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算化下的会计人员岗位流动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9
浅谈电算化下的会计人员岗位流动
李克文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程序和运用技巧是财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在电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财务工作一般都实现了电算化管理,因此,在实行电算化的单位推行会计人员内部轮岗制度,是迅速普及电算化技术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捷径。
一、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岗位流动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提作技能。对老会计人员来说,他们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用计算机这种高科技处理会计事务缺乏信心。通过岗位轮换,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
2.有利于加强会计各岗位间的协作,克服对不同岗位工作的偏见。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井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的人员可能认为电算化岗位的工作量太小,因为一切事务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电算化岗位的人员则认为基本会计岗位的工作是附属性的,效率太低,无足轻重。遇过实行岗位流动,亲身体验各岗位工作,能增进各岗位间相互了解,树立平等观念,有利于做好整个财务工作。
3.有利于堵塞会计电算化中的漏洞。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电算化岗位应根据需要设置为: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但目前很多单位,仅个别会计人员懂得会计电算化,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从录入记帐凭证到会计报表打印输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全部由一人负责,这不符合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是求,容易出现利用会计电算化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现象。
4.有利于逐步扩展会计电算化的项目。通过岗位流动,各会计人员既能精通基本会计岗位的业务核算,又能熟练掌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成为多方面的能手,便于群策群力,先实现帐务处理、报表编制、工资核算等工作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电算化,再进一步实现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电算化。
5.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顶岗。如果会计人员只熟悉一个岗位的工作、尤其是基本岗位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一概不知,一旦电算化岗的会计人员因事不在岗,就会设大事,有时甚至出现会计报表不能按期上报,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传输。而实行岗位流动,使每个会计人员都成为多面子,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6.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出色的舍计电算化人才。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电算化人员除具备会计人员一般素质外,还应做到“精、细、稳”,这对不同的电算化岗位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要求各岗位的电算化人员既要精通会计知识,又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第二,要求软件操作员遵循细心、稳妥的原则,及时做好会计数据的备份。通过岗位轮换,能发现哪些会计人员对钻研会计电算化更有积极性,更具备从事电算化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二、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岗位流动的方法
1.各单位应积极支持和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前为岗位流动打好基础,避免岗位轮换后从本学起,耽误正常会计业务的开展。
2.岗位流动应遵循整体稳定,局部轮换的原则,而不能采取大换班的办法。经过一定的同期,再实现整体的岗位流动。这样就不会因岗位流动而影响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
3.根据各岗位的工作性质,确定轮换周期。工作性质较为复杂的会计岗位,比如电算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展相对稳定,轮换周期长些。工作性质较为简单的岗位,比如基本会计各岗位及电算化岗位中的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等,轮换时间可短些。
4.岗位流动要考虑各位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实现岗位流动的合理性,避免因岗位流动而影响会计人员能力的发挥。另外,对于责任心不强又没有进取心的会计人员,不应担任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岗位。
5.除了正式定岗轮换外,可以采取临时顶岗的办法。在该岗位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亲手操作,提前了解其他各会计岗位的业务技术和工作情况,为正式的岗位轮换打下基础。
6.会计机构负责人应积极支持岗位流动,并对处于薄弱环节的岗位多指导、多鼓励。协调好会计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使他们能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保持极高的工作热情,对积极钻研会计业务,做出突出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作者单位:山东省机电学校财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