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高校应成为教育审计工作的排头兵

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8位领导违纪受处分,校党委书记受到通报批评,正副校长免去职务,此新闻轰动全国。由此,高校审计工作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费来源已由过去单一靠财政拨款向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转变,经费支出也愈来愈繁杂。如何合理地运用资金、规范管理、防止违规,成为刻不容缓的事项。作为防止腐败的第一道环节,高校内部审计显得责任重大。

近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审计第二协作组研讨会、上海市市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交流会和湖南省教育厅审计项目质量互评研讨会分别在各地召开,会议总结高校审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彰显出国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在国家反腐力度加大,各项经济工作日趋规范的背景下,近年来高校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过,我国的教育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加上高校体量大、业务多等特点,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如下方面亟待改进:

1.审计队伍亟需加强。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队伍存在人员老化、背景单一、技术落后等严重短板,不少单位从事审计工作的中坚力量还停留在60后人群,学历背景多为财务、会计等专业,且难以适应新时期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事实上,审计是一项综合工程,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共同组成。此外,单位应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积极推进任中审计。按规定,应对相关干部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的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岗位到了新的岗位,学校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先审后离”变成了“先离后审”,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走形式、走过场,审计结果难以执行。因此,领导干部就任新职时,就应明确其在整个任期内的考核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开展定期督查。

3.审计结果公开。2015年6月11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内部审计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推进结果公开,探索向社会公开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按照这一要求,高校内部发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已提上议事日程。碍于各方面因素,目前审计报告只报送给校级领导、委托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为此,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采取适当的方式公开内部审计结果,尤其是提高群众的知情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提高。

4.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无法从机制上保证审计结果真正得到运用。很多时候,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撰写完审计报告并报送相关部门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此告一段落。至于落实审计建议、进一步利用审计结果则很难往前推进。因此,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前提下尽可能量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及其绩效。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高校的审计部门,高校各职能部门也要逐级落实内控自我评价责任,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开展内控自查、测试和定期检查评价,并及时与上级单位进行沟通、反馈。同时,高校还应配合教育行政机关、财政部门和政府审计机关等外部监督部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从而构建严密的监督网络,让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