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控研究
景秀平
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学校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价值取决于审计结果的质量。一份客观、可靠、及时、专业的审计报告能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并促进改善教学管理和资金使用绩效。
一、高校审计工作风险管理概述
高校审计工作本质也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管理也适用COSO委员会的风险管理的通用做法。因此,高校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每一个环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要进一步增强相关从业者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涉及每个层级,每个岗位,甚至每个细节。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当从全成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视角来实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全成员的风险管理。加强各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相关从业者应明白风险管理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应该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日常工作中。只有严格遵守审计工作流程,才能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全过程的风险管理。高校审计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目标。在全过程风险管理中,要把审计风险预防作为一个重点,尤其是开展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种涉及到对干部本人的评价,其审计报告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在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等方面必须考虑充分,做好风险预防,最后审计报告上要把好关。
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一个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监督,还应该表现在管理的方法、手段等方面。审计部门负责人牵头,对审计工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做到信息的采集、分析、传递的及时和有效利用,覆盖到审计工作的各环节。
二、风险管理与审计质量管控关系的分析模型
将风险管理理念和审计质量管控有机融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审计质量管控工作,可以使审计质量进一步提升,更好的满足高校教育改革新常态下的审计新要求,提高审计实效。审计质量体系核心要素包括审计质量的标准、审计质量管控运行机制、质量管控保障机制。这些要素与风险管理的“全成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审计质量。审计质量的标准是开展审计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依据,是高校开展审计质量管控工作遵循的具体规范,也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考核审计人员的标尺。审计质量管控运行机制是指实施审计质量管控的过程和具体做法,是审计质量管控的核心要素。审计质量管控保障机制是保证运行机制有效运行,保证审计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是审计工作价值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图1说明了风险管理与审计质量管控的关系。
三、加强高校审计质量管控的有效举措
高校经济关系、经济管理等环境的变化,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和业务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内容也相应转化为包括直接责任、管理责任、领导责任在内的各种经济责任。
(一)审计报告层级复核管理机制
高校审计报告层级复核管理是学校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项目组长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学校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包括审计组内部复核和独立于审计组的审计质量控制复核,其目的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审计活动符合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1. 审计组内部复核
(1)审计实施阶段的复核。审计组成员对其实施审计的项目进行详细复核,审计组组长进行再复核。通过对审计组成员工作底稿的逐张复核,确认既定的审计程序是否合规和已全部执行;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工作底稿项目填写是否完整;审计组组长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否执行完毕等。重点关注审计组成员是否严格按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工作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和审计方案执行;及时了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并及时向审计部门负责人及主管校(院)领导汇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需报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讨论。
(2)审计报告阶段的复核。通过对审计中的重大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确认对经济责任的定性认定的审计判断是否恰当等。重点关注审计报告是否以相关的、充分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一致,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清晰、正确;重大问题的揭示与文字表达是否表述清晰,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审计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等。
2. 审计质量控制复核
审计质量控制复核由独立于审计组的审计部门负责人或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实施,对审计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工作包括与审计部门负责人讨论重大事项、复核审计记录和拟出具的审计报告、复核重大判断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部门负责人通过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改进。把审计质量控制指标分解,量化到审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定期进行审计质量考核。
(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管控机制
社会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给高校开展审计提供了大量的审计服务和审计咨询,可以充分弥补高校审计力量、专业审计不足的缺陷,在促进高校审计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审计部门对中介机构履行责任有管理监督的职责。在委托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从事前、事中、事后关键环节进行管控,监督审计质量,确保审计结果真实、客观、公正。
1. 做好事前控制,严把准入关。首先是对中介机构的选择。在项目审计开始前,要本着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那些资质等级高、社会信誉好、专业技术强,与高校有良好合作过的中介机构。选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中介机构库。从浙江省财政厅文件(浙财采监[2015]1号)确定的省级小额中介服务定点供应商中择优确定入围中介机构,学校再根据具体项目、价格等因素从中选择具体的中介机构开展工作;二是根据审计项目采取二次书面询价的方式确定中介机构。其次是确定项目审计组人员。优先考虑具备与审计事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从事过高校同类项目审计工作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责任心的审计人员,尤其是选择好审计组组长。高校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应明确审计组组长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且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随意变更等内容。最后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责权利。合同当中应明确审计事项、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时限、审计要求、审计标准、付费标准和责任追究等内容,还包括对中介机构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如约履行审计职责,出现影响审计正常进行的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的约定,确保审计高质量。
2. 加强事中控制,严把关键环节。高校审计部门在中介机构具体实施审计中要重点加强全过程控制。学校审计部门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全程参与审计,负责监督进度、协调关系,不要让中介机构与被审单位有过多单独联系,同时要审查受托的中介机构是否按照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和实施方案开展审计工作,要指定专业人员进行过程质量监督和复核。重点监督中介机构是否按编制的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审计;是否按规定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中介机构是否按规定进行层级复核;中介机构履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全面;采用的审计证据是否具备充分性和适当性;撰写的审计报告内容与格式是否规范等。此外,审计项目必须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去完成,及时向学校委托方沟通审计项目进展情况,以保证审计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抓好事后控制,强化考评机制。对受聘中介机构出具的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初审报告,由学校审计部门现场代表、审计部门负责人,分管审计校(院)领导依序进行复审。待学校复审通过后,中介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审计结果报告;其次加强考核,保证审计质量。对参与审计的中介机构和人员要建立考核制度,拟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标准,从工作纪律、审计业务、工作成果、廉政建设等方面逐项检查考核,逐条量化打分,便于对委托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单位信誉挂钩,以此来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项目主审人员到位情况、提供初审计报告及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经济责任的定性准确度、审计报告的质量等。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