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注册会计师解析 “严监管时代”浙江企业上市问题
证监会新规落地、IPO撤回潮涌、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沪深两 市持续走低、央行行长喊话稳定市场信心……上半年,金融和资 本市场波澜起伏“,严监管时代” 的IPO生态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今年前8个月,全国仅有76只新股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其中 浙江上市企业15家。相比去年全国上市432只、浙江87家的盛 况,今年的上市难已成共识。 对企业而言,上市难,主要难在哪里?企业除了“打道回府” 还能做些什么?相较于民营企业,国企谋求上市又有哪些优势与 不足?对此,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郑启华、陈亚萍两位资深会计师, 以多年从业的丰富经验,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 严监管时代到来 多条红线成IPO硬指标
上半年, A股IPO市场排队、发审环节出现了不少新迹象,如 新申报企业大幅缩水、排队企业大规模撤回申报材料等。究其根 由,源于监管部门新设的高门槛令众多企业知难而退。 “去年9月以来,在从严监管背景下,证监会慢慢形成了一系 列发行审核新规。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IPO审核51条问答指 引,外界称之为‘51条红线’。”郑启华指着桌上两份装订文件向 记者介绍。 两份文件分别是“首发审核财务与会计知识问答”26条、“首发审核非财务知识问答”25条。记者粗略翻看,发现 其中不仅对内部控制、经销商模式、非流动资产减值、 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的核查及披露要求等发审委长期 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而且对过会业绩下滑、 第三方回款比例、资金占用、现金交易等问题细则进 行了定义。 据介绍,“51条”和证监会一些不成文的隐性门 槛,大大提高了IPO过会难度。 一是对业绩和盈利能力要求提高。对于IPO新 申报的企业,主板一般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 8000万元,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元,否则基本上不能 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同时,证监会明确提出“IPO被否 需运行三年才可借壳”,因此,很多利润达不到的企业 知难而退,撤回了申报材料。 二是规范要求提高。如:“51条”中关于大股东占 用资金规定比过去更为严格。拟上市公司如存在大 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情况,从前只需在上市申报前还清 即可,现在,如果占用资金超过5000万,还清之后企 业还需运行12个月方可申报。又如,关于第三方回款 的新规:企业申报上市前一年,销售收入通过第三方 回款的金额不得超过5%。对此,郑启华解释:“以前 上市公司出问题,大部分是因为销售收入造假,因此 会计师核实销售收入的程序往往比较严格,工作量很 大。新规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造假,保障证券市场健 康。” “51条”抬高了企业“入市”门槛,令许多拟上市公 司折戟而归。与之相反的是去年下半年成功登录A 股市场的两家国企券商:浙商证券和财通证券。“这两 家公司规模大,持续盈利能力强,运作也一直比较规 范,像这样的企业就比较容易上市。”郑启华表示。 ■ IPO排队时间缩短 买壳借壳不再是上 市捷径
IPO门槛高、监管严,直接上市困难较大的企业, 是否可以通过买壳、借壳等方式间接上市?对此,郑 启华表示:抱着这种想法的企业需要谨慎。
过去,在IPO审核“堰塞湖”或暂停时,通过买壳、 借壳等间接方式上市优势明显。IPO排队企业多的时 候,一度有800家,审完需要三四年时间;采用买壳、借 壳等间接上市方式,时间成本相对较低。此外,采用 间接上市方式时,企业一般可获得相对于IPO发行更 为合理的估值,降低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风险。 而现在的情况不同于前了。一方面,重组新规落 地以来,证监会对于买壳、借壳上市在审核标准上已 与IPO趋于一致。另一方面,IPO审核标准提高以来, 目前IPO排队企业仅剩280余家,审核也有所提速,符 合条件的企业IPO进程加快。“所以,如果企业质地较 好,直接上市清清爽爽,一般不需要去借壳了。”郑启 华说。 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为符合相关 规定的“独角兽”企业开通快速通道,实行“即报即 审”,甚至无需排队。 “其实,并购重组、买壳借壳,对于拟上市企业也 存在风险。”陈亚萍告诉记者。 首先,企业重组花费成本往往较高。一方面,市 场上优质的壳公司定价不菲,而差壳公司则风险巨 大;另一方面,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壳资源质量 往往不能确定,比如:壳公司如果存在未披露的负债、 担保等等,买壳方会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 其次,买壳方本身没有经历过上市过程,会错过 严格自我规范的机会。企业正常IPO上市经历了严 格的监管审核,有助于公司发现缺陷并不断完善规 范,而买壳、借壳上市缩短了这个过程。 第三,让壳方和买壳方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 理念,如果忽视了并购之后的整合,简单地合二为一, 会给企业日后经营带来诸多困难。例如:著名的联想 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不注重后续整合,并购结果往往是风险而非效益。 既然买壳、借壳并非捷径,中小企业只能“望市兴 叹”吗?对此,郑启华表示,一些利润规模较小,但主 营业务突出、经营规范、成长性强的企业,可以考虑境 外上市、香港上市、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 等方式,多渠道对接资本市场。国企上市途中 步稳还需自奋蹄
这两年,特别是在 “凤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浙江 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步伐加快。2017年,我省新增上市 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上市公司增发和并购重组次数 居全国前列。然而,细数这些成功案例,国企上市的家 数还不够多。 对此,郑启华持乐观态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我 省的国有企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凤凰化工、尖峰 集团、杭州解百等早期上市的代表性国企,到后来的中 大股份、杭钢股份、巨化股份,再到浙企境外上市第一 股浙江沪杭甬,富有浙江特色的义乌小商品城等…… 现在,我省很多省属国企旗下都有了上市公司平台,并 且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不俗,如浙能电力、宁波港等。目 前,省建设集团、省盐业、省安邦护卫等都在积极筹备 上市,这些企业净利润规模已达到标准,目前主要关注 的是做好方案,规范运作,就能够正常上市。可以预 见,未来我省的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在陈亚萍看来,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上市有其自 身优势,但还需强化改革动力、提升决策效率、加强可 持续发展能力。
“一般而言,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规范程度较高, 财务风险小,但同时由于体量大,转型也比较慢、比较 难。国企组织结构中间层比较多,决策效率或许也不 及民营企业。同时,国企追求稳健经营,上市动力不如 民营企业足。”陈亚萍表示。 而民营企业因融资成本高、难度大,上市的原始动 力较足。同时,对于管理层而言,上市通常会带来额外 的股权激励,这个激励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民营企业 经营管理者,往往会以极大的决心把企业推向上市。 陈亚萍认为,当前,国企处于宏观调控趋严、国际 贸易形势严峻、金融市场监管趋严的环境中,其上市之 路比较艰难。对于浙江国企,重中之重还是 “以不变应 万变”,练好内功,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聚焦新兴行业, 发 展企业实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营业绩,增加企业 创新力,规范内部流程,为下一步上市做好充分准备。 据记者了解,今年年初,省国资委已出台关于推进 省属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的《实施意 见》,目前正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多家省属企 业正以上市为目标,积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非 国有战略投资者,同时实行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 朝 着 “凤凰展翅”的目标不懈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