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理解
2014年4月22日,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黄京菁教授(博士),用了一天的课时为我们讲授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这堂课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与管理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教授没有从传统的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单位及业务层面的控制、内控的评价与监督,这几方面授课,而是从全新的角度,针对领军后备人才所需,提出不仅要知道内控建设是怎么做的,还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理。黄教授通过生动鲜明的实例,通俗易懂的讲解了内控的核心概念就是内部牵制,而市场竟争是推动内控的根本原因,对于每个单位来说,都要找到自已单位推动内控的真正原因,在每个风险点的正常值下寻找异常波动值,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与归集。信息的关注量对于单位的内控是非常有效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取决于决策,那么对于决策者,归根到底的竟争是决策者信息量的内控化。
课堂上黄教授对内控流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第一是单位为什么要做内控。主要是基于政策要求和管理需要。第二是谁来牵头做内控。是根据单位的具体分工而决定。第三谁是内控的建设单位。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并且有自主支出的权利。同时针对内控建设应该怎样做提出以下:第一摸清现状。对单位主要业务进行梳理分类,按照业务流程走向,描述到具体岗位(这是最难最费心的工作,分析风险点,进行多维的信息描述和搜集。第二评价现状。在流程管理中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应有的制约是否有,以及对风险点的寻找。第三完善现状。指内控制度的关键点是留下验证的轨迹,以及如何去度量与怎么去奖惩。
通过黄教授的精彩的讲解,使我们学员对内控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不能解决验证的制度是空的,不能量化的的问题是不能进行考核的,不能进行考核就不能进行奖惩,那么没有奖惩的制度就是无用的,所以说制度必须镶嵌的流程中,而不是靠执行者的自觉性来执行,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的内控制度才是长期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