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思路。全球主要科技企业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态,努力占据相关产业制高点。企业要敏锐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 物联网发展持续深化
通过提升人工智能研发强度,拓展应用领域,全方位增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凸显了产品共享化、智能化和应用场景多元化的趋势。
近年来,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物联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正推动信息产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依托传感器工业软件和网络通信设备的物联网正加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产业互联网潜力显现
随着互联网业务从生活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延伸,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逐渐融合,尤其是智能运营和个性化生产,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可以促进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加便捷的出行和生活体验。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对矿山设备和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可以实现“无人矿山”和“无人农场”,由此增加采矿业和农业的产值,大幅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数字经济推动企业迈向 更高价值链区间
与第一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壁垒较高、进展缓慢等短板相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途径。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字化、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压缩了时空距离,有机连接了设计商、制造商、供应商、集成商等环节,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其迈向更高的价值链区间。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路径
当前,部分企业发展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由互联网新技术及新应用引发的新变革,产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
数字化转型缺乏共性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数字化设计、仿真、测试、验证等环境建设不足,部分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有限。工业母机、基础软硬件、算法等领域的瓶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软件产业面临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困境,如人才流失严重、基础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缺乏商业转化等被动局面亟待改善。
以互联网思维重构生产要素,实现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良性竞合,构建集群、协同、高端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要努力掌握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以互联网思维重构生产要素,促进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实现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良性竞争,构建集群、协同、高端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度应用。建成融合、协同、智能、安全、开放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实现跨行业互不相连数据的互联互通,连接被分隔在各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应用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
其次,持续推动核心前沿技术研发。坚持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算法算力支撑和软硬件配套能力。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化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
通过自主研发,掌握通用处理器和云计算系统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从更大层面统合科研力量,实现集中攻关,着力攻关工业技术软件化、工业控制系统、虚拟仿真、智能数控系统等技术难题。完善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运营规则,为全球范围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做好准备。
再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主体与风险投资相互依存、协同共生。优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创新政策,健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的有效结合。
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去除有碍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攻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不力、不顺的痼疾,解决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科研力量分散、资源配置重复等突出问题,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