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力资源卿会保障厅廿外
甘肃 省财政 斤又件
甘人社通〔2019〕279号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会计系列高级
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兰州新区组织部、财政 局,省直各部门人事处(职改办),甘肃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省属各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人事处 (职改办):
现将《甘肃省会计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试行)》 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试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省职改 办、省财政厅会计处,以便修改完善。
甘肃省会计系列高级职称
评价条件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科学、客观、公正 评价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让作出贡献 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引导激励广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制定本评价条件标准。
第二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适用于我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 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才(含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 员)。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可参加全国统一组织 的资格考试,但不得参加职称评审。
第三条本评价条件标准主要评价作出贡献人才正常晋升、 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破格晋升职称,包括正高、副高2个层级,职 称名称依次是:正高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分别与事业单位专 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会计师对应一至四级,高级会计 师对应五至七级。正高级会计师实行评审方式,高级会计师实行 “考评结合”方式。评价的职称在全省范围有效。
第四条 本系列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实行“以考代评”方 式。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会计师对应八至 十级,助理会计师对应十一至十二级。本系列不设员级职称。
第五条 本系列符合《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 办法》(甘人社通〔2018〕267号)的下列人才,可不受专业、 学历、论文、台阶等限制,直接申报正高级会计师职称:
(一) 全省作出重大贡献人才;
(二) 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
(三) 全省新兴产业、身怀绝技的特殊人才;
(四) 甘南、临夏州引进人才。
第二章品德条件标准
第六条 品德条件标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 国,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 扬中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廉洁奉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 责任感、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任现 职以来品德考核必须取得合格及以上等次并在单位公示。
第七条评价方式。品德考核一般由单位党组织负责,以定 性评价为主,尽量实现量化考核。主要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 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 作者、道德模范等称号的,同等情况下优先推荐申报。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品德有问题:
(一)在会计工作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言行的,或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行 为的,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行为的。
(二) 存在违反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相关行为的。
(三) 存在明显违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行为的。
第九条 对品德有问题者实行“零容忍”,并在会计人员信 息库中列入失信“黑名单”。
(一) 对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按年度考核“连续考核合格及 其以上间断的"情形对待,即申报当年之前的3个考核年度必须 为合格及以上。
(二) 对经查实的申报造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学术不 端、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等行为,除“一票否决”、撤销职称 外,根据或参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 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第三章正高级会计师能力、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一节能力条件标准
第十条 专业能力。在全省会计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能 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准则制度。具有广博、 坚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财务会计分 析、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及时掌握会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较强的财务研究和管理能力,有稳定的研
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开拓会计专业新研究领域的 能力。
第十一条 技术能力。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工作业绩突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或奖励;或主持完 成会计相关领域重大项目,解决重大会计相关疑难问题或关键性 业务问题,提高单位管理效率或经济效益。
(二) 科研能力强。取得重大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 他创造性会计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会计行业发展,或公开出版或 发表会计专业相关的专著、论文。
