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供需双方权利保护的基本手段,一旦签订生效就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是供方经济活动的源头,是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能否满足合同各方面的需求,对供货方信誉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合同环境下,做好合同评审工作非常重要。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参与合同的评审,审查监督合同执行情况。
众所周知,对于不同类型的合同,评审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合同评审时首先要划清合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评审分式,分类实施合同评审。从合同评审内容的侧重不同,合同评审分为三种类型:①技术评审,主要评审合同中规定的质量、技术性能指标是否明确并合理可行,涉及到是否与制造、安装、验收等完整一致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②能力评审,主要审查供需双方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如资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工艺水平等。③法律评审,主要审查合同文本格式、双方责任等是否符合《合同法》等有关法规要求,以保证合同的完整、清晰与有效。根据合同类别的不同,合同评审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①会议评审;②传阅式评审;③异地评审。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评审,合同评审一定要形成结论性意见,任何与投标时不一致的要求均应得到解决,保证供需双方有能力满足合同的要求。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合同评审,财务部门如何从财务的角度进行审核,加强风险管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与业务人员充分交流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今天,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去业务前端了解情况,在谈到合同评审、税收筹划时尤其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在拿到合同评审任务时,首先应与合同业务人员进行充分交流,这样的交流沟通对于合同评审工作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如合同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对合同当事人情况的说明,谁是强势一方的判断; 询问业务人员对合同内容的担心和疑问。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法务人员对合同业务的了解,指明法务人员在其审核意见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保证最终的审核意见能够贴近业务实际。
二、学习合同管理方面的知识、制度与流程
熟悉掌握各种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规知识。公司从事经济活动必然涉及经济合同,学习掌握经济法规方面的知识,对加强财务管理非常重要。要进行合同评审,必须熟悉合同法及税法待方面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本公司关于合同管理方面的内控制度。
三、合同评审的要点
合同多种多样,就公司经营中的重要性而言,有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劳动合同、借款合同、投资合同、产权股权转让合同、技术合同、运输合同等等,其中,日常发生最为频繁的是“买卖合同”。下面笔者就“买卖合同”为例,探讨财务部门对合同评审时应注意的问题。合同内容丰富多样,合同的条款可以从几条到上百甚至上千条。因此,对任何一个合同的审核,都应做到有的放矢,对主要的内容和重要的条款作重点审核。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合同要履行的标的物;标的物数量;标的物质量;标的物价款或者需要支付的报酬;履行期限;履行的地点和履行的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笔者认为,买卖合同重点审核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合同当事人身份和资格的审查(俗称资信调查)
这是合同审核中首先要确认的问题,也是防止合同诈骗的最有力的防范措施。所谓的资信调查,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话或者直接派人对对方资信情况进行调查,也可以通过使馆、对方所在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律师行、行业协会、合作过的伙伴等,了解其信用记录,有无合同履行能力和财产担保等。具体而言,首先应要求对方出示企业营业执照,法人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复印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资格进行审查。如锅炉行业,是否有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如药品企业 ,有无相应的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等。否则就算合同签订了也常常无效。其次是重大合同,在企业签订合同之前,应派遣相关人员去对方所在地进行实地考查。考查人员应包括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专业人员。
在对企业本身审查的同时,还应去法院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诉讼案件,去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核实该企业的年检注册和历年的奖罚情况,去土地管理部门和房屋管理部门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不动产的抵押担保,去税务局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拖延缴纳税费情况,去环保局调查核实是否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等。以上几方面的信息,都是公开化的,因此,企业只要稍加核实,就能获取实地审查结果。
(二)对合同条款文字表述的审核
