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未入账无形资产:非正常收益与估价

收益持续性是投资者在评估公司价值时所使用的财务信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未入账的无形资产是否是收益持续性的一个来源以及这些持续性如何被定价的问题。在模型的选择上,由于剩余收益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 RIM)现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且模型可以提供未入账无形资产和可以被经验证实的估价之间的联系,因而作者进行的研究同样是基于剩余收益模型展开的。
由于传统会计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没有体现一些资产的价值,也不能提供公允价值,认为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结果,大量的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就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租金、增长机会及其他因素都不能完全体现在现有的会计系统中。恰恰由于这样的缺陷使得未来收益可能超过权益账面价值的正常回报。所以,内部产生的未入账的无形资产代表了非正常收益的一个主要来源。
银行主要的无形资产来源于单一渠道,那就是与存款、信贷和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客户关系。核心存款使一个银行可以以相对低廉的成本从存款人手中获得现金,而与抵押服务、信用卡和信托业务相连的顾客关系具有类似的特征,体现了源于客户关系的额外现金流量。
一般认为未入账的无形资产会导致非正常收益,但以往的研究没有从经验上证明为什么二者之间存在联系,作者选择了一个包含1065个银行会计年度的观察值为样本,考察了未入账无形资产对非正常收益持续性及其定价的影响。
作者首先调查了非正常收益的持续性依存于未入账无形资产的程度,结果显示银行非正常收益的高持续性与相对高的未入账无形资产有关。其次,通过模型证明伴随着高的未入账无形资产的非正常收益的持续性更高,定价倍数也更高,并且得出了一个调整后的包含权益账面价值与非正常收益的估价模型,发现调整后的权益账面价值是一个估价的足量,与未入账无形资产是银行非正常收益的主要来源这一结论相一致。
最后,作者指出,文中的证据是建立在银行业以及剩余收益模型基础之上的,该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行业,是否也可以使用其他模型,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孙志梅整理自《Accounting Horizons》March,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