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开展跨业投资,形成了金融集团,还有部分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了多家多类金融机构,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3月至9月已有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批金控牌照。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金控牌照申请也已被人民银行受理。设立明确的行政许可,是对金控公司依法监管的重要环节,在持牌经营的新阶段,金控公司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对此,一些领先的金控公司近年来开始尝试推进金控集团机构风险画像工作,以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协助多家金控公司探索出一条从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计量、风险评估标签到风险画像平台的机构风险画像解决方案,为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控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洞见症结,全面认识金控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金控公司具有“业务种类多,业态差异大、风险复杂”的特点,各子公司的业务模式、风险轮廓、风险特征等有所差异,其发展阶段和监管规则也不尽相同。金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面临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对旗下各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成为金控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应当“督促所控股金融机构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控股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各类风险”的要求,也促使金控公司构建管理抓手,补全现有跨金融业态的监督空缺,防范跨业态风险传染。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领先的金控公司近年来开始尝试推进集团机构风险画像工作,指导督促各子公司逐步加强对自身及二级子公司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计量与风险评估能力,为后续构建统一而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行求同存异的风险管理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方兴未艾,金控公司机构风险管理存在若干痛点 在对金控公司风险现状进行深入摸索、了解的基础上,普华永道发现在集团对旗下机构开展风险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痛点: 其一,机构风险识别基础待加强。尽管金控公司已初步设定了风险识别维度,但存在风险分类颗粒度较粗或分类不够准确的问题。同时,较多的金控公司暂未根据子公司业务特性进行差异化的风险识别,导致风险监测存在死角,即存在未被监测的风险维度,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亟待提高。 其二,机构风险监测指标需雕琢。大部分金控公司已经初步搭建了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但风险监测指标仍面临数量不足、口径不统一、阈值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实现有效风险监测,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公司风险状况。 其三,机构风险数据积累较不足。从实践来看,较多金控公司面临着风险监测指标的历史数据积累不足的问题,多数指标历史数据不足三年。叠加新冠疫情影响,较多金控公司旗下子公司近两年数据与正常经营年份相比波动较大,导致基于现有数据分析的结果可能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 其四,机构信息化水平待提升。从实践来看,金控公司旗下子公司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为参差,有较多子公司的风险数据需要通过手工报送。目前,除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类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外,其他类型的子公司风险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三、步步为营,探索金控公司机构风险画像建设路线图 机构风险画像工作可分为完善风险识别、开展风险监测计量、形成风险评估标签、构建风险画像平台四大步骤。风险识别是风险监测计量的基础,风险监测计量是形成风险评估标签的关键,风险评估标签是构建风险画像平台的素材。上述四大步骤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1. 明确风险识别维度,夯实画像基础 金控公司旗下子公司普遍具有横跨金融和实业业态、经营业务类型繁多的特点。只有风险识别维度覆盖全面,才可使得风险监测不存在死角,风险画像得以完整、立体成像。对此,需要深入洞察各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实际面临的风险类型,结合其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实业企业设置“因地制宜”且具有差异性的识别维度。 风险类型差异化。处于金融业态的企业和实业业态的企业的风险识别维度设置,需综合考虑其实际风险管理需求与对各类风险的理解。此外,在构建集团机构风险画像时,可在各子公司风险识别维度中增设战略风险维度,便于集团对各子公司发展战略执行情况的及时追踪与动态调整。 业务模块化。在夯实各机构自身风险识别维度的基础上,可根据机构主营业务进一步划分业务模块。其优势在于不管未来各子公司的业务如何调整,都可以基于其所属的业务模块进行风险刻画,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拓展性。 2. 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现多点覆盖 风险监测指标是机构风险监测的基石。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需要在风险识别维度的框架下,设置具备全面性、前瞻性、精准性的风险监测指标。只有如此,风险监测指标才能在风险来临前、风险发生时及时、准确地预警。