(三) 政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能积极参与一个单位的 生产经营决策。
(四) 是全省会计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或培养、指导 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突出业绩。
第十二条基础学习能力与实践经历。大学本科以上毕业, 任高级会计师或与其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第十三条 胜任工作能力。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在合格 以上,并至少有一次优秀。连续年度考核合格间断的,申报当年 之前连续3个考核年度必须为合格及以上。任现职期间,有如下 情形者,不得申报:
(一) 纪检监察部门审查未结束或受处分在处分期内的。
(二) 上次评委会评审未通过,又未取得新业绩的。
(三) 申报当年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
第十四条知识更新能力。任现职以来,完成《甘肃省会 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甘财会〔2019〕21号) 规定的学习任务。
第十五条学术水平能力。论文不做限制性要求,可用能够 体现会计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代替论文答辩, 包括:高质量工作总结、课题、财务制度、管理办法、会计业务 操作规程或被国家部委认可的高水平研究报告等。
第十六条帮扶基层经历。除艰苦条件单位和各类企业外, 其它省、市属单位中2020年以后晋升高级职称的人员,必须有 在县以下基层对口单位1年以上的服务或工作经历。在脱贫攻坚 工作中,担任驻村干部、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等的时限,计 入帮扶基层经历。
第十七条 对外交往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与国外同行 进行工作交流,并能查阅外文书籍和资料。确实需要评价外语水 平时,由评价机构或用人单位确定评价条件标准和评价方式。
第十八条 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 本专业领域的设计、制作、分析等工作。确实需要评价计算机水 平时,由评价机构或用人单位确定评价条件标准和评价方式。
第二节正常晋升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十九条 达到下列(一)或(二)款条件标准之一:
(一)达到下列条件标准1项:
1.国家级。获国家级表彰1次,参考其它业绩;或获国家 级科技奖二等奖(第6名后定额人员,前5名可按特殊人才申 报)1次;或完成(前5名)列入国家级(含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1项,通过课题验收和成果登 记,参考其它业绩。
2.全国性。获全国性表彰1次,并取得第(二)款1项业 绩;或获国家部委科技奖励一等奖(第3、4、5名,前2名可按 特殊人才申报)1次,或二等奖(第2、3、4名,第1名可按特 殊人才申报)1次,或三等奖(第1、2名)1次;或完成(前4 名)通过国家部委下达的全国性会计领域科学研究课题项目1 项,通过课题验收和成果登记,并取得第(二)款1项业绩; 或完成(前5名)国家部委颁布实施的标准1项;或获全国会计 高端人才培养工程毕业学员,参考其它业绩。
3.省级。获省级表彰1次,并取得第(二)款2项业绩; 获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第3、4名,前2名可按特殊人才申报) 1次,或二等奖(第2、3名,第1名可按特殊人才申报)1次; 或完成(前3名)省级会计领域科学研究课题项目1项,通过课 题验收和成果登记,并取得第(二)款2项业绩;或完成(前3 名)省级行业部门颁布实施的地方标准1项,并取得第(二) 款1项业绩;或获省级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工程毕业学员,并取得 第(一)款1项或第(二)款2项业绩。
4.其它。获国家部委科技奖励一等奖(第6、7名)或省级 科技一等奖(第5、6名)1次并获国家部委、省级二、三等奖 (定额内人员)任意1次;或获省级科技三等奖(第1名)1次 并取得第(二)款业绩1项。
(二)达到下列条件标准3项:
1.主持(前2名,下同)完成本专业省级科研项目1项以 上,并通过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的鉴定、验收,被省级业务主 管部门采纳并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省级 业务主管部门批复文件为据)。
2.主持完成本专业市厅级科研项目或资政报告2项以上, 并经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验收或市厅级主要领导批示,取得良 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主持完成3个市厅级或2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技术项 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论证,或3个大中型企业上 市、改制、重组等方案的拟定,得到实施且效果显著(由市、 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出具实施效果依据)。
4.主持完成3个以上大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或3个以上市 厅级事业单位以及相当规模其它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等经济领 域的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形成改革成果报告,并在省内或系统 内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5.主持完成市厅级单位或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 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制 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有效实施。
6.主持或负责起草会计专业地方性法规、全省施行的财务、 会计管理办法;或受聘参与制订全国已颁布实施的会计专业法 律、法规、制度、准则、指南等,本人承担完成了其中某一部分 的起草工作。
7.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报告、调 研报告或政策建议等智库研究成果,被国家部委办采纳;或获国 家部委办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或前述智库研究成果被市(州) 委市(州)政府、省级行业主管部门采纳2项。
8.作为主要完成人在会计管理领域研究有重大突破,取得 开创性、先进性、成效显著的会计管理成果,并得到财政部认可 (提供认可依据)。
9.获市厅级表彰2次。
10.培养指导至少3名本学科专业人才(以单位安排培养计 划为据),至少1名获县委县政府以上授予的先进称号1次。
11.独立或作为第一完成人,正式出版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 专著、译著、或列入国家部委计划教材一部;合作完成的,本人 撰写部分不少于12万字(未注明作者撰写章节的专著不作为个 人成果)。
12.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 术论文2篇;或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并在省内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
13.本人研究的某项课题、项目、发明创造等,虽未列入计
