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批准号:21SCB-07
课题组成员:酆尘颖、刘旭、赵军、万广善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二O二二年六月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3
1.2.1研究思路 3
1.2.2研究方法 4
1.3研究框架 4
1.4研究创新 5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7
2.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7
2.1.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原理 7
2.1.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原理 8
2.2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文献综述 9
2.2.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研究 9
2.2.2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研究 13
2.3电力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14
2.3.1多维精益管理内涵 14
2.3.2多维精益管理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15
2.4本章小结 16
第三章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18
3.1N地市供电公司概况 18
3.2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 18
3.2.1N地市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18
3.2.2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特点 20
3.3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21
3.3.1准备工作阶段 21
3.3.2体系建设阶段 22
3.3.3体系运行阶段 22
3.4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24
3.4.1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3.4.2业务与财务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25
3.4.3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26
3.5本章小结 27
第四章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 28
4.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优化 28
4.2建设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29
4.2.1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体系 30
4.2.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31
4.2.3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财务能力要素 40
4.2.4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信息化要素 41
4.2.5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标准化要素 42
第五章N地市供电公司设备级资产MLCC分析 44
5.1资产多维精益管理体系 44
5.1.1成本监管核心维度 44
5.1.2业财信息载体维度 46
5.1.3信息规范管理维度 47
5.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 48
5.2.1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48
5.2.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53
5.2.3典型设备级资产MLCC构成与分解 57
5.3设备级资产“探照灯管理”建议方案 60
5.3.1招投标策略应用优化 60
5.3.2技改大修策略应用优化 62
5.3.3成本控制策略应用优化 63
5.3.4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优化 66
5.4 MLCC在A变电站220KV GIS设备改造中的应用实践 67
5.4.1项目概述 67
5.4.2项目必要性分析 68
5.4.3项目技术方案 70
5.4.4项目MLCC评价 71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78
6.1研究结论 78
6.2研究展望 78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硏究背景
电价核定监管模式的巨大变革。电力体制改革下,“准许成本加 合理收益”的监管模式对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电网企 业盈利模式由传统购销价差转变为以有效资产为基础的准许收益;输 配电准许收入按照“成本加收益”原则核定,准许成本由成本监审认 定的成本和以有效资产为基准监管期内核定增加的成本,电网企业的 经营效益取决于核定新增资产规模以及资产运营效率高低。
稳定社会用能成本的外在要求。为积极应对能源产业升级、电力 体制改革、经营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国网公司系统常态化开展提质 增效专项行动,对外增供扩销,对内挖潜增效,探索降低社会用能成 本、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司运营质效的有效路径,实现公司 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用能成本中,电价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维持电 价稳定,电网企业需要持续优化电网投资布局、合理安排电网资产规 模和资产运行维护成本。
资产运营质效提升的内在需求。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性,电网资 产体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周期长、升级快等特点,传统的资产管 理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电网规划决策不科学、现有资产不 良(安全隐患)、重复采购、资产闲置等等问题,催生资产管理精益 化需求;需要优化资产管理各环节、各流程,促进整体资产运行效率 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革驱动。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公司系统开 展物联网建设,推进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变革以及企业中台建设。大数 据和物联网的发展为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 战。物联网、传感器、RFID技术、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帮助电 网公司实现对资产及时且有效的管理,同时,需要改变资产的管理方 式,适应新技术的变化。
1.1.2硏究意义
电网盈利模式的改变对电网企业投资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需要统筹平衡电网投资规模、有效资产规模、输配电水平。 特别是输配电价改革,电价核定模式改变电网传统购销价差的盈利模 式,需加强对输配电收入、成本和价格的有力控制;地市级供电公司 作为电网投资、资产管理的直接方,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对 地市级供电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1)适应外部监管要求,提升内部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
向科学管理要效益,通过传统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既可促进企 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政府政策规制、电力市场改革、能源变 革等外部市场环境要求的影响,又有利于企业精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 理,提升资产精益化管理。
(2)立足供电企业资产特点,提出“探照灯管理“实施方案
供电企业资产具有自身的特点,围绕设备级资产,并将资产分为 规划设计、基建采购、运行维护及退役等阶段,针对每一阶段,提出 “探照灯管理”模式,逐一提出资产管理优化方案,以降低各个环节 成本,提升管理效益,促进整体资产运行安全水平的提高和电网安全 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
