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评中的四个常见问题与应对
在高级会计师评审辅导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会计人发出感慨,诉说自己在关键节点选择中的内心矛盾或纠结,特别担心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一旦选择错误会对自己后续的考试、评审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拟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对4 个常见悖论进行解读,希望对广大学员的选择有所帮助。
高级职称与行政职务关系
有些会计人查看高级会计师评审通过人员公示时,发现大都具备一定的行政职务。而自己只是一名基层员工,是不是评审时希望不大;相应的,单位在进行干部选拔时,通常会青睐有职称资格的员工,但担心自身只是有中级职称,因此很难得到提拔。
悖论解读:诚然,有行政职务的人员需要从更广、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从战略设计、管理方式、风险防控等角度为单位服务,通常会主持或牵头单位的重大项目,更容易出评审需要的项目型工作业绩,从而在评审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行
政职务的人一定能通过评审,如果其他业绩不充分或不能很好展示,相信也会折戟沉沙。高级会计评审是综合性的业绩评定,行政职务并非评审的全部,申报人学历、专业、实务成绩、工作年限、奖励荣誉、科研成果等通常都是常见的评审得分点。如果申报人在行政职务上存在不足,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单位的专项项目,通过拉高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比如将《高级会计实务》成绩考到全国金银榜、做高做厚自己的科研得分等,不能仅是担心、抱怨,况且抱怨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
同样,有职称资格在晋升中会更有优势,但同样不是晋升的唯一标准,单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纯粹的职称资格并不能代表什么,实务人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锻造。
实务开卷考试与闭卷准备
历经高考等大大小小考试的磨砺, 面对高级会计师的开卷考试,不少会计人主观上想给自己放个假,认为备考只要熟悉教材,在考试时翻书查找考点,过了60 分就拿到评审的入场券,不必辛苦自己按照闭卷要求去认真准备。
悖论解读:其实不然,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相比,《高级会计实务》难度确实不大。但报考的学员大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工作上是单位的顶梁柱,生活上大多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能够挤出专门的时间来备考实属不易,因此建议一旦确定考试就要认真准备,以闭卷的要求学习相关知识点,力争一次性通过考试,不给自己次年再来留下借口。同时,不少省份会将高会实务成绩带入后续的评审得分。通过考高分来提高自己通过评审的几率是个不错的选择。以深圳地区为例,高会实务成绩在评审时得分=实务分数-50+年差分数。如甲乙两人,甲实务成绩 60 分,乙实务成
绩90 分,在评审时候仅此一项就相差30 分,而且年差分的设置还解决了考试大小年的影响。
对于考试成绩带入评审的省份,考生一定要认真准备,考试时做到每分必争。此外,全国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还为优秀考生设置了展示平台,全国前 100
名进入金榜和各省前30 名进入银榜,金榜考生还会发放全国统一的荣誉证书。如考试成绩能够挤进该榜单,这在评审时又多了一个很不错的加分项。
实务考试与论文发表时间
经常看到会计人为先发论文还是先进行实务考试拿不定主意,如果选择先发表论文,如考试没通过岂不白白浪费了? 如果选择先进行考试,论文来不及发表是不是也会浪费一次宝贵的评审机会?
悖论解读:高会实务考试和论文发表最好能同步进行,以避免形成相互之间的掣肘,影响评审的及时申报。如果考虑到学员在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投稿、审稿和排期上可能耗费的时间,并避免和高会实务考试的时间形成冲突, 论文发表最好能够在报考高级会计实务考试之前完成,甚至有条件的学员在取得中级会计师证书之后就可以着手准备,提前进行论文的撰写。况且论文发表后通常是长期有效,在申报人通过高级会计师评审之前都是有效的,因此学员也不用太过担心论文过期或时间过早问题。全面业绩与亮点业绩平衡
本人在准备业绩报告时,发现通知要求中有字数篇幅限制,比如取得现资格以来的工作业绩要控制在3000 字以内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侧重于业绩的全面性还是要突出某项亮点业绩呢?
悖论解读:严格地讲,两者之间并非矛盾关系,申报时两种策略要结合使用。如果侧重于业绩的全面性,申报材料涵盖评审的主要得分点,能让申报人在每个点上都得分;如果突出某项亮点业绩,能够让评委眼前一亮,顺利地在该项上给申报人打高分。当然,考虑到业绩报告的字数限制,在报告撰写时应力求简洁、精炼,围绕为什么做、具体怎么做、有什么效果来进行编写,和自己无关的业绩、和会计无关的业绩尽量不写,避免使用重复、拖沓的语句和词汇。最后值得提醒的是,无论申报人选择什么样的业绩报告,都需要提供相应的佐证资料来进行支撑,无法提供支撑依据的业绩尽量不要放。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