划、获奖,但确实解决了全省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难题,并取 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经业内3名及以上同行 在职在岗正高级专家签订诚信承诺实名举荐。
14.党的十八大以来,受聘为全国性学术刊物编委3年以 上;或担任全国本专业学会常务理事5年以上。
15.任现职前曾获全国性表彰或科技奖励的人才,参考其它 业绩。
第三节破格晋升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二十条 破格内容。主要是指:凡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达不 到任低一级职称年限(规定了专业总年限的包括专业总年限) 或所学专业明显不对口,但任现职后工作业绩贡献突出,可破格 晋升。破格申报人员首先要符合本条件标准第十九条正常晋升业 绩贡献项数,之后每破一项再增加第十九条业绩条件标准第
(一)款1项或第(二)款2项,论文、著作、荣誉称号等不得 累计计算。
第四章高级会计师能力、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一节能力条件标准
第二十一条 专业能力。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能独立负责某领域 或一个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国内外会计发展前沿 动态,具备探索创新会计前沿理论知识水平。
第二十二条 技术能力。必须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高级会 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之一:
(一) 工作业绩较为突出。受到市厅级以上表彰或奖励,或 主持、参与完成会计专业相关领域重要项目,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或关键性业务问题,有效提高了会计管理水平或经济效益。
(二) 科研能力较强。取得一定的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或主持完成会计相关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管理方法或制度创新 等,或公开出版或发表会计专业相关的专著、论文。
(三) 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编 写,或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实践等专业工作中 做出较大贡献。
(四) 是本行业领域的学术、技术骨干,或培养、指导的中 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突出业绩。
第二十三条 基础学习能力与实践经历。
(一) 大学本科以上毕业,任会计师或与其相关职责工作满 5年;
(二) 本专业或相近相邻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20 年以上并任会计师或与其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第二十四条 胜任工作能力。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必须在
合格以上。其中,连续考核合格及其以上间断的,申报当年之前 连续3个考核年度必须为合格及以上。任现职期间,有如下情形 者,不得申报:
(一) 纪检监察部门审查未结束和受处分在处分期内的。
(二) 上年度评委会评审未通过,申报当年之前又未取得新 业绩的。
(三) 申报当年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
第二十五条 知识更新能力。任现职以来,完成《甘肃省 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甘财会〔2019〕21号) 规定的学习任务。
第二十六条 学术水平能力。论文不做限制性要求。可用能 够体现会计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代替论文答 辩,包括:高质量工作总结、课题、财务制度、管理办法、会计 业务操作规程或被省委省政府认可的高水平研究报告等。
第二十七条帮扶基层经历。除艰苦条件单位和各类企业 外,其它省、市属单位中2020年以后晋升高级职称的人员,必 须有在县以下基层对口单位1年以上的服务或工作经历。在脱贫 攻坚工作中,担任驻村干部、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等的时限, 计入帮扶基层经历。
第二十八条 对外交往能力。能比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与国 外同行进行工作交流,并能借助词典查阅外文书籍和资料。确实 需要评价外语水平时,由评价机构或用人单位确定评价条件标准 和评价方式。
第二十九条 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能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 技术开展统计专业工作实践等。确实需要评价计算机技术水平 时,由评价机构或用人单位确定评价条件标准和评价方式。
第二节正常晋升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三十条 达到下列(一)或(二)款条件标准之一:
(一)达到下列条件标准1项:
1.全国性。获全国性表彰1次;或获国家部委科技奖励二 等奖(定额人员)1次或三等奖(前3名)1次;或完成(前6 名)通过国家部委下达的全国性会计领域科学研究课题项目1 项,通过课题验收和成果登记,并取得第(二)款1项业绩; 或完成(前7名)国家部委颁布实施的标准1项;或考取全国注 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参考其他业绩。
2.省级。获省级表彰1次或获省级科技奖励二等奖(定额 人员)1次或三等奖(前2名)1次,参考其它业绩;完成(前 4名)省级会计领域科学研究课题项目1项,通过课题验收和成 果登记,且具备第(二)款中业绩成果2项;或完成(前5名) 省级行业监管部门颁布实施的地方标准1项,且具备第(二) 款中业绩成果1项;或获省级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工程毕业学员, 参考其它业绩。
3.市厅级。获市厅级表彰2次;或获市厅级表彰1次,并取 得第(二)款业绩1项;或获市厅级科技一、二等奖(前2名) 1次,参考其它业绩;或完成(前3名)市厅级会计领域科学研 究课题项目1项,通过课题验收和成果登记,并取得第(二) 款2项业绩。
4.其它。获县(区、市)委县政府表彰1次,并取得第 (二)款业绩2项;或获省级科技三等奖(定额人员)1次,并 获市厅级科技一、二等奖(前3名)1次;或获市厅级科技三等 奖(前2名)1次并获县(区、市)科技一等奖(前2名) 1次。
(二)达到下列条件标准3项:
1.作为主持人(前2名,下同),负责完成县级以上单位或 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分析风 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内部控制 体系全面、有效实施。
2.作为主持人完成省直厅局或市州级以上重点工程、技改 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论证项目2个以上,或大中型企业改制、上 市、重组、清算等项目2个以上;或主持完成厅(局)级及以 上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年度审计、专项审计、资产评估、 管理咨询等项目3个以上,被市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在会计系 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市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 批复文件为据)。