(3)聚焦地市供电企业,探索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立足一个供电企业单元,探索地市级供电企业设备级资产全寿命 周期管理的管理模式和关键能力建设,构建地市级供电企业“管理策 略+财务(数据)+信息化+标准化”四要素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 式。(地市级供电企业资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一定的适用性检验, 形成在地市供电公司中可推广的管理体系。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硏究思路
本文以N地市供电公司设备级资产为例,融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 理理论、多维精益管理理论,探索建立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多维全寿命 周期管理体系,并开展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制定资产管理方案。
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
首先,本文回顾了现有的有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多维精益管 理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其次,结合N地市供电公司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研 究该公司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提出了融合多维精益 管理理念,搭建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
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搭建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 模型,分析论证典型设备级资产的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制定“探照
灯”资产管理方案。
1.2.2硏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为N地市供电公司的财务数据,在研究方法 方面,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搜集整理相关 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借鉴经验,为确定本 文的主题、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等提供了参考。
调查研究法:在N地市供电公司项目组的帮助下,归集了国家电 网公司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资 料。深入N地市供电公司现场调研,了解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 实际情况。
案例分析法:本文以N地市供电公司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分析其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状况,研究搭建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 系、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成本模型,开展实践应用分析,从而提 升公司资产管理水平。
1.3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多维精益管理的相关 理论与应用实践,选择有代表性的N地市供电公司,通过分析N地市 供电公司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现状,优化并提出建立资产多维全寿命周 期管理体系,搭建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多维度开展资产分 析,支持资产管理决策,提高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其他供
电企业提供相应借鉴。
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 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为后文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本部分包括对资产全寿命周期、多维精益管 理等相关文献的回顾及其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
第三章为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本部分包括 N地市供电公司简介、资产管理现状特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的建设情况以及薄弱环节和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为搭建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本 部分包括提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完善方向,具体搭建资产多 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第五章为N地市供电公司设备级资产MLCC分析。本部分包括具 体介绍资产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分析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制定 设备级资产“探照灯管理”优化实施方案。
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
1.4研究创新
主要创新之处:将多维精益管理体系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 融合,构建适用电网企业的MLCC方法,同时,构建了电网企业“管 理策略+财务(数据)+信息化+标准化”四要素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 管理体系。设备全寿命周期纵向管理与多维精益各业务条线管理的融 合,建立统一的资本或成本性项目、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等信息标准, 归集设备台账、业务管理活动、资产价值、成本分摊等业财数据,推 进设备全寿命周期范围内电网实物与价值数据有效衔接共享,各业务 环节自动衔接、深度融合;为资产管理赋能,促进资产管理更加精细 化、精益化、科学化。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2.1.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原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M, 是以资产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整体效益为核心,统筹考虑资产管 理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维、检修、技改、报废等 各环节,在保证安全可靠和效能实现的基础上,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 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实践方法。它的目标是合理 减少资产使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成本支出,强化资产过程管控,以最大 化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整 体经营质量提供支撑。
相对于传统的的资产管理方式相比,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最大 特色体现在整体性和全过程。在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全寿命周 期管理不仅注重资产实物的管控,更加关注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统筹协 调以及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在成本控制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也 不只是仅关注各单一环节的成本是否最小化,而是会将整个资产管理 过程纳入考虑范围,统筹谋划如何将全过程发生的成本降为最低。
具体地,“全过程”理念是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使用 的全过程作为管理对象,其着眼于设备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旨在通 过最大程度降低资产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同时最大化资产的创造 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全过程包括了设备从采购、安 装、使用、检修、更换、报废等一系列过程,既包括对资产的检修运 维管理,也涵盖了其他资产价值变动过程。
