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浩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医疗结算。 《现代医院》2022年3月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互联网与医疗服务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 〕40号)》《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开展网络支付业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办财务发〔2018〕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关于做好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202号)》《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20 〕22号)》等。推进移动支付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在医疗结算领域的发展,是落实“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的重要手段。移动支付在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线上线下医疗结算服务,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2.1 在医疗结算预付模式基础上进行“ 无感即付” 改造样本 2019年以来,样本医院医疗结算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如表2所示。2019年—2021年,门诊移动支付金额和笔数占比,从60%左右上升到将近90%;住院移动支付金额占比从32%增长到60%,笔数占比从43%增长到77%。医疗结算移动支付飞跃式发展,显而易见。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单边笔数数量较大,其主要因素是支付系统运行不稳定、网络故障等。同时,支付退款业务也存在规则不定、突破规则、业务实现与预置规则不相符等现象。第三方支付退款规则是“原渠道退回”,具体包括支付宝微信优先级、退款回溯时限、调取支付记录顺序、是否可多次调取和金额配比等规则。例如,优先退支付宝、回溯时限为结算退款当天往前回溯一年、由近及远调取支付记录、每笔支付记录只能调取一次、在支付金额限度内退款。实务中退款回溯时限经常被突破,退款超过第三方支付规定的最长可原渠道退款时限形成退费异常,需要结算管理人员采取退现金或者银联的方式进行线下处理。 支付异常问题突出,带来的是医疗结算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和患者就医体验差。预付模式下门诊支付缴费程序如下:用户发起支付、支付成功、就诊卡充值、充值成功、缴费收方、缴费收方成功。就诊卡充值失败,形成单边账;缴费收方失败,资金留存在就诊卡。缴费收方失败,形成虚假的支付单边(非单边的支付异常),往往会让患者误以为是支付单边,对于此类支付异常,结算后台管理员往往需要同时查询统一支付平台和门诊收费系统,才能确认患者的支付异常类型。自助机、移动端的预交金充值存在入账延迟问题。结算管理人员在查询相关支付订单号和费用管理系统后,往往无法做出判断,需要让患者等待或者第二天再进行查询确认。支付单边的处理,患者关心的是能否做到即时退款和及时退款。即时退款,需要信息系统功能支持,做到定时确认和自动处理单边;及时退款,需要在支付单边退款时间管理上做好安排,处理频次越高,患者体验越好。实务中,因医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即时退款难以实现;因人力成本问题,处理频率为一周两次。同时,因备付金提现等内控规则制约,医院微信和支付宝账户资金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支付单边的处理往往因此延后。 预付模式下实行医保移动支付,理论上可行。但实务中,数据接口越多,结算支付出错的概率越大。退费时,涉及医保账户、就诊卡账户、支付账户,信息系统构建更加复杂。显然,以预付模式为基础进行移动医保结算支付的系统建设,并不是理想选择。但基于成本效益、系统设计等的考量,医院决策部门往往在系统升级上犹豫不决,医疗结算预付模式转变为即付模式困难重重,预付模式基础上的即付模式改造往往成为折中策略。但正如样本医院一样,以预付模式为基础改造的即付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付模式,只是患者无感而已,其深层的业务和技术逻辑并未改变,医疗结算预付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医院结算支付业务链条长,包括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各渠道商签订服务协议,医院支付平台和自动对账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备付金提现,患者支付退费对账及异常处理,资金收付相关报表设计和会计账务处理等。 在结算支付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业务归口管理、职责与权限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新增结算支付业务由新部门牵头展开,形成同质业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局面。结算管理部门信息资源配置薄弱,如进账单查询权限受限等,不利于全流程业务的展开。同一业务链条上开发与维护、应用等环节割裂,供应商、信息管理部门、结算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共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明确、反馈通道不畅等,导致问题解决迟滞,形成管理上的“信息孤岛”。 资金收付报表要分开列示不同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便于财务对多支付模式的核算管理,但实务中经常简单地把新增渠道并入已有渠道。同时,资金收报表存在支付数据缺失、触发式自动更新等问题,如支付成功后业务数据回写失败,患者隔日点击订单触发轮询回写,导致支付当天报表数据发生变动。 结算支付对账中存在HIS数据缺失、数据重复,自动对账平台异常处理未区分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HIS报表数据与会计账务数据展示不一致等问题。例如,HIS系统重复调取并记录支付数据、正常支付情况下支付订单被医院支付平台单方面撤销等,自动对账平台无法识别,结算支付管理人员只能通过银行进账单与HIS数据的比对倒推支付数据异常,这给医院资金管理带来极大风险。 结算支付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结算支付业务链条上每个岗位都应该以最高的效率尽职尽责。实务中岗位业务之间的衔接不尽如人意,出现对账、退款不及时的现象,增加了一线结算管理人员的解释工作,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结算支付体验。 在现有医疗结算模式下,技术部门要加强对结算支付系统的技术支持,确保数据库、网络、接口数据传输稳定,确保结算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确保统一支付平台对账数据准确,为患者提供持续、可靠的结算支付务。为应对系统问题及突发、特殊情况,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有预处理方案。HIS系统要留有人工处理界面,结算员可以进行单边账补录,也可以办理透支满足患者临时用款紧急需求,待退款后重新充值并自动取消透支,多途径解决患者用款需求。 移动支付下的医疗结算“模式选择困境”,是很多医 院面临的共性问题。不管是从既有线上线下业务,还是基于电子医保凭证的移动医保结算支付业务,变更预付模式为即付模式,都刻不容缓。预付模式升级为即付模式后,患者就诊卡内预交金将不能再用于处方缴费,只能退卡余额。HIS相关资金、收入报表分为即付模式下的交款表、收入表和预付模式下的退卡余额报表。医院信息系统接口众多、设计复杂,医院要积极寻找有能力的整体方案供应商,明确信息技术升级改造方案,落实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组织保障。在历史包袱和发展机遇并存的情景下,决策者应该基于医院发展目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果断做出决策。 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算支付业务管理应以“医疗结算管理部门的需求”为导 向。要捋顺业务关系,改变结算支付业务分段管理、多部门管理局面,归口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要明确岗位权责,医疗结算管理部门应被赋予完整的业务管理权限和合理的信息资源保障,参与结算支付全链条业务,通过数据报表模板等提出信息管理需求。财务对账讲究财务数据逻辑,对账结论需要有基础数据和过程数据作为支撑,这要求信息部门制定明确的数据归集和展示规则,不断更新、优化信息系统,形成“业务、数据、报表、账务”联动模式,确保信息反馈畅通、异常及时解决,从而做到业务数据真实、准确,各类报表同步更新、数据固化,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支付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结算场景的不断变化,医院信息系统不断变革升级,使得结算人员工作内容变化和难度增加,这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采取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措施,安排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担当关键岗位;要加强结算支付队伍建设,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培养职业荣誉感、责任感,高效解决患者结算支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