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浅议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在廉政风险防范中的运用

郑 皓 鲁剑伟 虞燕波

  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优势,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承担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强化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能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同时也是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廉政风险点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环节复杂,涉及科研、财务、审计、招标采购、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阶段均存在廉政风险点,容易成为腐败高发区。

  (一)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阶段廉政风险点

  目前,为了顺利争取到项目,有的科研人员会采取一些违规手段,如超出自身研究能力,编造虚假申报材料,骗取研究课题;编造虚假预算,套取课题经费,虚列支出名目;编造虚假合同或任务书欺骗课题下达单位,不按合同或任务书确定进度开展科研工作。这些均可能成为廉政风险点。

  (二)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廉政风险点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有的科研人员面对巨额科研经费往往想方设法占为己有,违规套取科研经费。有的将科研项目或任务外包、转包他人,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隐瞒与协作单位和参与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虚构项目支出或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如2014年10月,教育部通报的四起高校腐败案,包括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将科研经费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贪污945万余元;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院长宋茂强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式,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资金68万据为己有等。另外,还存在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材料、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劳务费或招待费等风险点。

  (三)科研项目结题阶段廉政风险点

  科研项目结题时,为了顺利通过验收,有的科研人员会采取非正常手段走捷径,如编报虚假项目决算,强行与预算平衡;不及时结帐,项目余额资金长期挂账,方便支出和回避监管等。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廉政风险原因分析

  (一)科研经费归属认识不清楚

  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归属认识不清楚、廉洁意识不高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廉政风险形成的首要原因,很多科研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可以由自己随意支配,别人无权过问,学校也无需干涉,这些思想认识造成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而很多高校领导怕管的多、管的严、管的死,会打击科研人员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这种普遍存在的想法和现实状况逐步形成了高效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风险。

  (二)科研项目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总量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排名、财政拨款和招生规模。很多高校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经费,在激励政策上给予争取到经费的科研人员高比例奖励,对教学科研人员再细分管理,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研究为主型等,将科研经费到款额度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完成的工作量指标,并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及岗位聘任条件,往往造成重申报轻成果、同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无形中让科研工作人员更多地关注经费的花销,想方设法用钱。

  (三)科研经费监管机制不健全

  许多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有很大的经费使用与支配权,学校科技、财务和审计等部门虽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但在项目实施阶段介入较少,造成对经费的监督管理脱节,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同时,一些高校考虑排名和拨款等方面的因素,常常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预算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再者,一些重点项目负责人一般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或学科带头人,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有所顾虑,进而总体上缺乏对项目负责人权力制约和科研经费使用的有力监督。

  (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严格

  合理、准确的预算是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前提,但一些高校和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强,不重视预算管理环节,导致预算的内容不能准确反映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结题、后期维护等阶段需要的各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经常会临时随意更改预算,项目主管部门一般也都会审批通过。缺少严格的预算管理环节,根据使用情况倒改科研经费的预算,使得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填写资料的要求,不但没有发挥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作用,还产生廉政风险。

  三、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在预防廉政风险中的运用

  科研经费审计是对国家和各主管部门下拨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经费使用方式、使用效率、是否存在违规等,重点审查各廉政风险点,以达到监督和纠察作用。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廉政风险的存在,有效运用审计手段,发挥审计重要的经济监督职能尤显重要。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行为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体系,提高审计结论的权威性,明确学校科技、财务、审计、采购、设备管理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程的职责和权限。科技部门要全面具体地落实科研项目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财务部门要认真严格地执行科研经费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审核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如审核报销票据、控制非课题费用支出等,强化经费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防止资产流失。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如实编写安排经费预算,按规定使用经费,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审计部门要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加强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审计效益。各方应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二)结合风险防范,明确审计重点

  针对科研经费廉政风险点,要重点关注预算、合同、固定资产、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等,注意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购买是否按程序招标采购,通过各种方式审查科研设备与课题的相关性,防止课题组成员用课题经费购买与科研无关的设备,出台相应政策规定防范违规行为的发生。针对上级拨款资金量大的项目,要从严审计,对于横向科研项目,可以适度宽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拨付、预算、支出、结算、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提高科研经费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审计关口前移,重视预算和调整

  审计部门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关注立项申请预算和预算调整环节,对纵向科研经费预算进行审计,审查可行性和合理性。严格控制和监督预算的调整,使科研经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真实,在项目申报和立项阶段就构筑防护网,预防廉政风险。

  (四)运用审计结果,完善问责制度

  明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审计,促进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的落实、项目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管理责任的落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部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重视审计结果,将专项审计、验收审签、上级抽审等结果作为项目申请和科研经费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要落实科研经费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由内部审计部门认定责任,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及时反馈追究结果;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拓宽监督途径,推进信息公开

  审计监督科研经费管理的同时,要注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与其他监督形式一道构建立体监管体系,采取网上公示等方式接受群众的监督,公开审计进程和结论,公开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特别是项目基本信息、预算和执行情况等,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以利于审计对象、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防范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廉政风险,保障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六)重视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应重视和支持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充实和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力量。内审部门要重视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审计质量,为保证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