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奕冰
随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 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政策的持续更 新,科学事业单位面临的客观环境发 生 较 大 变 化 ,财 务 工 作 面 临 一 定 挑 战。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会同科技部 修订印发《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制度》),旨在进一步规范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 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适应新环境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 所总会计师徐勇看来,科学事业单位 财务工作具有三方面难点。
其一,以财政性资金管理为主,又 以科研项目经费为主体的单位特征, 使得预算的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如 何在刚性预算的前提下,兼顾预算执 行的灵活性和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促进科研产出成为主要难点。
其二,智力成本是科学事业单位 的核心成本。如何统筹智力成本,兼 顾各方利益以及各项制度要求是财务 工作的核心难题。
其三,科学事业单位既有来自国 家的基本财政补助,又有来自纵向的 科研项目经费,还有来自企业的横向 资金。资金渠道的多样性、经费政策 的差异化、责任主体的分散化,导致了 其财务工作的复杂性。
她进一步表示,随着预算法、政府 会 计 准 则 制 度 、促 进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 系列法规制度的出台,科学事业单位 财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业务 核算要更规范、核算规则更统一,财务 信息更准确,管理手段更高效,财务人 员能力更全面。
“财务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综合 制度体系中的关键制度,是单位开展 财务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能 够为单位的财务工作指明方向,提升 财务工作的效率,促进财务管理目标 的实现。”徐勇认为,《制度》的修订应 时应景,进一步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 求、衔接新政策,促进科学事业单位财 务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使 单位的财务工作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得到更精 准发挥,对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长远 意义。
完善新内容
相较之前,《制度》在多个方面作 出重要补充和修订,进一步规范和完 善相应条款。徐勇认为,《制度》充分 结合并客观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业 务特点、资金收支特点,更具针对性 和指导性;充分贯彻财政部、科技部 及其他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各项改 革政策,使党中央的改革举措及时得 到落实;充分体现“勤俭办事业”“过紧
日子”“先预算后支出”的精神和原则, 使科学事业单位以公益性为本质的初 心继续秉承。
她举例说,在预算管理方面,《制 度》增加并突出“全面性”要求,提出全 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加强预算绩效 考核;在收入管理方面,《制度》结合实 际新增“非本级财政补助收入”,同时 明确提出“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 排支出”的管理要求;在负债管理方 面,《制度》细化了财务风险控制,对举 债、担保、偿债进行严格管控;在财务 监督方面,《制度》特别补充了科学事 业单位作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 主体,强化法人责任,落实监管和预警 职责。
“资产管理章节是本次修订的重 点和亮点之一。对该部分调整是科学 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行政事业性国有 资产管理条例》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单 位资产管理全面化、规范化、程序化的 有力保障,是推动单位构建安全规范、 节约高效、权责一致的国有资产管理 机制的重要基础。”徐勇表示,《制度》 融合了近几年国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 理、科技成果转化、对外投资等方面出 台的新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突出资产 管理责任,为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完 整、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提供助力, 全面体现了国家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 管理工作从资金管理转向全面资产管 理的重大调整和要求。
她进一步分析称,《制度》在资产 定义上,打破了传统会计概念的限制, 取消了“能以货币计量”的前提,将公 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 化资产等纳入范畴,实现了资产管理 的完整性;在资产配置上,结合存量, “调剂”优先,体现节约高效;在无形 资产科技成果转化上,明确落实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在对外 投资管理上,进一步强化程序、明晰 责任。
此外,徐勇补充道,《制度》对会 计核算与报告规则进行了重大调整, 呼应政府会计准则、《事业单位成本 核算基本指引》等文件精神,要求科 学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核算执行国 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取消“内部成本 费用管理”章节,明确成本核算的具 体办法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相关规 定执行,提供统一的财务报告和决算 报告。
“这既体现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 核算、成本管理与事业单位同行接轨, 同时也是与企业和市场接轨的重要表 现,显著增强了单位会计信息、成本信 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徐勇说。
解决新问题
据了解,《制度》的修订发布至少 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落实预算法等财 政法律法规的新规定,二是落实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要求,三是落 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有 关改革精神。这三个方面是科学事业 单位改进财务工作的主攻方向。
“预算绩效管理是项综合性工作, 不仅涉及财务预算执行,更核心的是 项目产出指标的合理设定和考核,这 需要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 参与。但目前的人员参与度不够,财 务工作大多停留在关注预算执行率等 方面,对整个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促 进作用有待提高。”徐勇说。
她进一步表示,在科研经费管理 方面,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放管 服”与“内控文化”的和谐统一,做到 “简化”与“防范风险、落实法人管理责 任”的双赢,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和产出效益;在科技成果转化计价决 策时,对无形资产研发的历史成本追 溯难,财务信息对定价的支撑作用有 限等问题同样有待解决。
对此,徐勇提出三条针对性建议: 一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宣传、 执行指导力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分 析与应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绩 效管理,主动以绩效为导向开展科研 工作;二是鼓励科学事业单位在遵循 成本核算基本指引、兼顾各类专项经 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 本单位科研活动规律、无形资产研发 特点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方 法 ,为 无 形 资 产 的 计 价 提 供 财 务 支 撑;三是坚持不懈抓诚信教育,强化 “规则”“底线”意识,切实落实关键环 节的审批责任,改进制度监督,加大 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谈及如何贯彻落实好《制度》,徐 勇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组织 开展多渠道宣传工作,增强制度执行 理念。二是加强对制度执行关键岗位 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把握水 平和执行能力。三是加大制度执行指 导力度,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及时解决 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是完善监督 检查机制,开展对落实制度总体情况 的检查,建立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有效监督机制建立的前提是厘 清各项财务行为的责任主体,建立责 任追究机制。对每一项业务应明确责 任层次,准确界定批准、审核、承办等 各环节相关人员应承担的具体责任 。 此外,关键岗位人员必须树立制度执 行 的使命感 和 自 觉 性,加 强 制度 学 习,深刻领会制度精神,熟练掌握制 度 条 款 ,不 断 提 高 制 度 执 行 质 量。” 徐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