风险监测指标全面性。指标全面性是指在搭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时,应确保在各风险识别维度下,均设置数量充足的监测指标,以确保各类风险均已进行监测,可在风险来临时产生预警。 风险监测指标前瞻性。指标前瞻性是指为子公司设置可反映潜在风险的监测指标。从实践来看,多数机构的风险监测指标均为反映风险结果的指标,如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及资产不良率等。对此,应在不同的风险大类下增设更具前瞻性的指标,达到“防患于未然”的风险管理目的。 风险监测指标精准性。指标的精准性是指标的计算公式、口径、监测频率以及阈值精确性。以上四方面对于指标预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及口径影响预警的准确性,指标的监测频率及阈值影响预警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3. 形成风险评估标签,实现串点成线 风险标签是风险评估结果的载体。风险标签的设置基于机构风险监测指标,用于反映各机构监测风险指标在当期或一定时间内的超限、预警以及各类负面异常波动情况。具有语言业务化、预警层次化特征的风险标签是风险画像的重要素材。 语言业务化。富含业务语言的风险标签是风险监测指标与业务管理的桥梁,能为业务决策提供更为聚焦和高阶的视角,能增进业务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共识与对业务风险的理解。 预警层次化。根据所代表风险程度不同,可将风险标签的预警提示进行层次化设置,如分为异常类、关注类及提示类三个级别。层次化的预警有助于风险管理人员制定层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
4. 搭建机构风险画像平台,实现立体成像 打造可实现覆盖面全、下钻度深、交互性强的机构风险画像平台,使机构风险画像成为集团领导、风险管理人员及子公司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抓手。 覆盖面全。构建集团与子公司风险画像集成平台,使平台用户可在同一界面内,全面了解集团及各子公司立体、全方位的风险状况。 下钻度深。在集团风险画像平台中,综合考虑集团领导管理需求与使用习惯,汇总展示各子公司风险标签情况,使子公司整体风险情况一目了然。在子公司机构风险画像平台中,则以各子公司为主体,从关键风险指标表现情况、标签触发情况等多个维度,全面、详尽地展示子公司当期风险状况。 交互性强。将风险画像平台建设成为集团、子公司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可进行交流互动的专业化平台。于此同时,实现风险画像在移动端的集成化、立体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展现。 四、立竿见影,机构风险画像为集团和子公司带来多重价值 在集团层面,机构风险画像为集团风险管理带来有效抓手,推动集团风险语言体系趋于统一。 成为集团风险管理的有效抓手。在风险指标突破管理层的容忍度时,系统可实现及时准确的预警提示,帮助集团领导快速掌握各子公司风险动态;此外,机构风险画像还可以帮助风险监测人员快速发现、定位风险。 促进集团内部风险语言统一。随着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计量工作的逐步完善,集团与子公司在风险类型划分、指标定义等风险语言上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被逐渐化解,集团与子公司的沟通效率与沟通质量得到了较高提升。 倒逼子公司完善大类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机构风险画像专攻子公司软肋,在子公司普遍欠缺的风险维度上加大优化力度。同时,强化子公司风险底线管理,加强阈值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风险指标的监测预警功能。 促使加速推进风险数据治理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是风险管理数据的完整和真实。在刻画子公司风险状况的基础上,机构风险画像对各子公司风险数据报送情况进行汇总展示,对于暂未报送的指标数量进行披露,督促子公司加强自身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汇总。同时,子公司错报或将导致自身风险标签的触发,由此倒逼子公司加速推进自身风险数据治理工作,加大对风险数据质量的管控力度,从而提升风险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畅想未来,多处发力打通金控机构风险画像任督二脉 机构风险画像是金控公司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未来可通过“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实现双管齐下,在不断优化机构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重点业务画像,夯实重要客户画像,从而构建集团“三位一体”的风险评估机制。 1. 迭代优化机构风险画像 其一,扩展风险数据来源。一方面,着力推动集团层面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实现各系统横向打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考虑对外形成金控公司间数据联盟,通过积极开展金控公司线下沙龙、形成金控联盟等方式,推动金控公司间同业对标所需数据的共享,提升同业对标指标的更新频率及对标效果。 其二,提升风险画像准确性。金控公司需督促子公司实现风险监测指标全面投入使用,补全风险监测维度,进而大幅提升大类风险刻画的精准性。同时,还应督促各子公司增强自身数据回溯机制的建设与优化,确保数据精准性。 其三,拓展画像涵盖范围。通过扩展机构子公司穿透范围,即扩展至更多二级、三级子公司,提升机构风险画像覆盖面;以及增设分支机构维度,即将机构风险画像作为一级子公司管理旗下分支机构的抓手,按需构建分支机构画像。进一步提升机构风险画像风险监测的全面性,完善集团风险画像体系。 2. 拓宽智能风险管理边界 近年来,平台化、场景化、批量化等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以上几类模式均具有复杂程度高、风险传播速度快、对风险预判时效要求高的特点,这对于金控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督促各企业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目前,智能化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金控公司的风险画像系统中的一键生成报告功能已初步涉及自然语言处理,通过系统自动抓取当期关键风险指标数据,填入预先设定完成的制式化风险管理报告模板,生成当期风险管理报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和AI智能等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及落地方案,进一步提高对风险信息感知和风险信息捕捉能力,不断提升机构风险画像系统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