“整体性”理念则是强调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统筹和统 一,它要求企业进行资产管理时应将各阶段看成一个整体,统筹平衡, 而不是分散考虑每一个环节。只有围绕资产的整体经济效益,企业才 能实现资产全过程的最优化和一致性。
2.1.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原理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是从资产管理的 全过程中资源耗费为出发点,其核心就是对资产在全过程、全寿命周 期成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保证资产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资产效 能的前提下使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一种管理理念。资产全寿命 周期成本管成本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检修运维、报废毁损 和设备退役等成本支出,其具体模型如下:
LCC=CI+CO+CM+CF+CD
式中:
LCC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CI指投入成本,具体包括在项目规划前期,发生的项目可研费 用、项目设计支出;招投环节发生的招标支出,设备及物资采购支出, 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建筑、安装费用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利用状态发 生的其他合理支出。投入成本是资产建造成本,在资产后续使用过程 中将会通过一定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式逐期转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CO指运行成本,为保证资产的各项效能指标正常运转,符合企
业生产经营要求,发生的合理的资产运行成本。
CM指维护成本,在资产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对资产进行的常规 性的、必要性的定期检修,易耗品配件的更换等产生的费用支出。此 部分的支出是为保证资产设备的安全运转,是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 重要组成部分。
CF指故障成本,在资产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因不可控因素导致 设备发生故障,无法满足正常生产运营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CD指废弃成本,资产的运行年限达到设计的使用寿命后,企业 对其报废处理发生的相关支出,可理解为处置收入扣除处置成本后的 净额。这部分成本发生在资产设备停止使用后,与设备的安全运行并 无直接关系。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该 理念在成本管理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要领是以 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为目标,在总支出和使用年限、安全性与可 靠性为约束条件,全面优化提升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资产整体 效能。在这个角度上讲,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2.2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文献综述
2.2.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硏究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s Management,LCM)的 思想最早起源于瑞典,在1904年开始尝试应用于铁路行业的资产管 理。美国审计署在1933年首次正式提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念, 伴随着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开始从美国军事部门推 广应用至民用企业和政府部门,并且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开始走向国 际化。1970年,在国际设备工程学术会议上,英国人Dennis Parkes 以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 )为主题发表一篇论文,正式向 大家阐述了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的理论原理。可以说,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LCM的奠基,将资产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最 优化作为研究目的;作为一门综合管理科学,注重资产设备的工程技 术、工程管理和造价的研究;我们通常讲的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最早产生于此。随后1971年,日本基于欧洲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学 习,进行了本土化的应用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了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推动了资产全寿 命周期管理研究发展;TPM理论围绕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寻找资 产设备整体费用支出最小化为目标,即资产设备的投入成本和检修维 护成本综合最小。相较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研究LCM理论起步较 晩,1987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才成立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委员会, 开始致力于研究LCM,该理念后来在我国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资 产密集型能源企业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目前,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已对 LCM给出了 一个较为通用的含义,即LCM是指从企业发展战略和整 体效益出发,通过实施全方位的组织、技术、管理等举措,对资产全 寿命、全过程的费用支出进行管控,以期达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 一种管理理念。LCM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决 策,使得在资产全寿命周期范围内致力于经济最优化(帅军庆,2010)。
相比传统的资产管理方法,LCM最大的特点在于LCM是将资产 整个寿命周期都纳入了资产管理范围,从而避免决策局限于某个时间 段或某个节点。因此,国内外学者也展开了关于LCM理论价值方面 的研究。杨凌辉等(2008)在华东电网变电站数字化进程中对资产全 寿命周期管理进行思考时,高度认可了 LCM理念在电网资产管理中 的应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资源合理配置、资产保值增值的积极探 索。彭楚宁等(2015 )在研究中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借助资产全 寿命周期管理管理理念,优化资产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标准等, 这样才有助于实现企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胡亦玺和张一泓(2016) 在探索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时,研究指出LCM追求的目标是资 产全寿命周期内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或阶段最优,认为其是一种先进 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郭端宏(2017 )在以Z省电网为例,探究电改下 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方式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有效资产规模 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电网输配电收入与有效资产规 模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得出研究结论,加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 理是电网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基础。