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纪实

 香山公园附近有一片绿地,长期以来,多部门重叠管辖,矛盾较大。海淀区财政局与绿化主管部门多次深入实地,通过GPS测量,反复核实,最后确认这块绿地为香山街道绿化队所有,事情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除了绿化外,道路保洁也有类似的情况,同一地块有多家报经费补助,只因为财政部门不掌握具体数据。”海淀区财政局局长杨文胜非常感慨地说,海淀区经济的规划和布局,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而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基础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一个财政支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让它成为我们财政支出决策的“脑袋”和“眼睛”。

  

  事权不清 财权不精

  “以前,全区井盖有多少,垃圾楼是改建还是翻建,公共厕所建在哪儿,我们都不清楚。当然,每次拨经费时,相关单位也带着我们看,但是转来转去都转蒙了,我们真是很难保证它的准确性。”海淀区财政局建设资金科科长熊伟对此深有感触。她介绍说,大量的基础信息和数据都以不同的格式分散在各个单位,财政在进行支出项目决策时只能参照各个主管单位所提供的信息,所以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拨付资金的有效使用。

  海淀区财政局副局长刘国圣告诉记者,区财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划清事权必然会触及到相关单位的利益,造成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事权相互交叉的复杂情况下。“事权不清,财权不精。为了纳税人的利益,再难的事我们也要干!”

  如果把建设财政基础数据信息平台比作一场大的战役,那么,为此进行的事权确定工作就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为了达到目标和要求,从2007年5月下旬开始,整体确定事权攻坚战打响了。为此,区财政局参与组织了大大小小多场确定事权会议。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熊伟对那场“攻坚战”仍然记忆犹新。她说,当时整个办公区的所有会议室都被用来召开确权会,会议室经常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会议的气氛就像炮火连天的战场,十分激烈,有时需要财政局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亲自出面,协调拍板。那时常常会因为某条街道上的几棵树木的所有权而引发激烈的辩论……

  在海淀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我们见到了曾经参与这场“战役”的城市管理指挥部副主任洪天成。

  “这个系统来之不易啊!”他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解释说,“不易”一是指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系统的建立,需要有很大的胆识和魄力;其二则是在于应该如何使这个系统长期地动态地运营下去。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理清事权、明晰责任。

  “初创这个系统平台时,其他部门理解不理解?是不是觉得财政部门多管闲事?”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国圣若有所思,他说,政府各个部门各自掌握着大量的基础信息,有的还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由于没有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单一决策机制,因而常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又忽略甚至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在推行之初,确实有很多部门不理解,可是经过前一阶段的运作,不仅摸清了财政底数,加强了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而且辅助主管部门理清了事权。”他接着总结说,这个平台的建立使得财政资金可以拨付到惟一的责任单位,责权明确,真正做到了建设与管理并举。

  卫星帮忙 科学决策

  有了财政支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海淀区财政局就像有了一双神奇的眼睛——可以不用通过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就能够直接掌握到全区所辖范围内的所有街道保洁、公共厕所、垃圾箱,乃至一草一木的具体情况。

  “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系统,本着数据共享、政府共用的原则,在与各相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由区财政局牵头建设开发,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区信息办、市政管委、城管指挥中心、农林委、水务局、环卫中心、园林中心和各街道、乡镇等单位的指导和配合。”刘国圣总结说。

  “这个系统达到了信息资源的可视化效果,核心的部分就是其所涵盖的13类基础支出数据和GIS空间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基层单位上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并由专业测绘机构测量核实后入库,所以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熊伟对这个系统平台褒奖有加,“毫不夸张地讲,现在整个海淀区有多少条区属道路,其中哪些为步行道,哪些在下雪后需要融雪,哪些张贴的小广告需要清除,甚至是哪条街上的公共厕所马桶是坑式的还是自动冲洗的,等等,都可以很直观地在电脑上展现出来,一目了然。”

  “2007年该系统已经在环卫、园林绿化等项目领域推行,极大地体现了财政支出决策的公开和透明。”面对该系统的成功运行,刘国圣充满自豪感。他说,这一系统的建立,对于财政工作而言,是一种创新。目前,该系统的部分数据已直接应用于2008年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中,从而使政府公共预算的基础数据来源更加明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数据说话 腰杆硬了

  “过去申报领取资金时,单位较多,可真正需要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时,却一下子少了许多或是消失不见了。有了财政的这个系统平台真是太好了。它避免了我们在市政管理中责权不清的现象,意味着‘多取少予’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提到这个系统对市政管理部门工作的辅助促进作用,洪天成一直是赞不绝口。

  一次工作经历让他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认识。那一次,当他得知某一地区卫生情况较差,而相关的街道和环卫中心却又互相较劲儿,不承认是在其所属管辖权限范围之内,于是城管指挥中心便借助于财政局的支出基础数据信息平台,与两家单位将图标、数据、性质等信息,和实地勘察的情况一一比对,进行核实。在强有力的数据面前,快速地确认了责任方,有效地避免了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现在不同了,自从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在监督方面,我们处理纠纷、进行市政管理监督有了依据,换句话说,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腰杆子变得更硬了。”洪天成打趣地说,他的工作渐渐地离不开这个系统了。

  “该基础数据系统,不仅能满足财政局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作为一个共享信息平台,已成为全区各相关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行政管理平台,真正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公开透明和共用性能。”熊伟自豪地说。

  海淀区财政局局长杨文胜的一句话,为财政精细化管理作了非常好的诠释:财政,用“眼睛”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数据,用“脑袋”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决策,从而使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实实在在地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记者手记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经费补助等看似简单的一般性财政支出,如何用到位,用出绩效来,可是一门大学问。它是纳税人最想知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很关注的财政话题,也是摆在财政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要交出满意的答卷,只有一条,那就是要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新一届财政部党组提出,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就必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管理,并把公开透明体现在各项财政工作中。

  在如何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他们从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着眼,通过领导大力支持、部门积极配合和自己的艰辛努力,建立起科学的数据平台和绩效评价标准,使它成为财政支出决策的“脑袋”和“眼睛”。对于财政工作而言,这是一种创新,它极大地体现了财政支出决策的公开和透明,使政府公共预算的基础数据来源更加明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事权进一步明确,老问题迎刃而解,各部门满意,纳税人满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