行,现在预算编制系统中并没有涵盖一些临时员工的工资及福利支出,部门预算信息系统中是不包括临时员工的开支的。各部门往往会将这些支出放在一些专项费用中,等决算时再放入基本支出中。这就直接导致了部门预算信息与决算信息之间的不一致,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应该将现在的定额管理升级为动态管理,及时对新人员定额进行更新,以保证将这些开支完整的计入到基本支出中。


上一页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共 2 页


三、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尚未统一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相应地,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也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为了便于在全国范围统一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保证各地债务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地反映地方政府的决策、活动范围与方向,使债务预算更好地为实现地方政府职能服务,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进行科学、系统、统一的设计。

(一)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进行科学分类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分类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活动。它是编制地方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能系统地反映债务预算收入的来源构成和支出构成,有利于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进行分类管理,可为地方政府债务决策提供分类别、分层次、系统性的信息支持。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具体科目设置的基本构想如下:债务收入分类可以分为直接贷款收入、发行债券收入、债务转贷收入、担保债务收入、其他直接债务收入、其他债务收入;债务支出分类包括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债务转贷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债务付息支出、非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债务支出。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报表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债务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其基本报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债务收入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分类情况及其总额。2.地方政府债务支出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债务支出分类情况及其总额。3.地方政府债务来源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债权人划分的地方政府债务收入来源情况。4.地方政府债务项目支出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项目支出划分的债务预算情况。5.地方政府债务分部门还本付息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部门划分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情况。6本级(地方)政府债务分项目还木付息预算明细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项目划分的本级(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明细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全口径预算是预算体制得到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全口径预算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可以将政府行为准确的反映出来,要想真正将全口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需要性多方面着手,促进全口径管理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冬妍. 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演进与框架构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曹雪姣,安秀梅. 完善我国全口径预算监督机制的思考[J]. 财政监督,2013,(22).

[3]薛菁. 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背景、重点、保障[J]. 福州党校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