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选人用人、决策参考、责任追究等方面已广泛运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是当前广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
为更好研究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策略,笔者对本单位所属36家国企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问卷调查,涉及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房地产、物流贸易、工业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并随机抽取上述企业近三年经济责任审计报告120份为调查样本,对审计报告结构完整性、公信力、评价客观性、建议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到领导肯定、内容完整、公信力强的审计报告分别占样本量的75.4%、76.3% 和 83.2%;报告冗长不精、审计评价失真、披露问题肤浅、建议可操作性不强的审计报告分别占样本量的16.3%、18.2%、26.9% 和 28.6%。
从调查数据分析,近三年来,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逐年提升,明显向好,报告公信力提升尤其明显,但仍有部分单位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约占样本量的21%。笔者结合自身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实践、所在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出当前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六类常见问题。
(一)报告素材来源不足,套话多、干货少
受撰写报告时素材来源不足、有效信息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幅冗长、套话多、“水分”大、“干货”少。调查发现,一方面,审计质量把控不严,审计过程重点不突出,审计事项不深入,审计发现问题少;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中“先提拔后审计”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结论偏差大。
(二)报告正文平淡无奇,分量轻、价值低
有的报告虽然要素齐全、内容完整,但通篇不能体现报告价值精髓,可读性、使用性不强,表现为:一是报告对基本信息、事实现象的描述多、结论少,缺少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二是行文条理不清,逻辑不强,前后矛盾或前后不相关。三是用词用语不准确,报告中出现含有“可能”“大多数”“一些”等不确定性词语,缺乏定量数字、数据信息。
(三)报告内容不尽完整,缺项漏项
部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反映了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经济指标、主要业绩、审计发现问题和建议,弱化了对领导人员履职期间经济责任的总体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认定以及其他必要事项等重要内容,甚至有的报告不能抓住主线,未能突出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等。
(四)揭示问题不深不实,定性不准确
因内部审计易受到来自内部权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干扰,且有些审计人员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审计报告披露问题止于表象,未挖掘出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有的问题定性不准确,定性支撑证据和依据不足,甚至在未取得足够证据或未与审计对象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仅凭问题表象盲目定性。
(五)评价背离审计目标,评价不得体
部分审计评价未围绕任期内与职责任务相关完成的经济工作指标、履行经济责任以及产生经营效果等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未遵循评价原则。一是评价不全面,对主要问题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未作出评价。二是重要性不突出,评价问题性质、金额等经济事项偏少。三是评价不客观,评价内容与实际情况出入大或不相符。四是相关性不强,评价事项与审计目标无关或关联不大,将审计对象获得荣誉、克服困难等未经证实的信息写入报告。五是缺乏职业审慎,对受审计手段所限未经审计核实或超过审计范围、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作出评价和定性。
(六)意见和建议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
部分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混为一谈,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实现难度大。一是提出的审计意见超出审计机构权限,被审计单位无法整改、纠正。二是提出的审计建议针对性、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内容与国家当前政策、改革方向契合度不高,与企业发展目标、现场实际不相宜,不能较好地指导审计整改或改善管理。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的策略分析
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应具备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富有建设性、完整和及时的特征。在审计实践中,要撰写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从六个维度着力。
(一)以审计质量为保障,确保审计结果真实有效
从思想上处理好“先离后审”现实问题,确保审计监督效果。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的人事任免形成“先提拔后审计”的异常规律,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难以改变或扭转的现实问题。“先提拔后审计”的对象是已提拔到新岗位的领导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削弱了审计监督效果。因此,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处理好这个现实问题,坚持对事不对人、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同时,企业应尽可能为审计工作提供或创造独立性条件,确保客观、公正地对离任领导人员作出科学客观评价。
从行动上开展好现场审计作业,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过程是形成审计报告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提高审计报告质量首先要把好过程审计质量关。一是扎实开展审前调查,充分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研判风险,确定审计重点。二是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以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中适时召开“碰头会”,对发现的重大损失问题或风险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三是审计底稿实行小组长、主审和组长三级复核制,以确保审计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记录清晰、证据充分恰当、要素齐全等。
(二)以实现价值为宗旨,撰写报告紧扣价值主线
理解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价值。宏观上看,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规范权力运行以及有利于遏制腐败;微观上看,能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选人用人的依据,能为企业高管提供重要战略决策参考,能促进审计客户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
紧扣价值导向撰写报告。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始终要以实现“报告价值”为宗旨,紧扣报告价值并贯穿始终。要透过现象挖掘出事物本质和“背后的故事”,认真分析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总结共性问题、发现变化规律,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借鉴和参考,增强报告使用价值。
(三)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根本,报告内容力求完整真实
遵循《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规定》),审计报告既要内容完整又要突出重点。《规定》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有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评价、审计问题、责任认定以及意见建议等。《规定》指出,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应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遵循《规定》要求,既要全面反映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又要重点突出权力运行和经济责任落实结果。
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雕琢审计报告。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但要具备完整的审计内容、较高的使用价值,还要具备清晰的轮廓结构和较强的阅读美感。撰写审计报告要始终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追求尽善尽美。一是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注重谋篇布局、层次分明,提升阅读美感。二是报告用词应谨慎恰当、简洁易懂,不宜使用生僻术语,杜绝冗词赘句。谨慎使用判断性质、反映程度和数量方面不确定或绝对化的词句,不宜使用夹杂感情色彩的褒贬语句和写入未经查证或与审计事项无关的内容。三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篇幅要“短而精”、内容要“广而深”,必要时可创新使用图表,让人“看得懂”“用得上”。
(四)以发现问题为抓手,审计定性定责依据准确
披露问题力求要素齐全、事实清晰。在篇幅有限的审计报告中,描述问题不但要简明扼要,而且必须要素齐全。问题要素一般应包括事件发生时间、责任主体、事由、主要情节以及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原因、定性等。描述问题文字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细节描述,用词一定要准确,不得含糊其词。行文语言风格应客观平实,以写实为主,避免使用主观笼统词语,如较高、较多、部分等。
问题定性、责任认定力求依据正确,客观公正。问题定性关系到当事人是否应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大小、赔偿损失多少等问题,因此,必须保持审慎态度,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充分掌握审计证据,正确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问题定性依据正确。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区分处理,遵循“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原则,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认定。
(五)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审计结论评价全面客观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定》虽为经济责任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范围,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现阶段审计评价仍缺乏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笔者认为,一份有分量、有深度、有广度的审计评价,应当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就是用客观数据量化评价内容,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度。如在评价领导人员某方面履职不到位时,除了定性评价外,还要用数据反映事实,进行定量评价。
紧扣审计范围,科学客观评价。审计评价要紧扣“经济责任”的范畴,围绕审计事项进行客观评价。评价事项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不能凭个人感觉、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妄加评论,未经证实、证据不足或未发生的经济事项不予评价。
(六)以增值服务为目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可行
审计意见要有据可查。报告撰写者要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的性质、原因以及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定性,依法依规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切勿提出无根据、不合理、不恰当的处理意见。处理意见要客观、全面,防止出现责任事项未处理、漏处理,或用整改代替处理。
审计建议要富有建设性。审计建议是针对审计中发现审计对象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他需要完善 提高的事项,在充分剖析原因、影响结果或造成损失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因此,审计建议应充分考虑审计对象实际条件、环境,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或措施,力求中肯可行、针对性强、富有建设性。同时,审计建议还要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能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作者邹兵、文杰豪单位系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