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农业现代化及扶持补贴政策借鉴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放眼世界,不少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全球视野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美国:人少量大的“效率”农业
美国农业产量大,从业人口少,这“一大一小”体现的是美国作为现代农业强国的典型特征——生产效率高。美国农业早已告别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美国着力建设“精准”农业,通过现代化农机设备的使用,对土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进行精准定位,不仅节省体力和时间,也避免浪费生产资料,使土壤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为保障农产品销路顺畅,美国还出台了一套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供应链,大幅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业合作社掌握了当地多年产销数据,统一与食品加工厂、超市、餐馆甚至国外进口商洽谈供货协议。此外,农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在本地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可帮助农民将产品销往海外。农业合作社还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此外,美国国会每5年左右制定一次农业法案,详细阐述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政策。政府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形式,直接补贴是根据农民种植农作物种类与面积直接给予少量现金补贴,间接补贴则是提供农业保险补贴和低息农业贷款。
(二)印度:推行三色革命谋农业创新
印度政府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绿色革命”,解决了粮食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白色革命”,解决了奶业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蓝色革命”,着力开发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业,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中“白色革命”,迅速提高牛奶产量和消费量,奠定印度作为世界最大产奶国的地位,牛奶年产量达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17%以上。印度的奶牛养殖很分散,大型养殖场很少,主要是农户个人饲养。“白色革命”充分凝聚了印度公私营部门的力量,在运营机制上进行创新。通过完整的牛奶产销三级合作社(村、区、邦)网络,将牛奶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进行专业化管理。这种三级合作社网络,以奶农为中心。他们作为合作社的股东,除了牛奶销售的收入,还可以分红,大大提高了奶农的积极性。此外,合作社还配有专业经理人,在牛奶品牌策划和营销方面给予支持。这一模式保证了各级合作社之间建立分工协作、统一协调的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内部竞争,形成了竞争合力和优势。
(三)澳大利亚:重视环保发展绿色农业
澳大利亚在农业发展中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强调将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目前,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种植面积在世界名列前茅。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重要的国家环境体系法律;州政府担负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责任;地方政府(市政府)提供包括废物处理在内的公共事业服务。由于职责清晰,澳大利亚在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效果良好。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为例,该盆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纤维作物产地。过去由于过度开采,盐度增加,加上来自化肥、城市和动物等的废水废料污染,水流量降低和水质下降影响了下游城市的生活状况、农业和生态环境,并带来农业、环境和城市之间、上游和下游之间可用水流量的激烈竞争。为此,澳大利亚成立了墨累达令盆地管理局,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建立使用者水资源产权,建立全世界最大的水资源交易系统,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日本:农业改革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日本农业虽然也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快速下降、小规模经营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诸多问题及压力,但通过一系列农业改革,如农业技术及农业组织的创新、农业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农业补贴及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效推行,不仅使日本快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跨入了世界发达农业国家之列,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农民收入就超越了城市人口收入,农民收入增速也在不断提高,实现了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重大调整
发达国家一度以价格支持为主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但鉴于价格支持导致的农产品过剩、财政负担加大、市场调节失灵、农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以及多哈和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中面临的压力,欧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进农业支持政策改革,逐步削减价格支持而转向与价格和生产脱钩的其他支持,新的支持政策更加强调农民收入、风险管理、环境外部性和创新问题。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价格支持占农业总支持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60%以上下降到了目前的20%以下,而公共服务和非生产性支持的比例显著提升。长期对农业提供高额补贴的日本,近年来也逐渐调整其补贴政策,努力提高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表3 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总体水平 (单位:%)
国家 农业支持总量相当于
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农业生产者支持相当于
农业产值百分比
1986-1988 1995-1997 2013-2015 1986-1988 1995-1997 2013-2015
欧盟 2.6 1.5 0.7 39.2 33.8 19
美国 1 0.6 0.5 21.2 11.9 8.8
澳大利亚 0.7 0.4 0.1 10.1 5.8 1.6
新西兰 1.6 0.3 0.3 10.2 0.8 0.7
日本 2.3 1.6 1.1 64 58.1 48.2
韩国 8.8 4.9 1.8 69.7 67.1 49.7
资料来源:根据OECD(2016)数据整理。
具体来说,发达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美国:向综合的风险管理转型
美国在调低最低保护价(即无追索权贷款的贷款率)的同时,引入了营销贷款、目标价格差额补贴、生产灵活性固定补贴、反周期补贴,以缓解政策调整对农户收入的冲击和强化政策的精准性,同时不断加强农业信贷和保险服务,为农业生产建立了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重风险防线。2014年美国新设立价格损失保险计划和农业风险保障计划,替代了直接支付、反周期补贴和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补贴,这意味着更加积极地利用市场化服务来提升政策支持的效率和降低对市场运行的干扰。
(二)欧盟: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型
欧盟进入21世纪后农业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了对食品安全、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将农民职责与功能从单一的食物生产扩展为通过乡村旅游和其他新商业创业与文化活动促进农村发展。2014年欧盟价格支持占农业总支持的比重从1986—1988年 的74.23%削减为17.36%,大部分生产者补贴已与当期生产脱钩,超过30%的政策支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三)澳新:向强化一般性服务转型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取消了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并通过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者能力提升和经营成本降低。目前,澳大利亚已完全取消价格支持,新西兰价格支持占农业总支持比重为19.38%,而他们对农业服务(包括研发、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支持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等)的支持比例分别达到61.69%和76.18%。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削减是以强化投入、服务、保险等支持为基础的,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价格差额补贴和固定收入补贴还并行实施,在确保农民收入不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实现渐进平稳过渡。
(四)日本:向农业技术创新转型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提供高额的政府补贴,农产品产量却出现下降,农产品自给率一度降至不足40%,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农户减产但依然可以通过补贴获得高额收入,这种市场扭曲行为导致日本农业生产极为分散化,难以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日本政府开始减少农业补贴。特别是废除了之前限制水稻生产的“减反”政策(即对配合政府主动放弃水稻生产的农户,按面积发放补贴,限制水稻生产面积,目的在于降低大米的产量以维持高位价格),停止向农户发放补贴;同时,适当提高海外大米的进口关税,以高额关税阻止海外大米进口,从而达到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在制定上述举措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先进技术的补贴投入,通过对采用新技术的农产品实施价格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对采用新技术的农产品的支持和推广力度,逐步推进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由政府主导、企业与农民参与的农业技术创新,形成三方共同推动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体系。政府每年投入巨资通过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开发应用,引领并推动了日本农业基础研究工作和农业机械化,提高了日本农林水产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