WilsonA等(2019)也研究指出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强采购和退役管理才是促进企业固定 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的一个重要途径,且需要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管理 成本。Michael Herrera Galan(2019 )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固定资产 管理的价值需要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固定 资产管理的价值,同时他还提出正确实施LCM,还需要分析资产管 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固定资产整体加强风险管控。另外,李刚(2020 ) 在阐述构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模式的必要性时,指出当前 固定资产管控面临着集团规模化发展、管控体系升级、管控能力提升 的现实需求,采用LCM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充分适应企业经营管 理的需要。综上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学者们都对LCM持有较为积 极的评价。
全寿命周期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目前相关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关于如何确定LCC的研 究。在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方面,Ogawa等(2003 )基于对资产全寿 命周期的分析,提出企业资产管理策略需要跟随全寿命周期进行制 定,并将资产投入、设备购买和资产维护等环节纳入了资产整个生命 周期。Ahmed( 2009 )在研究资产寿命周期时,认为资产的全过程是 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将资产全过程管理环节划分为资产评估、资产 规划、资产运作和资产实施四个阶段。类似地,Dwayne Nielsen( 2013) 在其研究中把资产生命周期划分为资产策略制定、资产规划设计、资 产建设运营和资产绩效评估四个阶段。而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 时,对资产寿命周期划分得更为详细。薛建武和王维(2005 )依据资 产归属主体不同,将资产寿命周期划分为建成寿命期和应用寿命期, 建成寿命期包括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寿命期进包括使用、维 护、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王备(2007 )在研究中基于状态的考 虑,将资产寿命周期划分为资产采购、资产建筑安装、资产运营、资 产更行和资产库。另外,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类与构成方面,目前
也有多位学者对LCC的构成进行了定义。Puntel WR( 2004 )将电力 企业资产的LCC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指初始 投资成本和最终报废处置回收成本,可变成本指使用期间发生大检修 运维成本。李涛等(2008)在构建变电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时, 将其设定为:Clcc = Cic + Coc + CMC + CFC + CDC,其中Cic为投入 成本,Coc为运行成本,Cmc为维护成本,Cdc为废弃成本。帅军庆 (2010)认为LCC可以表达为,LCC=购置成本+维持成本(拥有成 本),其中电力行业资产的维持成本进一步细化为运行成本、检修维 护成本、故障成本和退役处置成本。杨娜等(2013)结合电网规划工 作实践,认为电力企业资产的LCC具体包括设备投资、运行维护成 本、处置成本、损耗成本、可靠性成本、土地机会成本和环保成本。
2.2.2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硏究
随着LCM在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逐渐得到全面、深入地开展, 大量学者也针对LCM的应用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应用领域方面,胡 亦玺等(2015 )研究发现,航空航天、军工企业、铁路基建、电网企 业等资产密集型企业是应用LCM方法的主要领域。另外,在实施效 果方面,滕乐天(2010)在以上海市电力公司为例,阐述其实施LCM 的管理经验时表示,通过在资产管理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以及 相应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公司实现了从职能管理、分级管理向流 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这对公司管理 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LCM 在实践过程还存在着局限性,如李艳红等(2014 )指出,在资产的管 理中普遍存在管理界面不清晰、资产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 等问题,导致资产管理决策缺少支撑,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资产 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数字化管理。 周频和陶韦文(2019)研究发现,电网企业在实施LCM过程中存在 着管理不规范、管理流程相对不畅和资产管理模块兼容程度不高三个 主要问题。沈卫魏等(2020 )也研究认为,实施LCM是需要各部门 打破传统的分段式管理思路,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管理资产,但在 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不一致、管理流程不 健全、管理技术工具落后等原因,LCM的应用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 李宏涛等(2020 )在分析电力企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时,也 表示企业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无法按要求对资产实施细致 化管理,同时不同资产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一致问题,也使得信 息无法顺利传输,从而降低了 LCM的应用效果。
2.3电力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2.3.1多维精益管理内涵
企业借助多维度信息,能够细化管理对象、优化管理流程,制定 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有助于企业精益化管理提升。史帅杰和姜雪微 (2020)认为,多维精益管理通过建立灵活、可拓展的管理维度,能 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管理的颗粒度,帮助企业管理标准,拓展业财融合 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推动管理变革提升和成本管理优化。王小鹏和阴 斯怡(2020)同样也表示,多维精益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促进业务与财 务管理的融合,丰富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改变原有单一会计科目 的模式,变成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共生共享;多维精益管理要求 企业重塑业务流程,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实现业财融合的全过程管控, 从而有利于整个价值链上精益管理水平的提升。
多维精益管理的运用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在构建 多维精益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企业信息系统功能的迭代升级是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以往使用的系统,优化后的多维系统增加了许 多管理维度,能够加强企业各信息系统间的交互能力。
