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传统“重投入、轻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建立。财政部门对高校预算资金进行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价,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支出效率、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而设计一套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10月13日晚,学员们围绕绩效评价“3E”原则和如何构建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预算绩效评价“3E”原则
2011年4月财政部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给出明确定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的“3E”原则。所谓经济性,反映了评价对象使用较少财政资金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或品质的储备情况,所谓效率性,反映了评价对象对资金管控能力,即评价财政资金在支出方向、进度、相关性、合理性方面与实现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所谓有效性,反映了评价对象将资源转为为产出的能力,即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产出的质量、期望得到的社会效果、公众的满意程度等。
最理想的绩效评价结果应该是在既经济又高效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目标。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了实现预期目标的三方面能力。在实际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将三个要素作为整体综合考评,又要深入分析每一要素的绩效情况,进而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二、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工具,为了使指标体系在结构上满足系统化要求,可借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即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再按支配关系将各因素层层分解,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层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属性差别,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最高层、准则层、指标层的递阶层次结构。
(一)目标层设计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政府必须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并且财政支出安排要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内,同时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鉴于以上理论,可将预算绩效评价目标抽象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二是加强预算资金支出管理,三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二)准则层设计
绩效是指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或者已经完成的某种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因此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评价时应关注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财政预算资金,这些投入经过高校的管理与使用,一部分用于自生的内涵建设,一部分转化为不进入市场、主要体现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具有社会效益的公共品产出。因此,高等教育预算资金流动过程可划分为“投入-管理-结果-影响”四个阶段,其中“投入”反映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过程中所占用和消耗的资源,“管理”反映对预算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结果”反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影响”反映所获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根据“3E”原则,在预算资金投入阶段,应该重点对投入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预算资金是否被投入到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校,投入的经济性可利用办学条件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有利于实现“优化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的评价目标。在预算资金使用阶段,应该重点对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高校使用资金的合理化程度,是否将预算资金配置到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面,管理的效率性可利用管理水平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有利于实现“加强预算资金支出管理”的评价目标。在预算资金产出阶段(结果和影响),应重点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即评价高校使用预算资金所形成的产出和效果,产出的有效性可利用产出效益类指标和发展潜力类指标体现,通过评价实现有利于实现“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目标。
(三)指标层设计
指标层是依据准则层的各维度内涵,按相关原则选择的指标群。为保证绩效评价结果达到预期目标,选择指标时遵循相关性、系统性、重要性、经济性等原则。
1.办学条件类指标
办学条件是指高校在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数量。为了全面客观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可以选取师生比、生均固定资产、生均经费三个指标。其中,师生比=教职工人数/学生数,生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值/学生数,生均经费=经费总额/学生数。
2.管理效率类指标
管理效率是指高校在使用管理预算资金的合理化程度。可通过分析预算资金的支出结构予以体现,可选取专职教师比、公用经费比、教学科研费比三个指标。其中,专职教师比=专职教师数/教职工数,公用经费比=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教学科研费比=教学科研经费/公用经费。
3.产出效益类指标
高校产出效益是指高校履行高等教育职能所取得的外部成果。可选择学生就业深造率,人均科研经费、经营收入比三个指标来体现。其中学生就业深造率反映了培养人才的成果,人均科研经费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经营收入比反映社会服务的成果,学生就业深造率=学生就业深造人数/毕业生人数,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教职工人数,经营收入比=经营收入/总经费支出。
4.发展潜力类指标
发展潜力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人才,取得了科研成果,提供了公众服务,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主要体现在教职工素质的提升,筹资能力的增强,资产规模扩大等方面,因此可选取高级人才比、自筹经费比、总资产增长比三个指标。其中,高级人才比=高级人才数/教职工数,自筹经费比=自筹经费/经费总额,资产增长比=资产增长额/上年末资产额。
三、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及分析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为实现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效果,可采用基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的横向比较法和基于自身历史平均水平的纵向比较法,利用横向比较方法,可以给高校定位,明确工作重点;利用纵向比较法,可以反映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各方面工作进展状况,为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总之,学员们认为以绩效评价“3E”原则为指导构建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满足了系统性要求,又为多层面多视角评价分析奠定了基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按高校的不同类型和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体现评价的公平性;二是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并非一成不变,应随高校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应建立与绩效评价相挂钩的分配和奖惩机制,调动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