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出台《企业会计准则解 释第 14 号》(下称《解释第 14 号》),明确 社 会 资 本 方 对 政 府 和 社 会 资 本 合 作 (PPP)项目合同的会计处理 。
业内专家表示,《解释第 14 号》充分 考虑PPP 项目会计处理中面临的实际问 题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助 于促进PPP行业的健康发展 。
规定更细化 内容更完善
在《解释第 14 号》正式出台之前 ,财 政部曾发布征求意见稿 ,确定解释的基 本框架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 议的基础上 ,此次正式出台的文件对相 关条文作了进一步调整 ,内容更加完善 。
“此次出台《解释第 14号》,与此前征 求意见稿相比 ,社会资本方对 PPP 项目 合同的会计处理新旧衔接规定更加具 体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中证鹏元地方 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 、教授温来 成表示 。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具体 分析认为 :“《解释第 14号》在社会资本方 对PPP 项目合同的会计处理内容上主要 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一是解释适用范围 的调整 ,增加 PPP 项目合同运营期与项 目资产寿命期相同情况下是否适用解释 的判断标准 ,进一步补充‘重大剩余权益’ 的应用情形 ;二是细化解释的新旧衔接 , 明确追溯调整不可行的具体应用 ,增加 解释应用后的累积影响数的处理方式 , 增加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的规定 等 。”
突出重点提高可操作性
从内容上看 ,与其他会计准则解释 相比,《解释第 14 号》重点更突出 ,对相 关概念进行明确 、详细的阐释 ,对适用范 围做出明确的规范限定 ,对会计处理 、附
注披露 、新旧衔接也给出有可操作性的 规定 。
该解释称 ,PPP项目合同应当同时符 合下列特征(下称“双特征”):(1)社会资 本方在合同约定的运营期间内代表政府 方使用PPP 项目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2)社会资本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 就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补偿 。 同 时 ,应 当 符 合 下 列 条 件(下 称“ 双 控 制”):第一 ,政府方控制或管制社会资本 方使用PPP 项目资产必须提供的公共产 品和服务的类型 、对象和价格 ;第二 ,PPP 项目合同终止时 ,政府方通过所有权 、收 益权或其他形式控制PPP 项目资产的重 大剩余权益 。
“以‘双特征’‘双控制’作为限定条 件 ,在附注披露中要求披露 PPP 项目合 同的概括性介绍等PPP 项目合同的相关 信息 ,以及在新旧衔接的规定中 ,明确对 2020 年 12 月 31 日前开始实施且至该解 释施行日尚未完成的有关PPP 项目合同 追溯调整等内容 ,都大大提高该解释的 可操作性 。”温来成表示 。
崔志娟认为,《解释第 14号》从“相关 会计处理”“附注披露”“新旧衔接”3个方 面对社会资本方基于PPP 项目合同的会 计处理进行明确 ,特征鲜明 。 一是基于 “镜像关系”,解释中对于几个重要的概 念与政府会计准则第 10 号保持一致;二 是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解释 ,重点明确 社会资本方资产和收入确认等方面核算 要求 ,且与新收入准则等协调一致 ,同时 充实附注披露要求 ,有很强的实务指导 作用 ;三是考虑到与新收入准则的关系 , 对新旧衔接作了特别规定 。
学以致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 PPP 行业的快速发展中 ,资 产产权归属不清 、政府负债水平攀升 、 “真”“假”PPP难以厘清等问题也逐渐显 现 ,阻碍PPP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因此 ,从目前我国PPP 项目发展的
实际情况分析,《解释第 14 号》的出台恰 逢其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会计的 角度推动PPP行业的健康发展 。”温来成 表示 ,该解释的发布 ,为我国BOT 、ROT 等PPP 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提供更加明确 的会计处理依据 ,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行 稳致远 。该解释有助于准确核算PPP 项 目建设成本和运营收益 ,维护公私双方 权益 。 同时 ,健全 PPP 项目会计处理规 定 ,可使之走上规范化 、法制化的道路 。
崔志娟认为,《解释第 14 号》及时出 台 ,并与政府会计准则第 10号同年执行 , 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 同时 ,2014 年以来 ,PPP 实践业务更加复杂多样 , PPP 项目合同内涵发生变化 ,解释的出 台可更好地反映合同履约情况 。
随着《解释第 14 号》发布 ,相关会计 人员需要深入学习理解 ,才能更好地应 用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为 PPP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
温来成建议 ,相关会计人员在学习 理解该解释中 ,一是要严格遵守政策界 限 ,如不符合“双特征”“双控制”的 PPP 项目合同 ,就不得使用该解释的会计处 理方法 ;二是注意区分相近业务会计处 理的差异 ,防止出现差错 ;三是正确理解 不同 PPP 项目会计处理的经济学背景 , 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具体的 PPP 模 式种类较多 ,各有其存在的经济学原因 , 需要运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
崔志娟也表示,《解释第 14 号》明确 社会资本方会计核算的会计处理和附注 披露规定 。核算的基础是基于PPP 项目 合同 ,但由于 PPP 项目的运作方式多样 、 PPP 项目合同相对复杂 ,如何准确识别 合同 ,对会计人员来说会有一定困难 。 因此 ,建议会计人员在理解和使用《解 释第 14 号》时关注 3 个方面 :一是学习 了解 PPP 相关知识 ,增强合同识别和评 估 能 力 ;二 是 学 习 了 解 政府会计准则 10 号 ,关注“镜像关系”;三是基于合同 识别 ,加强合同风险管控 ,提升合同管理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