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整体情况,深入落实自治区财政厅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部署,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2015年10月,阿勒泰地区财政局对所辖县(市)开展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全地区共有54个乡镇和504个行政村,有哈、汉、维、回等36个民族,总人口67.6万人。经统计,全地区应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总人数为3539人,其中:村干部1528人、村理财小组1556人、代理机构会计70人、报账员385人。培训对象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财务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比例较低,持证人数54人,占全体代理记账会计的76%,占全体村级财务人员的12%;
2、少数民族人员比例较高,尤其是哈萨克族人数达到2725人,占总人数的77%;
3、男性比重较大,占总人数的73%;
4、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2194人,占总人数的62%;
5、年龄结构偏大。41岁及以上人数2230人,占总人数的63%。
与开展培训前相比,培训对象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人员的加入,使得培训对象整体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学历层次略有提高,持证人数略有增加。
二、培训开展情况
2009年,按照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新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安排部署,阿勒泰地区财政局在福海县和富蕴县开展试点培训,正式拉开了培训工作的序幕。七年来,阿勒泰地区先后在六县一市和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开展了36期培训,累计培训2992人次,其中:村干部1741人次、村会计410人次、代理记账会计86人次、村报账员70人次、其他人员685人次。目前,所有县(市)均开展了培训工作,其中,75%的县(市)已累计培训了三个年度,实现了本地区培训工作的全覆盖。
(一) 培训进程
2009年在两个试点县培训148人;2010年,在福海、青河、哈巴河、布尔津县和阿勒泰市培训800人;2011年,在吉木乃和福海县培训300人次;2012年,在哈巴河、吉木乃、青河县和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培训601人次;2013年,在阿勒泰市和布尔津、富蕴、吉木乃县培训488人次;2014年,在阿勒泰市和布尔津、富蕴、哈巴河县以及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培训551人次。2015年4月,在哈巴河县培训104人次,完成了年度计划的20.8%。按照2015年培训计划,富蕴、布尔津、吉木乃县的培训工作将在11月底完成。
(二)培训组织建设方面
为加强管理,阿勒泰地区财政局成立了地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最初,组长由局长买卫杰担任,副组长由肯杰哈德力和刘小鹏两位副局长担任,成员为阿勒泰地区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后期,随着领导班子分工的变化,对小组的领导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同时,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也陆续成立了由财政部门牵头、农经等部门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使培训组织更加完善、合理。阿勒泰地区财政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阿勒泰地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职责分工、考核项目、具体要求。
(三)培训管理方面
在试点培训的基础上,阿勒泰地区财政局对各个培训环节做了具体规范,使培训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稳步实现了各年度培训目标。
一是规范培训前期管理-----“五下五上”。“五下”是指地区财政局在培训前期分解、下发年度培训目标和文件、培训报表、学员信息表和问卷、上级培训教材、师资培训名额。
“五上“是指培训县(市)在培训前向地区财政局上报有关培训师资、内容、方式、时间及参加师资培训的人员名单等方案。
二是规范培训中期管理-----指导、鼓励、协调
1、重点指导各县(市)实现“四个落实”—分别落实培训师资和场地、制度和教学计划、日常管理、培训资料收集。
2、鼓励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培训。表现为:“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福海、布尔津县多采用“走下去”----送学的方式组织培训。由县财政局负责同志带领师资队伍前往乡镇开展培训。其他多数县(市)则采用“请上来”----集中培训方式,将学员集中到县(市)统一培训、食宿。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还联合新疆职业大学,将人员送到乌市集中学习。
三是规范培训后期管理。汇总并上报培训资料、核拨各县(市)培训经费、组织培训考核。
(四)教学模式创新方面
一是为同时满足汉族和哈萨克族学员的学习要求,阿勒泰市率先开展了“双语“培训,即由“双语”教师同时用两种语言授课。二是首次引入审计课堂,专门聘请审计专业人员讲授有关课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员们对实际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三是布尔津县首次将课件制作成单项视频,提高了课件的使用率。
(五)教学研究方面
一是围绕培训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调研。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地区财政局先后开展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对象、师资队伍现状、培训课件制作及实效、如何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摸清了全地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队伍情况及培训课件的制作现状等情况。
二是自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全地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征集及评选活动。共征集课件42个(哈语课件9个),其中,政策法规类课件28个,财会专业类课件14个。经过认真评审,地区财政局对入围课件和选送单位进行了表彰,并将评审结果计入年度绩效考核。同时,经上级函校评审,有六个课件获得自治区级表彰、一个课件获得全国级表彰。通过课件征集和评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师资人员学习课件制作知识和开发课件的积极性。
(六)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全地区使用的培训教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财政部函校免费发放的汉语版教材6915本;第二类是自治区函校编译的哈语财政支农政策教材700本;第三类是县(市)自行编印的单项政策宣传单和政策集,如:吉木乃县编写了《吉木乃县村级财务人员培训材料》;青河县编写了《2012年青河县财政涉农补贴政策简介》;布尔津县、哈巴河县编写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手册》等。
