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为各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基础平台和机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也产生较大甚至是颠覆式影响。
注册会计师需要更新思维,提高智能化审计水平,提供个性化、满足用户需要的审计服务及增值服务。注册会计师业务模式的变化,将影响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模式、人力资源配置等,本文对这三大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事务所组织结构的影响
从信息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过程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供新的信息(报告)的过程。在新的业务模式下,事务所组织结构中围绕业务发展、质量控制两个中心设置组织架构,部门及职责将会按照业务发展战略和管理需求进行重新调整。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会使事务所管理需求发生变化。
一方面,数据治理需求增加。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传统业务模式的改变,数据量将呈摩尔定律式增加,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获得精准潜在客户信息,发现未来客户业务需求,为业务发展方向提供参考。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在审计作业过程中,降低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数据将成为事务所核心资产,数据治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事务所管理水平,影响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提高数据治理水平将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贯穿审计业务方方面面乃至审计作业全过程。如何采集需要的数据,如何管理好不同来源的数据,利用何种方式和路径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管理决策服务,同时为审计作业提供支撑,在调整组织架构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另一方面,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变化。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审计业务模式、作业方式的改变,为保证客户数据与事务所数据安全带来最大挑战。如果客户信息和经济数据泄露,对客户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致命打击。客户信息是否安全关系到事务所声誉,有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实现上述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
对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还将对事务所总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等产生影响。
一是在事务所总体架构设计时,应以满足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为核心。事务所信息化技术是一种技术工具,也是一种手段,为总分所管理一体化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也为高效率、低风险的审计业务执行提供技术保障。IT技术利用核心是为业务服务,通过为业务服务达到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目标。信息化包含了信息化技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化对产业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架构设计时,除了考虑技术因素,更应该完全融入事务所管理、业务需求,使之与事务所管理需求、业务模式相匹配。
二是事务所信息化选择建设模式的考虑。事务所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面临的是走自己建设、自己运用、自己管理、自己维护模式,还是选择购买市场化租赁服务模式,或是混合模式。信息化先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带动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建设定位于为政府内部治理、自己运维等目标和需求,企业信息化也受政府信息化模式影响,走自己建机房、购置硬件、软件、自己建立数据中心、自己运维的模式。
目前,由于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阿里云”“微软云”等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使事务所可以通过互联网按需租赁方式获取顶级大企业具有的计算能力,可以按需获取硬件、软件、网络和安全等审计信息化资源。因此,事务所信息化建设设计总体架构时,应根据业务目标、数据治理、信息安全等管理需求,考虑IT研发、建设能力以及拟投入预算等选择具体模式。
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信息化也将为事务所带来两大变化。
一是人力资源结构发生改变。一方面,信息化将使得低层次从业人员数量减少,高层次复合人才需求增加。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使审计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大部分原人工执行的审计程序,如收集、整理信息、验证和分析、数据记录、自动计算、基于规则的决策、组建团队、分配审计任务、数据转换和沟通等工作,将导致整体从业人员减少,尤其是低层次从业人员减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提高。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未来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需求也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除了需要具备会计、审计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处理、网络安全等技术。同时,对事务所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基层管理者应具备处理数据的能力,中层管理者应具备组织数据的能力,高层管理者应具备看懂数据,利用数据决策的能力。
二是人力资源配置应与管理需求、业务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相匹配。
应用信息化技术将使事务所对数据治理需求、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发生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考虑满足这些新的管理需求。同时,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和信息化建设不同模式也将影响人力资源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