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筑业海外拓展的机遇与挑战
孙辉 王焕林
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一战略构想覆盖国内18个省份,辐射国外的东盟、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沿线的65个国家,重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与建筑业关联最大的是设施联通,具体化为道路、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联通项目,为我国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成为建筑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新引擎。
为及时了解我市建筑业承借“一带一路”战略,参与沿线国家“设施互通互联”建设状况、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近期市统计局对11家有境外生产经营业务的建筑企业“走出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分析,供参考。
一、11家建筑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概况
1983年,以青建集团为龙头的青岛市建筑企业,通过与知名央企合作,迈出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的第一步。从最初承接分包工程开始,逐步具有取得国际承包资质、不断增加涉外项目、能够独当一面境外市场的实力。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境外生产涉及到沙特阿拉伯、印度、新加坡等15个沿线国家,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建筑业境外运营“主战场”
从2014年全年情况看,11家建筑企业实现境外营业收入230.3亿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营业收入205.8亿元,占全部境入营业收入89.4%,从生产经营地域看,东南亚、西亚、南亚为主要境外经营地,分别实收营业收入80.6亿元、74.2亿元、42.5亿元,以上三个区域合计实现境外营业收入197.3亿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5.8%,占全部境外收入的85.7%。
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11家建筑企业完成境外营业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50.3%,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营业收入93.4亿元,同比增长60.4%,占全部境入营业收入的88.9%。
由上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市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注入新的开放红利,对于扩大建筑企业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建筑业对外发展空间
据调查,11家建筑企业在积极开拓境外建筑市场主业的同时,积极实施跨产业、跨行业发展战略,不断拓宽对外发展的领域和空间。目前,11家建筑企业境外生产运营格局初步形成,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主,同时向国际贸易、投融资、建筑材料生产加工、物流一体化等多个领域跨界发展,并有意向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领域进军。据了解,2014年11家建筑企业在海外的非主业投资达35.7亿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收入的17.3%。
(三)发挥产业技术优势,积极实施产能输出
当前,受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增速下行、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降低等影响,我市建筑业需求下滑,生产经营基本面不乐观。“一带一路”战略,在带动建筑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延的同时,也带来产业技术的传播和部分过剩产能的输出。据了解,我市某建设有限公司,面对国内制造业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钢材产能过剩的局面,在积极承揽海外施工工程的同时,有效发挥在钢结构件和集成房屋技术上的优势,实现钢结构件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爱尔兰、美国、印度、巴西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该企业出口贸易额达0.9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0.5亿元。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主要利好五大产业,其中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类的建筑企业是受益者之一。既面临着“走出去”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机遇与优势
1、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建筑业“走出去”新引擎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据相关资料显示,亚洲开发银行对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测算8万亿美元,其中:68%为新建投资需求,32%为维护及改造投资需求;从行业分布看,电力和公路建设投资需求最大,分别占亚洲投资需求的51%和29%。这些投资需求的现实转化,为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顺势而为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适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水平和运营理念,积极探索和尝试境外运营模式,促进建筑行业行稳致远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借势转型发展成为建筑业“走出去”形势所需
建筑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走势休戚相关。“新常态”下,建筑业经营格局需要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单一模式转向“转型调整”的多元化模式;建筑业战略定位需要由竞争国内市场转变为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视野。我市建筑企业经过几十年国内市场的打拼,在施工技术、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突出的行业优势;同时国内“僧多肉少”的市场竞争和过剩的建筑业产能亟需找到调整转型的出口进行转移化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成为建筑业问鼎境外建筑市场、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
3、生产施工体系成为建筑业“走出去”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我市建筑企业以“走出去、留下来、求发展”的超前视野和较完备的生产施工体系作为抢滩境外建筑市场的重要支撑。据调查,11家建筑企业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生产施工体系,在境外设立了包括建筑、贸易、物流、投资、生产加工等领域的43家分支机构,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23家分支机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电建铁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发挥自己独具的行业优势,形成以核电、水电工程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岛市政集团公司、青岛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以房屋、市政设施、公路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形成以石油管道安装和石油化工装置施工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这些较完备的生产施工体系,为我市建筑业在国际项目招投标、工程承揽和设计施工等竞争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4、“中国标准”成为建筑业“走出去”助推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对外援建将是重头戏,中国产能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效应将逐步彰显。有学者预测,“一带一路”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超过20万亿美元资金,建筑企业在对外援建和承揽工程中,不仅可以发挥施工技术与国产建材等优势赢得海外建筑市场,同时为“中国标准”、“中国制造”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积极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11家建筑企业对外援建合同额累计达2.9亿元,其中:某建集团至今在10个国家承揽了17个援外项目,援建合同额达到1.7亿元。