2.3.2多维精益管理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多维管理理念的普及,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多维精 益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曹芳等(2017 )在分享电网企业资产全 过程管理实践典型经验时表示,电网企业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变化, 提升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建立了 “两链融合,一体三化”资产全过 程管理模式,并提出了资产信息化提升的改进方法,主要是指在信息 创新方面建设资产信息多维展示分析及监控预警功能。设定资产信息 管理维度,并通过升级信息系统功能,管理维度固化至系统,实现资 产信息管理的线上化。搭建资产多维管理的应用场景,实现资产数据、 资产运行、监控预警以及资产管理活动分析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 化处理;在满足内外部监管要求的同时,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国家电网总会计师罗乾宜(2019 )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 下,国家电网公司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化管理会计的实 践,搭建多维精益管理报告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在具体内容方 面,他还强调了多维精益管理的三点内涵:一是搭建多维精益信息反 映体系,由会计科目与管理维度共同构成,其中管理维度细分为成本 监管类维度、业财信息类维度、信息规范类维度,实现价值信息的多 维记录;二是建立一套业财共同遵循的多维精益管理规范,基于国网 部署的一级系统,贯通业财链路,实现业财多维信息记录的有效溯源; 三是建立一套频道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运营 效率、风险管控、资本布局等内容,出具管理会计报告。
孙月(2019 )认为,电力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加 快推进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发展,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 因此,这为国家电网实施多维精益化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他指出, 电力企业要想实施多维精益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 共享平台,为多维精益管理在电力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创造良 好的条件,从而促使电力企业不断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4本章小结
通过梳理和阅读研究文献发现,目前理论界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 管理的研究,大多数文献还是以应用经验总结为主。从研究内容上看, 国内外研究重点都主要集中在LCM的概念界定、理论价值、LCC的 确定和LCM应用效果等方面。关于LCM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已 本质内涵的阐述和论证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对资产全寿命周期发生 的费用进行控制,使得LCC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关于LCM的理论 价值,大多数学者对LCM都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相对传统的 资产管理方法,LCM对资产的成本考虑更为全面,是一种更为先进
的管理方法;在LCC的确定方面,虽然不同观点之间针对LCM的阶 段划分有详略程度的区别,但并无实质性差异,本文将会采用电网企 业较为通用的LCC确定模型进行研究,即LCC=运行成本+检修维护 成本+故障成本+退役处置成本。最后,在LCM的应用效果方面,虽 然有学者研究肯定了 LCM的实施效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实际 应用过程中,有限的信息化水平会使得LCM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关于资产信息多维建设的相关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也 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认为多维精益管理体系提倡的是一种多维度、 精益化的管理理念,且这种管理理念的实现需要高度依赖企业的信息 化水平。近年来,国网公司系统上下致力于推行精益化管理思想,在 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付诸精益化管理应用实践,现有的实务研究大多 集中在电力行业。
本文考虑到LCM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实现其实对企业资产信 息的数据提有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财务数据反映主要是单一维度, 数据精细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LCC的计算要求。因此,为了更充 分发挥LCM在企业资产管理中的价值,本文以电网企业资产为例, 创新性地将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引入到LCM中来,拟通过更加精细化 的资产多维数据构建适用电网企业的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 (Multidimensional life Cycle Cost, MLCC),从而推动电网企业资 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更加科学。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会一定程度上丰 富现有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资产信息多维建设的研究。
第三章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3.1N地市供电公司概况
N地市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供电企业,公司 本部设14个职能部室和15个业务支撑与实施机构,下辖4个县级供 电公司,服务全市11个区的470万余户电力客户。公司现有35千伏 及以上变电站319座,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超过4万公里,2020 年,南京全社会用电量632.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
N地市供电公司,围绕“四新两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以 综合能源高质量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为基础,推动城市级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在电改背景下,电网投资合理性和有效性收到越来越多限制, 难以满足内外部要求,电网资产的运营效率较低导致资产创造价值水 平偏低,成本效益类指标处于劣势。比较突出的是成本问题,电网资 产规模的扩大同步使得折旧费、资产检修运维费持续居高不下,不利 于经营效益质量提高,需要深入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升资产 管理水平。
3.2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
3.2.1 N地市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基于电网企业特殊性质,N地市供电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的重资 产企业,资产主要以实物资产为主,其属性特征主要为:
(1)固定资产类型、种类多。根据国网公司最新修订的《国家 电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目录》,N地市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类型包括 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设备、通讯线路及设备、 自动化控制设备及仪器仪表、发电及供热设备、水工机械设备、制造 及检修维护设备、生产管理用工器具、运输设备、辅助生产用设备及 器具、房屋、建筑物、土地产等15类,类型多、种类繁多复杂。
(2) 固定资产规模大,分布广。由于供电企业供电业务的特殊 性,其电网建设非常广,可以说是有用电需求的地方就有供电线路设 备,N地市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分部在全市各个角落,包括城市和农 村地区,例如全市1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超过4万公里。截至2021 年末,N地市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原值为582.5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 为223.07亿元,净值占总资产比重达到84.24%,资产管理水平的高 低将直接决定电力企业经营效益质量。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大、 区域分布广的特点给资产建设、维修及后期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3) 固定资产变动大、维修频繁。近年来,N地区经济发展较 快,对应的电网投资规模加大;同时,电网资产建设需结合城市规划、 城市综合环境整治(杆线下地)等市政工程,资产的变动调整、快速 增加给的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带来挑战。资产成新率较低,设 备运维频繁,例如N电网投运年限超过15年的输电设备规模逐年增 加,运行年限10年以上的输电设备占比将达到40%以上,此类输电 设备的消缺和运维量逐年大幅增加。
