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企业价值评估计算方法与国外企业应用
一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的由来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5年《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即留存以后回报股东的那部分金额,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如果一家企业价值业未能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利润,那么它就处于亏损状态。交纳税款看似产生了真正的利润,但其实这一点毫无意义。企业的回报仍然少于资源消耗……这并不创造价值,而会损害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一家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创立了EVA (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评估指标法,同时在1993年9月《财富》杂志上完整地将其表述出来。它基于的逻辑前提是一个企业只有完成了价值创造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投资者带来了财富,因此价值创造才是评估企业经营活动的正确指标。企业所运用的所有资本,其来源无论募股资金还是借贷资金,都有其成本,甚至是捐赠资金也有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无论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都有其成本,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超过所有成本,包括股权和债务成本之后的结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这个结余就叫EVA值。它不同于会计利润而是从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调整后再扣除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经济利润值。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目标公司在过去和现在是否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实现了对投资者高于投资成本的超额回报。更为重要的是EVA可以帮助经营者明确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应用EVA分析和管理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二、EVA的基本理论
据EVA的创立者和商标持有者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解释,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这里的“资本收益”是指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NOPAT);“资本成本”是指全部投入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和)的成本。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资本收益-资本成本=营业净利润-资本总额×综合资本成本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式中“营业净利润”和“资本总额”的数据需要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一些调整后才能确定。报表的主要调整项目见表1。
EVA的计算方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1.计算营业净利润。营业净利润的计算以会计“税后净利润”为起点,并需要进行“资本结构差异调整”和“会计方法差异调整”。
营业净利润=税后净利润+资本结构差异调整+会计方法差异调整
其中:“资本结构差异调整”包括利息费用、少数股东损益等项目,“会计方法差异调整”包括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扣除本期摊销额后的余额、商誉本期摊销额、各种准备金余额的增加、递延税项贷方余额的增加等项目。
2.计算资本总额。与营业净利润相对应,资本总额的计算以会计“股东权益”为起点,同样需要进行“资本结构差异调整”和“会计方法差异调整”。
资本总额=股东权益+资本结构差异调整+会计方法差异调整
其中:“资本结构差异调整”包括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少数股东权益等项目;“会计方法差异调整”包括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累计商誉摊销额、各种准备金余额、递延税项贷方余额等项目。
3.计算综合资本成本率。综合资本成本率是企业债务成本率和权益成本率按其市场价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债务成本率的计算以债务利率为基础,并扣除所得税因素的影响;权益成本率的计算主要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具体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本成本率=债务成本率*球债务市场价值/(债务市场价值+权益市场价值)+权益成本率*权益市场价值/(债务市场价值+权益市场价值)
上式中:债务成本率=债务平均利率/(l-所得税率)
权益成本率:无风险利率+公司股票的p系数*(股市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
EVA的本质是从股东的角度重新定义企业利润,如果EVA大于零,说明经营者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为股东增加了财富;如果EVA等于零,说明企业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股东预期获得的收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并没有实质性增加;如果EVA小于零,说明经营者不仅没有增加股东财富,反而是在毁灭股东财富。
应用经济增加值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可表现为:
企业价值=账面价值+未来各年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的总和
这个公式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经济增加值评估法。这种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师、资产评估师、投资基金管理人员和投资咨询机构利用来评估公司价值或股票价值。
从长远来看,应用经济增加值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与利用股利折现法和现金流量贴现法(DCF)计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经济增加值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与净现值或现金流贴现模型是等价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在价值评估的时点上或者是价值评估的整个周期来看是有效的,但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却很难用来作为监督实施的工具。这主要是因为,现金的流出和流入与期间价值的创造不具有相关性。项目投资期初现金流的缺乏并不能代表项目本身盈利能力不足,也不能得出管理层管理不善的结论;同样,当成熟行业的企业汇聚了充裕的现金流时,也并不代表公司的经营成果显著,而有时恰恰说明公司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而不得不保留多余的现金,造成价值的负面毁损。而且,现金流的变化多端使得很少有公司拿现金流本身作为主要的业绩衡量指标。相反,经济增加值由于从经济的角度对价值创造的行为和举措一一判定,不受短期现金流的影响,剔除了会计数字的扭曲和曲解,反映出期间价值创造的准确数字。这一点也成为经济增加值之所以是经济增加值,而非从前的经济利润,或剩余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经济增加值将资本成本的理论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和衡量的工具应用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中。
EVA全面考虑了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管理,改变了报表上无资本成本的缺陷,使管理者开始关注运行的有效性、资本收益性,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EVA结果表明:如果EVA为正,说明公司在当期真正为股东创造了价值;EVA为负,说明公司毁坏了股东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期会计净利润的上升未必就会使得EVA也上升,有时反而下降,这就说明经营者在表面创造当期会计利润的同时,实质上却减少了股东的投资价值。
三、EVA在国外应用的效果
作为公司治理和业绩评估标准,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该公司从1987年开始正式引入EVA指标,实践中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两个渠道增加公司的EVA:一方面将公司的资本集中于盈利能力较高的软饮料部门,逐步摒弃诸如意大利面食、速饮茶、塑料餐具等回报低于资本成本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适当增加负债规模以降低资本成本,成功地使平均资本成本由原来的16%下降到12%。结果,从1987年开始可口可乐公司的EVA连续6年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上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同期上升了300%,远远高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55%的涨幅。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Goizueta将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归功于EVA指标的引入。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的成功经验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EVA指标。其中包括美国邮政署、惠尔普(Whirlpool)、CXS铁路公司、西门子、SONY等。
由于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活动具有相互影响力,加之以Stem Stewart公司为代表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进行大力推介,EVA指标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EVA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美国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EVA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它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绩效评定方法,它的提出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方案。目前,EVA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和青睐:《财富》杂志每年刊登Steгn Stewart公司计算的全美1000家上市公司EVA,使得EVA的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