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申报对象怎样撰写财会论文
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晋升高级会计师的评审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较系统的经济、财务会计理论水平,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研究水平,能结合本职岗位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因此,高师申报对象一般都需要撰写财会论文在刊物上发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水平。
财会杂志编辑部每年均收到许多这些人员撰写的稿件,其中不乏一些精品;但就总体而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来稿不符合刊物发表要求。这是因为,很多高级申报人员没有写过论文,把撰写财会论文看成是一个难题。加上这类人员一般都是企业财会骨干,工作很忙,很难有时间坐下来从头学习怎么写论文之类资料。因此,一些人员希望走捷径,在来稿中就产生了以下三类实际上对参评高师起负面作用的问题:
一是从其他杂志或网络上抄录文稿。这种情况虽属个别,但却每年都有发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蕴藏着绝大风险。杂志编辑部发现后要严肃处理;即使刊出后送高评委,也很难逃脱众多专家教授的审查,其后果显然不仅仅是取消评审资格的问题了;文稿原作者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结果很可能毁了抄袭者的前途。
二是委托他人写作。比如请学校老师写作。这种作法仍然属于作假。由他人代作的许多论文往往与作者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有的会写成“摘编稿”或“套话稿”,很难证明作者的理论水准。还会留下后患,一旦被人举报,其麻烦也就可想而知。
三是从其他杂志或教材中东拼西凑,进行摘编。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大多被杂志编辑部认为无刊用价值的文稿均属于这种类型。究其根源,是多数会计人员仅仅在学校毕业时写过论文,撰写的主要方式就是从期刊上摘编(目前一些院校已在进行改革)。这样的论文,虽然作者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但其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类文章是二手材料,很少有读者愿意阅读,杂志自然难以刊用,高评委们也能一眼洞穿。与作者的愿望相反,可能恰恰证明作者并不具备评审高师要求的财会理论水平,而只具备院校毕业生的摘编水平,起了帮倒忙的作用。
二、摆正位置,树立信心
高级会计师参评人员撰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摆正参评高级会计师工作的位置,处理好与企业日常工作的关系。不少企业及参评人员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参评高师是个人的事,只能在业余时间抽空搞搞,工作忙了就只能放弃。实际上,参加评审高级会计师,既是个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撰写财会论文,撰写业务工作总结,对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企业财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领导应当积极支持财会人员参评高师。只要合理安排,参评高师与财会工作不会有很大的矛盾,只会相得益彰。
其次,必须端正财会论文的撰写动机,不能只在数量上凑个条件,而必须明确评审条件的这一规定旨在促使财会人员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财会工作的实践水平。因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撰写方向。如果大家都到杂志上去摘编文章,就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如果高师参评人员都去研究财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会促使财会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促使财会工作水平大大提高。
再次,参评人员要树立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写好论文。许多高师参评对象不会写、不敢写财会论文,主要是信心问题而不是水平问题。其一,这些人员一般都是企业的财会骨干,对许多财会问题的认识有一定深度,他们在日常财会事项的处理如税务、结算、信贷、担保、投资、审计等事项的处理中,都有自己的见识,都能“据理力争”,谈得“头头是道”。许多申报人员之所以没有把这些题材作为进行研究的论题,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财会人员对自己的写稿能力存在着认识误区,需要探正路子,坚定信心。
三、题材选择
许多财会人员对论文的神秘认识影响了他们对写作题材的发掘,他们常常打电话来问编辑部,刊物最近报道什么热点,他来凑一篇。这是一种错误的选题方法,因为刊物报道的中心并不一定是你熟悉的问题,命题作文写出来的只能是“作文”,而不是读者需要的论文。而且杂志的中心题材一般通过采访或约请有关权威人士撰写,并不是来稿必登。
