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十九大报告写入现代财政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绩效二字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对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王泽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一论述为今后一段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绩效”二字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对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第一,深化财税改革勾画新目标。首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聚焦清晰、协调、均衡三个切入点,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进一步加大了破解多年来遗留的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预期。其次,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抓住“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三个关键环节,把“绩效”作为政府预算安排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恰逢其时。最后,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虽然不是最新提法,但是在党的报告中再次重申意义重大,坚信地方税收体系建设不再是“水中月、雾中花”。

  第二,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进展。一是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从2004年我国开展对科技、教育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评价试点以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过了13个年头。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县级财政综合支出、中央对下财政转移支付支出、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办法、共性和个性评价指标体系、绩效动态监控管理办法、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二是绩效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从项目支出到部门整体支出,再到政府财政综合支出,以及目前的财政政策绩效评价,就中央和地方的实践来看,绩效管理范围逐步扩大。三是预算绩效评价的范围和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四是绩效目标管理模式不断拓展,绩效目标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预算绩效管理面临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绩效上来,但绩效目标管理质量有待提高。这突出体现在:部门预算中项目绩效目标填报内容不规范、绩效目标不清晰;绩效指标不明确、不细化;绩效目标审核把关不够严格;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安排“两张皮”;绩效目标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等方面。就绩效目标管理难点看,主要表现为:绩效目标本身的不确定性、绩效目标的模糊性、绩效目标的多重性和绩效目标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分行业预算绩效指标体制建立进展迟缓,纳入绩效评价的财政资金范围仍然偏小。

  第四,预算绩效管理谋划新思路。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努力做到五个全覆盖。一是覆盖五级政府。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层面,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获得实质进展。二是覆盖“四本预算”。在预算编制、执行全预算生命周期,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都要植入“绩效”二字。三是覆盖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绩效管理理念和意识要融入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四是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五是覆盖各项财政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出政策的纠偏和废止,要通过绩效评价去完成。

  第五,预算绩效管理探索新举措。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预算绩效管理必须探索新举措。一是制定“十三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指导“十三五”财政绩效管理真正向绩效目标发展,规范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是按照“可评价、可比较、可监测、可公开”四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分行业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以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全力促进绩效评价工作。三是探索成立中国预算绩效评价协会,大力培育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指导各类绩效评价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形成规范的行业自律准则。四是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全公开,使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