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熊春华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增长,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约十多万亿元,每年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达数百亿元,且呈递增态势,其中大部分是企业国有资产,这已经成为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流失。从近几年的审计结果看,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对投资决策或经营决策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盲目扩张,追求短期效益,致使决策失误、亏损严重。如某特大型国有企业,1984年成立初期,还是以生产销售摩托车为主营业务的国有中型企业,从1988年开始,由于市场暂时过热,摩托车供不应求,加上经营者盲目追求“大”集团效应,企业通过投资、兼并等方式快速扩张,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到在全国及海外拥有全资、合资、控股、参股企业83家、注册资金5亿元的国有特大型集团企业,经营范围除了与主业相关的行业外,还涉及证券、医药、房地产、农场、信息咨询等多元化经济,但2000年以后,这些企业大多名存实亡,形成巨额亏损。
(二)企业破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劣势企业退出市场、资产重新组合来完善现代企业机制。推行企业破产已成为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的突破口。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的制约,有的企业利用破产作为逃债、转移国有资产的手段,以此来摆脱困境,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增加了政府负担,侵占了职工权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三)企业改制程序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有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制度尚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改制目标,将改制的主动权转移给了企业,使得企业改制的随意性大;还有的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改制企业清产核资把关不严格,对企业上报的不良资产、坏账未经严格审核就盲目核销,对账外资产或资金不认真清查,使其游离于改制企业账外,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改制后原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成为改制企业的大股东,受利益驱使,他们利用国企改制的大好时机,以隐匿资产或将资产高值低估、虚增债务、篡改利润等非法手段,使国有资产缩水打折,达到使用少量资金获取大比例国有资产的目的,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部分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改制企业恶意串通,不是按照真实情况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出具审计评估报告,使评估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
(四)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法人层次多,不少单位都有四、五级公司,经营者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子公司,对子公司监督严重失控;还有的企业经营者在担任国企负责人期间,还伙同他人注册成立民营企业,新成立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经营同一行业,该经营者利用控制两个企业的便利条件,通过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转入民营企业,大肆侵占国有资产上千万元。有些企业财务人员无视国家法律、违反财务制度,私自或在企业领导人的授意下做假账,私设小金库,使国有资产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为个人或少数人侵吞、蚕食国有资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对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实行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但实际上,因职工民主管理的不到位,导致经营者的企业经营活动缺乏透明度。这样,在出现一些人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时,职工却处于不知情和无法有效监督的地位,难以发挥民主管理制度的效能,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难以得到及时地制止。另外,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
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是非常严重和可怕的。因违规操作导致的贫富差距,不仅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还会加剧政府负担、引发腐败。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引发社会问题。一方面,少数人利用控制国有企业资产运营和国有资产转让的权力,使国有资产流入自己的腰包,积累起个人原始资本,建立私人企业,反过来雇佣工人,进一步获得利润,个人财富不断增长和膨胀。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企业陷入亏损或破产的边缘,职工被迫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下降。一边是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一边是贫困在普通工人身上的加剧,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合理拉大,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是国有资产流失加剧了政府负担。国有企业破产、改制都存在职工安置问题,对职工的买断补偿、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费用的支付,破产、改制企业一般情况下是无力支付或隐瞒资产不愿支付的,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这部分资金就由当地政府埋单,增加了政府负担。
三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国有资产的私有化。虽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实行股份制不等于私有化,但是,如果在实现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其趋势必然是大量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的私有化。
四是国有资产流失还会引发腐败。国有资产一般不会流失到普通老百姓手中,而是主要流失到当权者手中。掌握着国有资产转让审批权和经营权的当权者,掌握着国家机器的人,才有机会操控国有资产的转让机会、转让价格,控制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也才有机会把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的收益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是在公有制的运营中形成的腐败,是被人民所唾弃的一种丑恶的制度。
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快、数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侵蚀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妨碍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总结以往国企管理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多措并举,不断健全预防机制,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要组织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企业领导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防止因为业务处理不规范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产权管理法律责任制度,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二是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严格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三是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改制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国有企业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审计发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的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移送,密切配合,形成查处和打击的整体合力,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和国有资产保全中的监督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国资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评出优劣,对企业损失巨大并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对改制过程中不照章办事、内外勾结、暗箱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当明确国资管理部门、企业领导和中介机构的责任,依法追究失职、渎职者的民事、刑事责任。
(四)建立完善的国企改制制度,保障企业改制的公正、公开。一是公正评估国有资产,通过完善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做到资产评估的公正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合理准确。二是公开转让国有资产,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公开拍卖制度,使国有资产出售信息公开透明,避免国有资产转让中的暗箱操作,可以形成国有资产转让中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局面,在买者和卖者的竞争中发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即便公开拍卖中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与评估价值不一致,也基本属于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在公开竞争拍卖过程中,会减少乃至消除国有资产低于正常价格出售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
总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严格管理、从严治企,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国有资产流失。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