其实,财会论文的题材主要应围绕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来展开,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价值的题材,更值得总结介绍。大中型企业财会人员系统总结本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运作经验(整体或单项)并从理论上予以深化,是取之不尽的论文题材;中小企业虽然工作的复杂程度较低,但是单项性的题材也是十分丰富的。
对于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员,可以选择研究财会理论的题材,但要注意创新而不是摘编。要对会计实践中碰到的难题、新题,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就多数财会人员而言,最方便的题材是观察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工作研讨性的论题。这些题材的发掘一般可以参考以下思路:一是比较市场经济发展后,对每一个会计岗位如出纳、结算、复核、档案、税务、分析、会计主管等,增加了哪些工作内容,出现了哪些工作难点,有哪些处理方法及工作体会,都可以写成“岗位实务新探”;二是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应用的各项会计管理方法,如责任会计、班组核算、内部银行、价值工程、利润控制、目标成本、分部核算等等,在信息经济条件下有哪些变化,是否还适用,应当如何改进;三是在各项会计标准(制度、准则、办法)在实践中碰到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在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各类非规范业务(制度不允许而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会计应当如何处理;四是进行市场经济后,企业体制、营销方式、网络运用、国际经贸、资金筹措、金融结算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新的财务、会计问题,亟待研究开发;五是会计人员在工作、学习、晋升、修养、就职等方面存在的社会潮流倾向性问题,也值得进行研讨。总之,这类实务型题材存在于会计实践的方方面面,只要稍为想一想,是很容易捕捉的。
四、写作技巧
写出一篇好的财会论文,既要发掘具有新意的题材,也要注意写作技巧。因此,首先要适度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可以买一些“写作知识”之类的技巧书看看,但笔者认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多看一些相关杂志,相关文章,从中了解规律,分析结构,掌握尺寸,发现题材。这一点,对于多数申报对象来说并不困难。而且这样的学习实际上也是系统化、条理化地思索问题,非常有助于自己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写作过程中要先想后写,一气呵成。一般写稿的人员都是化80%的时间反复思考题材,列提纲、要点、实例、关键词。有时头脑中灵感突出,冒出新的思维,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过后忘记。待到思考成熟后,写作时要一气呵成,一般要求在一个晚上把初稿拿出来,不能拖拖拉拉。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把怎么想的统统写下来,把思维也纳变成文字,一般写头遍稿时不考虑文字修饰与结构优化问题,否则有可能一个晚上连一段开场白都写不下来。
第三,反复修改,不断精炼。好的文章一般都是改出来的,在改稿过程中,可以反复参考相关资料,补充理论,补充内容,补充实例。有的稿件经过反复推敲 ,可能会被局部否定甚至全部否定,但这并不等于写作失败,相反,这种经验很可贵,常常成为写出好稿的基础,使自己的思维更成熟,更趋理性化。
第四,合理借助外力。撰写财会论文必须由作者自身完成,不允许抄袭、写作、摘编等弄虚作假行为,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寻求外界的帮助。相反,一篇好稿的形成从题材构思到文章最后润色,都可与他人商讨、听取意见,求得帮助。比如在写稿之前可以就某个题材请教相关人员,进行商讨;稿件形成之后,可以请他们提出问题或改进意见,请他们帮助作文字润色。既可以求教于单位内部有经验的人员,也可以求教于院校教授、学会学术研究人员,杂志编辑部人员一般也会帮助作者对稿件作必要的修改。
第五,在写作中要把握好几个尺度。一是稿子写得长一点还是短一点。稿件不限于字数,有内容的短稿也精彩,空话套话长篇也是垃圾。就作者而言,在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写得稍为长些,因为编辑审稿对长稿删短比较容易,而要补充内容则十分困难。有时杂志发表时限于篇幅只用了原稿的一部分,而作者认为原稿比较系统,可以在评审材料中一并附送。二是某些内容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杂志上发表后具有副作用,不写又显得内容空洞。此类问题首先是不宜过于保守地将一般管理经验划作商业秘密;其次在初稿中不考虑商业秘密问题,可在修改中作相应的文字技术处理,如回避具体单位名称,抽去管理经验中的具体细节(保留思路)等。三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精力写好一篇重点稿件,使其充分代表自身的理论水平。
财会论文的价值要为社会所承认,必须为杂志所发表、学术会议交流或由相关管理部门在工作指导中采用。一是可以投寄国内公开发行的财会期刊;二是可以投寄省内外与财会相关的专业杂志;三是投寄会计主管部门认可的内刊杂志;四是积极争取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及会计征文活动,争取评奖。
(作者单位:《浙江财税与会计》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