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珏
近年来,海宁市审计局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通过国家审计直接参与“村级”审计,精确定位风险,倒逼职能部门履职到位,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工作思路
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涉及的领域广、链条长、业务繁琐,单个审计项目较难转化为面上对整个系统运行风险的防控。该局近几年来每年安排1-2个村进行直接审计,获取第一手资料,精确定位村级集体经济运行中的管理风险和主管部门的监管盲区。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分层次、立体化、持续性地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倒逼乡镇政府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管和加强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实现审计成效的最大化。
二、主要做法
(一)精确定位风险,倒逼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职能
2015年以来,共对5个村(社区)单独立项,开展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集体经济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联合农经部门对2个村(社区)开展信访件专项审计,在每年的镇(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营性物业公司运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作为专题审计事项,对村(社区)的抽审比例超过50%。通过直接审计,揭示了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财务监管体制不完善、村级集体企业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上报审计专报十余篇,并借力人大和政协刊物进行“发声”。2018年海宁市启动第七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和“强村计划”,把审计建议作为前六轮扶持体系的重要“补丁”,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职能。
(二)多措并举、创新方式,提高乡镇内审工作水平
一是规范操作流程,推动村(社区)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和全覆盖。该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村(社区)负责人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组织方式、审计重点、审计评价和责任认定、整改等方面,固化和规范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适合海宁地方特点的审计操作规程,为内审人员“审什么”“评什么”提供菜单式选项。同时,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组成联合审计组,通过“以审代训”,提高内审人员的实战能力。
二是注重风险预警,编写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风险清单。该局整理汇编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清单》,梳理了村级集体经济运行七大风险领域31个风险点,根据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等级,提出预防措施,并重点选编了近几年在镇、村审计中发现的26个真实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简明、直接地告诉村干部“哪些权力不能用”,“哪些底线不能碰”。
三是创新内审指导方式,建立“联镇审计师”制度。2018年该局组建了12支“潮乡审计师服务队”,分赴各镇(街道),实行固定结对、定期下点、随时沟通的工作机制,重点对联系乡镇在决策程序、政策执行、财务管理、项目建设、内部审计等方面进行服务和指导,把审计监督的关口提前到事前、事中,推动重要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是深入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在财务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可以查看会计凭证附件的AO系统附加模块,对村级财务审计实现了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能看到原始凭证的审计需求,节约了“下村”的时间成本,有利于面上问题的普查和汇总,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
三、工作成效
(一)推动市级层面建立权责明确的监管机制。2015年以来,该局通过持续性、多角度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风险,推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发展村级经营性物业、规范村级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海宁市组织开展了清产核资、不规范合同清查等专项行动,2018年全面推行村级集体资金网上审批直联支付和使用村务卡工作。农经部门定期发布农村“三资”监管情况通报,镇(街道)把村级投资公司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
(二)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监管模式转变。经过多年持续推动,海宁市村级监管模式从镇(街道)“甩手”委托中介机构“一年一审”,改成三年一次的“审计巡查”。在计划上,由市农村审计巡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出具三年内部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方案;在实施上,市农经局每年组织12个村(社区)的财务收支审计,市审计局参与审中、审后和整改的业务指导,同时结合年度项目计划对涉农专项资金和重点村进行直接审计;其余村(社区)由乡镇内审机构按照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整改的要求开展三年“轮审”。审计模式调整以后,审计全覆盖的力度和审计成效明显增强,审计发现的问题从财务收支、账务处理等表面问题逐步转向村干部权力运行、群众利益受损等深层次和持续性问题。
(作者单位:海宁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