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商业银行受新金融工具准则和资管新规实施影响重大
新规影响
尽管2017年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同比增7.17%,但由于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增速比上年放缓8.68个百分点。2018年,H股上市银行开始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A股上市银行也将于2019年实施,拨备计提方法将由“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这对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将产生新的影响。
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2017年3月,财政部相应修订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以下合并简称“新金融工具准则”)。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境外上市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其他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 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修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引入了前瞻性信息来预测信用损失的发生。准则同时要求银行根据信用风险状况对金融资产划分减值阶段,如新发生的贷款通常被划分为第一阶段,仅需要计提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当信用风险显著增加时,贷款会被划分为第二阶段,需要计提全部剩余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对于划入第二阶段,而且剩余期限较长的贷款而言,拨备率将会大幅度增加;当信用损失事件已经发生,或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信用损失时,该金融资产将被划入第三阶段。另外,以往通常仅对表内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将需要对表外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计提减值准备,拨备计提的范围有所扩大。
报告指出,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预计将导致上市银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加,从而导致股东权益相应减少。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显示,共计26家上市银行在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其中24家银行披露了该准则对2018年1月1日股东权益的量化影响,青岛银行披露了该准则对2018年1月1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量化影响,交行从定性角度披露了该准则对于财务报告的影响。上述24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造成上市银行股东权益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所致。具体来看,建行、邮储、浙商、广州农商、重庆农商均预计,采用新准则后,将使2018年1月1日股东权益减少约1%;工行、农行、中行、招行、中信、盛京、徽商、天津、锦州和哈尔滨则预计期初股东权益减少约1%-2%;另外,平安、光大、郑州、浦发、民生、中原、甘肃、九台以及重庆预计因金融准则期初股东权益将分别减少约2.04%、2.87%、2.99%、3%、3%、3%、3%、3%、和6%。
受监管强化、金融体系去杠杆等因素影响,2017年上市银行资产总额仅增长6.85%,增幅首次降至个位数。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同业非标投资)一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2017年末余额比年初下降超过10%。与此同时,2017年上市银行贷款总额增长11.63%,仍维持了较高的增速。
安永金融服务部合伙人许旭明指出,“同业非标投资通常为结构化主体,其结构设计相对传统金融工具较为复杂,可能出现层层嵌套的情况,其风险可跨市场跨领域传导。2017年各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协作,消除银行套利空间,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7年,银行监管部门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基本前提,以推动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为宗旨,加强监管,治理乱象,防范风险,积极引导产品转型。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增速下降。
报告显示,2017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存量表外理财余额约为人民币7.89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人民币0.27万亿元,增幅约为3.58%,增长率同比下降约9.23个百分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存量表外理财余额约为人民币7.97万亿元,较2016年末下降12.10%。与此同时,银行表内理财产品规模呈上升趋势,2017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存量表内理财余额约为人民币2.35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人民币0.38万亿元,增幅约为19.10%,增长率同比上升约18.52个百分点。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8年4月27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该意见是中国第一部立足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规范性意见,对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及转型提出了较大挑战,特别是净值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业务(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限制非标资产与资管产品的期限错配、强化资本和准备金的计提要求、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促使银行理财现有运作模式加快转型。
许旭明指出,“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对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及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净值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业务(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限制非标资产与资管产品的期限错配、强化资本和准备金的计提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促使银行理财运作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