三、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培训对象的特殊性,使培训组织难度较大。
1、培训对象水平参差不齐。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主要面对村级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多数村级报账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会计职业道德知之甚少,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2、培训对象不稳定。一方面,村干部和村理财小组队伍变动频繁。村理财小组成员多由村民推荐,常常更换。村干部三年一换届,人员变更有常,2016年,随着新的一轮村干部换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又将面对新的面孔。村级人员兼职情况较多,很多村干部兼报账员,一旦落选,报账员岗位又换新人。另一方面,代理机构会计队伍极不稳定。代理机构会计多为乡农经站和财政所人员。目前基层财政、农经部门人员编制少、任务重。有些代理机构与财政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量大面广,负担很重。一些代理机构会计一个人管几个村的账务核算,既要从事财政工作,还要负责村级财务核算,督促报帐、查帐,会计人员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干得稍好的会计人员经常被抽调到乡政府或被选调到县级单位,因此,会计人员流失较严重。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培训对象的特殊性,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有其特殊性。如果聘请院校教师来培训,老百姓不喜欢“高、大、上的讲授,所以这样的培训常常会“水土不服”。因此,各县(市)的培训师资一般来自财政和农经部门。这些人员来自基层,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授课水平距专业要求甚远,老百姓也会反映讲的不好。近几年,根据这种情况,地区和自治区不断加大了对汉语和哈语师资的培训力度,但因人员轮岗、调离等原因,培养的师资人才常常流失。目前,阿勒泰地区地、县两级都建立了师资库,但还不能保障师资资源共享,师资库的师资也因自身工作量大等原因不愿到其他县(市)授课。
(三)培训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培训中反映的问题有:财政部统编教材涉及范围广,其中许多财政支农政策是新疆不实施的,用不上;哈语教材内容过时,需要及时更新;自编教材不够完善。
(四)培训经费不足。由于阿勒泰地区自身财力较弱,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经费几乎都依赖于财政部下拨的专项培训经费,每人每日的培训经费已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300元。如果采用送学方式培训,经费勉强够用。但如果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扣除住宿费和伙食费外,培训支出缺口较大。尤其是吉木乃县和青河县两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培训支出压力较大。
(五)培训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因我地区的辅导站、函授站均已撤销,阿勒泰市、福海县、吉木乃县的培训工作由县财政局会计股负责,其余四个县的培训工作由县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局负责。通过向各县(市)培训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其所在单位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中了解到,15%的人认为单位领导非常重视25%的人认为单位领导比较重视,60%的人认为单位领导一般重视。看来,如何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提高基层组织者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稳健的培训机制仍将是我们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首先,请上级函校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积极争取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来做,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其次,建立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纵向联动机制。明确划分自治区与各地州、县(市)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同时,各地可以建立财政与农经、组织等相关部门的长期横向培训协作关系。
(二)完善师资库制度。一是建立起有效的师资库。在进一步筛选原有师资库人员的基础上,大力选拔各县(市)业务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好的民、汉干部。选拔面可以不局限于财政部门。二是健全相关制度。首先,建立保障师资权利制度。给予库内师资优先参加自治区、国家级师资培训和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权利。给予师资外出参加上级函校组织的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时,其所在单位能够按照出差标准对待的权利。给予师资在地区外派授课时,原单位给与配合的权利。二是建立地区师资共享制度,地区财政局可以在县(市)提出培训需求时,从师资库中选派师资。师资库人员前往其他县(市)授课时,培训单位应支付授课费,并解决食宿和交通问题。
(三)支持县(市)积极“借力”,灵活开展培训。各县(市)可利用组织部门对村干部的管理优势,联合举办村干部培训,有效地保证培训纪律。财政部门只需负责安排师资讲授财政支农政策,并承担部分培训费用。如此,两个部门都如愿完成了各自的培训工作,实现了双赢,也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过去的几年中,青河县、福海县、阿勒泰市通过积极向组织部门和农经部门“借力”,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四)坚持分类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在试点中,福海县采用村会计与村干部混班上课的方式,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学员的岗位不同、培训需求不同。随后,其他县(市)先后将代理机构会计与报账员、村干部分别设班。培训内容也各有侧重,培训效果明显好于混班培训。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保证培训质量。2016年,地区财政局的培训楼将正式交工,可以考虑将所有村财务人员集中到地区统一培训,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培训基层财务人员的作用。
(五)适当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并实行补助差别化。希望上级部门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培训补助标准,并对国家级贫困县实行差别补助办法。
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虽是一项涉及面广、难点多的工作任务,但也是财政部门的使命所在。面对困难,我们将继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不辱使命,努力把培训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绩、做出亮点,为全地区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阿勒泰地区财政局信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