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雷振华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准备工作,并根据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原则,建立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of the System of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n Financial Risks in Colleges
Lei Zhen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hua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the financial risk 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preparations of establishment of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risk preparedness, and the design of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risks under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establishes systems of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ri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ancial risk,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是整个财务风险预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而要建立好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全面了解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二是要把握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准备工作。设计预警指标来衡量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预测和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前提,也是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因此,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内在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形成的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高校无法消除的,在风险预警中可以不考虑。内因形成的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是高校风险预警中必须考虑的。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支付不能
支付不能诱发了高校资金“冬暖夏凉”现象的出现,即在每年的上半年资金紧张,基本上都处于保学校正常运转为主,一是保人员工资,二是保正常教学实习经费,三是保水电费,其他费用(课时费、津贴等)的资金安排是不能到位或不能完全到位的,出现资金支付展期的情况,预算难以执行,甚至报账这一日常财务工作都要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教职工出差或办事垫支情况普遍,对于教学或管理上急需购置的仪器设备,也不例外的是以商业信用(赊购)的形式进行,基建项目所需资金也是靠施工方垫支。下半年开学之后,高校收取每学年的学费及杂费,然后以收取的费用来支付上半年展期未支付的各项费用及本学期的各项费用。大额的费用支出严重超过收入,最终导致不能以收抵支,债务不断延期,正常教学和管理方面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证。这些在教学活动中所自然形成流动负债,由于时间短,是高校所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财务方面一定要作好这方面资金的安排。否则,就会因为支付不能而引发财务风险。
2、债务过度
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不能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雷振华(1969.12---)男,湖南常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核算
需要大量资金其原因有四:第一是由于扩招引发大兴土木,校园面积扩大,建筑面积增多,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二是由于高校评估引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购置,有些高校基础底子薄,在以前的办学过程中不注重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为迎接评估,突击花钱,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三由于高校竞争大量引进人才,21世纪高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就需要高级的人才,引进人才也就成了高校共同的焦点,支付了大量资金也就理所当然。第四由于稳住人才诱发行政现象,“学而优则仕”已成为高校的潜规则,为了稳住人才,许多高校都实行政治待遇留人,其结果是机构雍仲,人浮于事,导致大量的行政经费增加。要解决高校对资金的需要,银行贷款也就成了高校筹集资金主要方式,由于高校借款时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与规划,盲目、迅速增加贷款 ,扩大学校规模,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出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势必导致学校年资金使用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每年高额利息的支付也就成了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造成学校
流动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必将加大高校财务风险。
3、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虽然不能以盈利作为其目标,但应该注重办学效益,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要注重对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导致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欠佳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是由于高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般不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项目建设期中所需资金量及时间把握不准,大搞赤字预算,不担心还不起只担心借不到,导致资金不能发挥其效益。第二是由于高校注重自身形象诱发资金浪费,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校不但注重项目主体功能的发挥,而且还注重主体工程形象建设,工程附属设施建设中推倒重来的情况很普遍。第三是由于高校对支出控制不力,集中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日常性财务支出膨胀,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如管理费用等一些酌量性固定成本严重脱离预算。第四由于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高校在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不充分重视固定资产购置、领用、报废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原后勤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也没有办理固定资产的投资、移交手续,导致固定资产流失。众所周知,在高校负债发展过程中,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学校的办学收益。如果高校管理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按期支付债务的本息,这样就给高校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高校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筹集资金,导致陷入财务困境。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准备工作
1、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实施预警指标的工作安排。工作计划的制订一定详细和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2、组织人员的安排
一般来说,高校的财务或审计部门应为预警指标建立的责任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门的预警部门来负责财务预警的工作,不管设在那一个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预警指标的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各个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预警资料的收集和及时传递,以保证信息的质量。
3、进行规章制度的清理,加强对信息的管理
信息是财务预警指标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的整理收集,作好信息管理工作。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有专业人员负责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必须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财务预警指标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高校结构完善、组织建制权责分明、业务处理程序适当以及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
4、员工进行风险预警的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预警指标应有的预警信号,改进高校的管理,就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教育。只有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预警工作都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强化风险预警的意识,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5、结合业务流程再造,使高校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行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目的就是使指标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情况,通过及早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和高校组织的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关系,从而使得子系统之间的摩擦系数最小,整个高校组织运行效率最高。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业务的整合,保证预警指标发挥作用。
三、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
1、指标要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应该不同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是盈利性组织,而高校是非赢利的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筹资风险,是由于借人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险发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企业的资金流转是为了增值,而高校的资金流转只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高校财务风险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产品方面没有营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等。因此,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估指标。
2、指标要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在成因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是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关键。支付不能意味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有可能短缺,可能出现发不出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银行贷款增加迅速,超过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支出控制不力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理应从这些财务风险的内在成因来考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3、指标要体现高校会计信息的应用
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应该比较全面、准确,且具有可比性、连续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
4、指标要体现高校财务管理动态性特点
财务预警指标的建立不仅要考虑高校过去的状况,而且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一般来说,监测的时间越长,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动态性原则还体现在财务预警指标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保证预警指标的先进性。
5、指标要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灵敏性特点
要求财务预警指标能够使高校财务状况的变化迅速在预警指标中反映出来,以便管理者做出判断,采取行动。根据灵敏性原则,高校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时应选择一些与高校财务联系紧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进行测试,去伪存真,做出最优判断。
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预警指标应是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不能太多;同时又应该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也不能太少。按照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预警指标体系应由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模块构成。考虑到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是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用来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表明高校1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保障,是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比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而且高校容易伪造这个比率,如采用年末还贷下年初借入的方式。
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
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额×100% ,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用来分析不同期限的负债结构,该比例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风险越大。
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 ,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1]。
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一年末借入款一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年末货币资金结存额一般是年末银行存款和现金,反映的是现实支付能力;若考虑年末可变现收回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以及借入款、应交税金等的情况,则反映的是潜在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由于高校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它们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2]。
2、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
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反映高校1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
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反映高校生均支出1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为0.5为宜。
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
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
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它是个反指标,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3、收益能力指标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反映高校收益能力。
总资产收入率=总收入/总资产,反映1元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
净资产收入率=总收入/净资产,反映1元净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净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
投资收益比率=(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反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收益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收益能力越强。
职工人均纯贡献=(总收入-总支出)/在职职工人数,反映职工为学校净收益所作的贡献,指标值越大,说明职工对高校的贡献就越大。
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某时期用于学生教育的全部事业经费支出/(Σ各专业学年考核课程数X该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数量) ×学年每生平均课程,这个指标既考虑了教育经费
支出的绝对数,又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质量问题。指标值越小,说明高校办学效益越高[3]。
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发展能力不足,其未来的财务风险也将加大。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资产总额,反映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重,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可运用的净资产越多。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是极小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自有资金动用越多,可供学校发展的资金越少,风险越大。一般来说,该指标不应该超过100%。
其他资金占用程度=(年末学校基金及其他基金暂付+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流动资金来源合计-年末科研类拨款与收入-年末对外服务收入-年末其他借入款),说明其他资金的占用程度,其他资金挪用越多,财务风险越大。根据相关理论分析,该指标的安全度为20%。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当该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的危险。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在54—60%之间[2]。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贷款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的同时,支付巨额本息又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让高校全面树立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能通过预警指标值的变化,捕捉高校财务风险的信息,化被动的管理为主动管理,有利于促使高校采取应对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朱爱丽,侯芬娥:《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特区经济》2005年第9期。
[2] 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的衡量指标》,《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2期
[3] 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 现代管理》 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