3.本人执笔起草的财务制度、管理办法或会计业务操作规
程等2项以上,被县级以上单位或大中型企业采纳执行或推广应 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作为课题负责人(前2名),完成市厅级以上财会研究课 题、咨政报告1项以上,并经市厅级鉴定验收,以市厅级业务主 管部门批复文件为据,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报告、调 研报告或政策建议等智库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领导书面肯定 性批示的;或被市(州)委市(州)政府、省级行业主管部门 采纳的。
6.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连续获得3次优秀等次。
7.培养指导至少2名本学科专业人才(以单位安排培养计 划为据),至少1名获单位主管部门授予的先进称号1次。
8.独立或作为第一完成人,正式出版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 的专著、译著、列入省计划教材1部;合作完成的,本人撰写部 分不少于8万字(未注明作者撰写章节的专著、教材不作为个人 成果)。
9.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 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
10.对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虽未获得各级政府奖项、项 目、发明创造等,但确实解决了本行业、本领域、本区域、本单 位的技术难题,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经 业内3名及以上同行高级专家实名举荐。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受聘为省级学术刊物编委3年以上; 或担任全省本专业学会常务理事或正、副秘书长5年以上。
12.受聘担任省委政策研究室智库专家或省政府参事室特约 研究员。
13.任现职前曾获省级表彰或省级科技奖励的,参考其它 业绩。
第三节破格晋升业绩贡献条件标准
第三十一条 破格内容。主要是指:凡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达 不到任低一级职称年限(规定了专业总年限的包括专业总年限) 或所学专业明显不对口,但任现职后工作业绩贡献突出,可破格 晋升。破格申报人员首先要符合本条件标准第三十条正常晋升业 绩贡献项数,之后每破一项再增加第三十条业绩条件标准第 (一)款1项或第(二)款2项。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申报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 任务,品德、能力、业绩贡献条件标准必须同时具备。业绩条件 标准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
第三十三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中的“国家级”指以党中央、 国务院单独或联合进行的表彰、科技奖励;“全国性”指国家部 委面向全国该行业领域进行的表彰、科技奖励;“省级”指省
委、省政府单独或联合进行的表彰、科技奖励。本条件标准将 “市州级”和“厅级”简称“市厅级”。“市州级”指市州委、 市州政府单独或联合进行的表彰、科技奖励,“厅级”省直厅 (局)面向全省该行业领域进行的表彰、科技奖励。
第三十四条 为增强专业技术人才成就感、获得感,适当区 别省级和部级,获省级奖励按“全省知名”对待,获部委以上 奖励按“全国知名"对待。对国家有关部委面向全国该行业领 域开展的表彰奖励、科技奖励、项目等,按适当高于省级低于国 家级对待,即按“全国性”对待。比如,获省级科技奖一等奖 (第3、4名)1次,可破格申报正高职称,获国家部委的全国性 科技奖励放宽至第5名。
第三十五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中的“参考其它业绩”,主要 看是否有其它比较突出的业绩做支撑;“帮扶基层经历”包括参 加工作以来有1年基层工作经历即可;2016年底前和2017年后 的科技奖项、荣誉称号、项目课题、标准规范、定额人员、集体 成果使用等认定,按《关于当前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中几个具体 事项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4号)执行。各类竞赛、技 能比武、比赛等以各级行政部门或各级行政部门委托相关部门组 织的竞赛、比赛为准。“以上"“以下”均包含本级别。本系列 实行评聘分开。
第三十六条 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含项目、标准 等),每达到一次就计算为达到一项晋升条件标准。其它条件标
准计算够一项后不得累计计算。
同一成果(项目、著作、教材)既通过鉴定又获奖,或同 时获几个级别的奖励,只能按最高级别计算1次,不重复计算。
同一论文获奖、同一先进称号也不得重复计算,同年度同一 先进称号按最高级别认定。
未明确个人地位、作用的集体成果奖,不能作为个人获奖使 用。专著、编著、教材不含论文集。前言或后记中未说明本人撰 写章节、内容或字数的,不作为本人业绩成果。各类鉴定验收、 批复均以文件为据,证明材料不作为评审依据。
涉及“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业绩条件的须 提供领导签发的文件原件或被采纳单位的证明。
第三十七条 国家级论文已由权威期刊调整为国内核心期 刊,以论文发表当年该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为准。过去已经在我 省权威期刊目录范围期刊发表的论文,可按核心期刊对待。核心 期刊和省级期刊均不含增刊、副刊、特刊、专刊、专辑、内部期 刊、论文集等。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1区和2区(根据中科院JCR 期刊分区(大类))的SCI论文的,或发表在SSCI、A&HCI、 《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期刊,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 载论文的,对论文篇数不作要求。
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的定额人员,可代替1篇核心 期刊论文,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的定额人员,可代替1篇省
—19 —
级论文。获1项发明专利(前2名)授权的,可代替1篇省级论 文要求。
省级论文以查询国家新闻出版局网站公布的期刊结果为准。 没有纸质期刊为依托的电子期刊暂不予认可。
第三十八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未涉及的相关事项按《关于 按系列(专业)修订或制定我省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指导意见》 (甘人社厅发〔2018〕27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 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评价条件标准从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至 2020年12月31日。《甘肃省正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 件》(甘人职〔2016〕13号)和《甘肃省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 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甘人职〔2014〕54号)同时废止。
(共印5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