合同条款文字表述的审核,虽非财务人员的职责,但也要进行审核。合同条款的文字表述要求非常严谨,一般来说,格式文本的合同是千锤百炼的标准格式,无须进行审核,但非格式合同文本要进行斟词酌句的修订,要对经济行为用准确的文字表述。如,“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履行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我国《担保法》还规定:定金应以书面形式约定,不得超过主合同标准额的20%。当事人一旦以书面形式对定金作了约定并实际支付了定金,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订金”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实际上它具有预付款的性质,标的的所有权转移后,全部价款减订金的余额实际就是会计概念上的“应付账款”的余额。订金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并不具备担保性质。
(三)标的数量、质量条款的审核
购销合同中,标的物的购进数量、进货时间、质量标准要认真审阅。一是查阅所购标的物当前的库存量是多少,是否急需购进或存量较大暂不需购进;二是标的物入库验收的时间能否保证生产经营时间进度;三是质量验收的标准及检验方法、质量保证责任及质量保证金的收取和返还是否有失公允。销售合同中,要审查供货时间是否能够保障,库存标的物能否满足供应,质量等级能否达到客户要求等。
( 四)款项收付结算条款的审核
1.销售合同的收款结算应注意根据客户大小及其信用评级来判断收款条款合理性。信用良好的大客户赊销额度可以适当大些,如何掌握这个额度,要根据以往的信用资料及现阶段客户的实际发展趋势来决断。信用一般的客户要适当控制赊销比例,信用差的客户应坚持款到发货的条款。
2.采购合同的付款方式要尽量采取赊购或货到验收合格后分期付款的原则。当然,合同双方的利益是相悖的,如何谈判,据理力争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财务人员应对此进行评判审核其合理性,非紧俏物资的现款采购,财务人员有权对此提出疑义,并要求说明解释,这是财务管理对合同评审时应履行的职责。
3.工程施工合同支付条款主要审核按进度付款条款。例如,进度付款不超过合同总价款的80%与实际履行金额的80%之较低者;支付工程价款时扣5%的质保金,在工程验收交付一定年限后支付。重大工程确需预付备料款,预付款的金额不得超过预算金额的一定比例,笔者认为一般控制在30%以内比较合适。同时,为降低预付款风险,一般要求对方提供履约保函或担保。
4.款项收付结算一般情况下不宜采取现金结算方式,应通过银行转账。收款人必须是合同中的签约供货人。涉及承兑汇票,要注意承兑期限,一般来说,接近到期日的承兑汇票对收款方有利。收款中涉及商业承兑汇票的,要预防开票人到期不能兑付的风险。委托第三方收款、付款,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且有债权人、债务人的授权签章或单独签订三方协议。
(五)运费结算条款的审核
买卖合同的运费条款必须明确,除非购货方自己运输。审核合同该条款时应注意:明确运费由谁承担,如何支付,运费发票的开具。实际工作中,多数供货人在委托第三者(承运人,多为个体)办理运输事宜,由此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合同未明确运费由谁承担,购进方支付了运费,但承运人不能提供运费发票;二是支付运费的金额缺乏依据。在审核此条款时要特别注意。
(六)发票的开具与取得条款的审核
发票是在购销商品、提供劳务、接受服务或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凭证,凡是公司之间签订的经济合同,发票开具与收取是必须注明的条款。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审核与发票相关的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购进合同,一是销货方必须提供合法有效的发票;二是销货方提供发票的时间要明确规定,一般不应晚于验收入库的时间或第一次付款的时间;三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四是要明确开具发票种类、发票名称、开票方式。销售合同,一是要明确开票时间,二是要明确开票种类,是增值税普通发票还是增值税专用发票。
(七)财务部门在进行合同评审时,对争议条款的处理
有时,公司多部门对合同进行评审时存在争议,财务部门对个别条款存在不同看法,但仍未进行修改,财务人员应不予签字或提请复议,仍按原来的条款执行且因此产生公司损失的,财务人员不承担过错责任。
(八)违约责任的约定与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可以说,违约条款的如何约定,直接反映出该合同的质量如何,也直接反映了该合同是否顺利履行的可能性。合同对违约条款的约定越简单,就越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倘若出现合同纠纷,涉及如何计算经济损失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都没有明确,则会对追究违约责任造成很大的障碍,而这也是违约责任内容审核的核心所在。
一旦发生违约情形,采用何种方式来解决争议纠纷非常重要。当前解决合同争议纠纷的方式主要是仲裁或诉讼。由于我国当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因此,仲裁或诉讼的地点尤其显得重要。笔者建议在合同中,应尽可能选择在企业本地诉讼或者仲裁,宁愿在其他方面作出让步。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诉讼地的,那么,一旦双方争议无法协商一致,企业就应尽快先向有利自己的法院提起诉讼,以求得有利于自己的法院管辖权。
四、合同签订后的监督和管理
实际工作中,很多财务人员疏于对合同执行情况监督,这是不可取的。已签约合同在财务部门的存档,就是为财务部门监督合同执行情况提供的依据。具体地说,财务部门对合同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主要有以下内容:发票价格与合同规定是否存在差异,货物实际购销数量与合同是否相符,发货、收货的时间与合同规定是否一致,收付款进度与合同是否吻合等。同时要充分关注合同的法定期限和约定期限,这主要指超过法定期限从而丧失合同法规定的法定权利的行使(法律上所说的 “法律诉讼时效),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期限的规定,对企业履行合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合同管理人员要定期翻阅和审核合同备案资料,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早向公司法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汇报,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情况下,企业要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开拓市场获取利润固然重要,但如何保证权益不被侵害更是其基本功。为此,企业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合同评审流程,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手段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合同评审中作用,切实维护其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