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 |||||||||
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结构化自评表 | |||||||||
客观基础分条款 | 项目 | 说明 | 分值 | 自评分 | 申报材料页 码 |
||||
一、考试成绩 (最高6分) |
考试成绩 | 全国金榜 | 6分 | 最高6 分 |
|||||
全国银榜 | 5分 | ||||||||
合格 | 4分 | ||||||||
二、年度考核(最高6 分) |
年度考核 | 年度考核或绩效考核为称职(合格)的年限不 少于申报职称等级要求的资历年限 |
4分 | 最高6 分 |
|||||
考核为优秀 | 1分/次 | ||||||||
三、荣誉称号(最高6 分) |
个人荣誉称 号,或集体荣 誉称号的主要 贡献者 |
获省级主管部门或地市级人民政府及以上颁发 的荣誉称号 |
6分/项 | 最高6 分 |
|||||
获地市级主管部门、区县级人民政府颁发的荣 誉称号 |
4分/项 | ||||||||
四、学历(学位)资 历(最高16分) |
学历(学位) | 具备博士学位 | 6分 | 最高6 分 |
|||||
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 毕业 |
5分 | ||||||||
具备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学历 | 4分 | ||||||||
大学专科学历 | 3分 | ||||||||
资历 | 1.具备博士学位,从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 满2年。 2.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 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会 计师职称(含属性相近中级职称、职业资格, 下同)后,从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3.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会计师职称后,从 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
满足左列年 限条件计6 分,每增加 1年计2分 |
最高10 分 |
||||||
具备非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符合现行 转系列评审规定,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满1年 。 |
|||||||||
五、任职情况 (最高20分) (接下页) |
企业 | 大中型企业(包括规 模符合规定标准的中 型企业分支机构)以 及未达到中型企业标 准的上市公司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 职及以上 |
20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 职 |
16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小微型企业 | 企业财务负责人 | 10分 | |||||||
会计 师事 务所 |
全省排名前30名 | 合伙人、副总经理、副主任会计师 、副所长等及以上 |
20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6分 | ||||||||
全省排名31-80名 | 合伙人、副总经理、副主任会计师 、副所长等及以上 |
18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4分 | ||||||||
五、任职情况 (最高20分) |
会计 师事 务所 |
全省排名81-150名 | 合伙人、副总经理、副主任会计师 、副所长等及以上 |
16分 | 最高20 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其他 | 合伙人、副总经理、副主任会计师 、副所长等及以上 |
12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8分 | ||||||||
高等 学校 |
决算收入 ≥20亿元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20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16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20亿元> 决算收入 ≥5亿元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16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12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8分 | ||||||||
决算收入 <5亿元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12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8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6分 | ||||||||
医院 | 三级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20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16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二级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16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12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8分 | ||||||||
其他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职及以上 | 12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职 | 8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6分 | ||||||||
其它 单位 与组 织 |
类型一 | 市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市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市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正职 及以上 |
20分 | ||||||
市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市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市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副职 |
16分 | ||||||||
市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市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市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区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区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市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正职 及以上 |
16分 | ||||||||
区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区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区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副职 |
12分 | ||||||||
区直属单位财会机构或区级主管部门下属负责 全区相关业务管理的相关业务单位主管或骨干 |
6分 | ||||||||
类型二 | 员工人数 300人以 上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 职及以上 |
20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 职 |
16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12分 | ||||||||
员工人数 101-299 人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 职及以上 |
16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 职 |
12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8分 | ||||||||
员工人数 100人以 下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正 职及以上 |
12分 | |||||||
财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副 职 |
8分 | ||||||||
业务主管或骨干 | 6分 | ||||||||
六、学术成果 (最高20分) |
研究报告类 | 中央部委、省级人民政府委托、采纳或相关领 导批示 |
20分/项 | 最高20 分 |
|||||
省级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委托、采纳或相关 领导批示 |
16分/项 | ||||||||
地市级部门、县区级人民政府委托、采纳或相 关领导批示 |
10分/项 | ||||||||
本单位内部采用(最多不超过3项) | 4分/项 | ||||||||
出版类 | 著作 | 专著 | 6分/万字 | ||||||
编著和编写 | 4分/万字 | ||||||||
论文 | 核心期刊 | 8分/篇 | |||||||
其他期刊 | 4分/篇 | ||||||||
会议论文 | 省级以上会议(不超过2篇) | 2分/篇 | |||||||
课题类 | 国家级 | 20分/项 | |||||||
省部级 | 16分/项 | ||||||||
省级以上专业学会(协会)(不超过2项) | 4分/项 | ||||||||
七、奖励 、社会影 响与贡献 (最高10 分) |
奖励 | 省级主管部门、省级专业 学会、地市级人民政府等 及以上颁发的奖项 |
一等奖 | 10分/项 | 最高10 分 |
||||
二等奖 | 8分/项 | ||||||||
其他 | 4分/项 | ||||||||
地市级主管部门、区县级 人民政府等颁发的奖项 |
一等奖 | 5分/项 | |||||||
其他 | 3分/项 | ||||||||
社会影响 | 省部级专业学会(协会)理事及以上、省部级专家库成员 | 5分/个 | |||||||
地市级专业学会(协会)理事及以上、地市级专家库成员 | 3分/个 | ||||||||
社会贡献 | 会计类培训、讲座授课 | 2分/次 | |||||||
组织或参与公益性会计类专项服务活动 | 1分/次 | ||||||||
八、高端 人才(最 高6分) |
入选省级高端人才培养工程或入选地市级人才计划及以上 | 6分 | 最高6 分 |
||||||
九、艰苦 地区(最 高10分) |
粤东西北地区基层一线,选派西藏、 新疆、青海等地及老区苏区 |
县及县以下基层一线 | 10分 | 最高10 分 |
|||||
市区 | 6分 | ||||||||
客观基础分得分(总分100分) | |||||||||
注1:集体荣誉、集体奖励、学术成果等共同成果计分办法如下:成果人为2人,按排名6:4计算;成果人为3人,按排名5:3:2;成果 人为4人,按4:3:2:1;成果为5人及以上,前二人与后面诸人按3:2:5(排名第三者与后面诸人平均计算) 注2:课题类,表中得分为主持人得分,参与人只计前三名,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与人总得分为主持人得分的100%,省级以上专业 学会(或协会)课题参与人总得分为主持人得分的50%,各参与人得分按5:3:2比例分配总得分。 注3:涉及的分类标准或数据以2018年或最新的资料或数据为准。 注4: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的通知》(国统字〔2017 〕213号)的标准划分。 注5: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以广东省注协公布的为准。 注6:其他单位与组织,申报人可自行选择适用类型一或类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