5、发挥海洋优势成为建筑业“走出去”创新动力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同时也是“一带一路”规划的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的重点地区,在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科技领域具有先天独厚的条件,对提升我市建筑企业涉海工程承揽能力具有带动作用。当前,我市拥有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筑港总公司等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水工“龙头”企业,可以依托和发挥蓝色硅谷、高新区等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海洋技术装备产业园区的本土优势,联合中船重工等大型海洋装备制造商,加快提升涉海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能,为我市涉海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和活力。
(二)挑战与制约
1、沿线国家间的发展差异等因素,给建筑业“走出去”带来较大风险
据调研了解,我市建筑企业在境外生产经营中,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体制、宗教文化习俗相去甚远,法律、税收、劳工准入、规范标准等存在差异,海外工程业务的利润优势并不明显;加上部分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增加了海外项目执行的难度。例如:我市一家大型建筑企业曾在利比亚承揽房屋建筑工程,因该国发生内战,局势混乱,生命和财务得不到保证,迫使该企业放弃尚未完工的项目,撤离了全部施工人员,造成工程投入直接损失达5000万元以上。
2、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是建筑业“走出去”外拓市场的钳制瓶颈
在调研的11家建筑企业中,九成以上企业表示海外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问题具有普遍性。例如,青建集团负责海外市场的同志表示,亚洲和非洲有一批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和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但因项目前期投入需要较多资金,受制于建筑企业自身资金运筹能力和融资实力等制约,只能与投资机会失之交臂。
3、国际版复合型人才的“短板”制约着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市涉外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和施工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境外生产经营。但调研中了解,11家建筑企业普遍感到缺乏具备涉外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既谙熟建筑和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管理、技术和施工人员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市建筑业加快“走出去”参与国际化建设的步伐。
三、乘借“一带一路”力促建筑业“走出去”的建议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和“一带一路”框架推进下,我市建筑业亟需依托政策层面的扶持和自身层面的转型顺势而为,抱团“走出去”, 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
(一)政策层面
1、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建筑业“走出去”助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银行、保险、非金融机构以及资金充裕的单位和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持股、控股等方式参与我市建筑业 “走出去”建设;同时结合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专用基金,为建筑业海外建设施工提供投融资支持。
2、建立产业融合联动机制,为海外“抱团”发展搭建信息平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各行业统一纳入全市“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扶持领域,并以海尔、南车、软控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定期联系或通报制度,实现涉外经营和供需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在海外经营上组团发展。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借产能输出的契机,将分包工程与制造业优势相结合,形成以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的新局面,开创涉外跨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二)企业层面
1、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经营实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已经开启,后续推进力会持续发酵,建筑行业整体性投资机会凸显。但我市建筑业受制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在与“国字号”央企的海外竞争中不占优势,必须加快通过创新转型升级提升经营实力。一是注重装备升级,提升工程机械、装载机械、土方机械、水利机械等重型装备的拥有量和使用率,打造走出国门的硬实力。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增加先进施工技术在项目上的应用,加快清水混凝土模板、高强度钢材应用、外墙体自保温、绿色施工和工程量自动计算等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用科技托起企业技术软实力。三是注重人才培养,以科学发展和人才强企战略为依据,遴选培养一批有潜质、熟悉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的高层次国际化应用人才,提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外向型人才实力。
2、解决融资难题,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未来巨大的海外市场和发展潜力,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本运作和资金融通能力提出挑战。国家正在积极推广PPP模式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对建筑行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建筑企业需要有效解决融资问题,特别是抓住互联网金融为工程项目融资带来的新渠道与新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运筹能力。
3、注入“互联网”概念,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当前“互联网+”行动风生水起,传统建筑业企业面临巨大的变革。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建筑企业需要借机在未来实现“触网”,在施工建造阶段应用BIM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强大的执行系统,打造和融入企业大数据信息创新平台;建筑装修业可以运用电商思维,朝着装修家居电商目标转型发展等等,进一步提升建筑业“走出去”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商机中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