(4) 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供电企业负责全市企 业、居民等电力客户的用电需求,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供电服务是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影响社会经 济、行业发展。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电力企业 网架、变电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更新改造、检修运维以及状态的实时监 测;由于电网企业设备种类多、专业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网 资产管理的难度。
3.2.2 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特点
在国网公司统一的管理模式下,结合N地市供电公司的固定资 产特点,N地市供电公司的资产管理涉及的部门多、岗位多,管理机 构复杂;近年来,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持续提升资产标准化、精 益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1)资产管理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国网总部制定统一的固定 资产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目录、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标准和要 求、统一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政策;各网省公司及下属单位更多的是 贯彻执行制度,健全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强和规范固 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在国网公司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细则。基层单位在资产的管理上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专业细分,业务协同。N地市供电公司按照建设、 运行、检修、营销、后勤等大专业划分,在检修下面又细分为变电运 维、变电检修、输电运检、配电运检、电缆运检等子专业,进一步提 高资产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在业务协同方面,财务部门承担固 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职能,有关业务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承担相关固 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职能、保管职能;信息部门有关信息系统的协同应
用和紧密集成等工作。各专业的规范性、要求点不一样,专业间容易 产生沟通壁垒,信息传递不及时。
(3)资产管理系统支撑,信息集成。国网总部公司建立统一的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有关信息标准,以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为技术 支撑,建立工程项目管理、资产实物管理与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业务 协同和信息集成;因分专管理模式,资产管理涉及ERP、PMS、OMS、 D5000等系统,例如仅生产专业应用的系统多达29个;系统多而复 杂,导致信息壁垒严重,资产数据质量不高,制约了资产管理。
3.3 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4年以来,N地市供电公司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省公司的 统一部署,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领先型”体系方法,按照前期 准备工作、建设实施、运行提升三步走的计划有序推进落地实施,建 立了资产全寿命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常态化运行机制,以资产管理流 程为基础,不断强化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管理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资 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3.1准备工作阶段
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省公司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 理体系建设推广的决策部署,构建横向协调、纵向贯通、目标统一、 运转流畅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水 平,成立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贯彻落实省公司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 工作要求,负责审查和批准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的战略 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策略,协调和决策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 系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成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小 组,负责组织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审查和批准工作计划和重点举措, 并从各业务部门抽调人员推进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3.3.2体系建设阶段
2015年,根据省公司资产管理体系常态运转及体系“领先型” 试点创建的总体部署,N地市供电公司印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全面深化推广工作方案。结合该公司目前的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职 责分配和管理流程等实际情况,设计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明确 建设要求。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明确职责管理界 面、业务管理流程关键点、规范标准、系统数据共享等,建立资产管 理体系常态运转机制,推进全寿命管理体系落地,实现资产管理体系 在各基层单位全覆盖。掌握资产管理体系文件,实现资产管理相关业 务在体系要求下顺畅运转。资产管理核心部门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开 展资产管理专题研究。通过省公司资产管理体系督导、审核,支撑省 公司资产管理体系“领先型”创建及评价验收。
3.3.3体系运行阶段
自体系建成以后,N地市供电公司全面深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体系应用,明确了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和规范,每个职能部门对应多项 管理业务工作,如运检部归口管理电网设备运维检修、全过程技术监 督、技改大修及电网实物资产;负责技改大修现场巡检操作、维护检 修、故障抢修、状态检测、分析评价、故障诊断和工程验收等工作。
按照省公司统一部署,配合修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规定》《电 网实物资产管理规定》《电网资产实物“ID”管理办法》及《资产全 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等制度标准,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工作要求。
(1)规划设计环节。健全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协同会商机制,按 照可研初设一体化管理要求,将技术原则和设计方案贯通各阶段。在 可研阶段,基于对设备运行参数、缺陷认定、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等 因素分析,形成设备选型、设备退役处置综合意见,规划必要的购置 及退役处置资金。在项目设计阶段,切实承接可研批复结果,保障设 备、设备退役处置选型意见落实,科学提高关键设备技术参数,加强 差异化设计,补强质量“短板”,做实施工图设计,实现规划设计阶 段“选好设备”。
(2)物资采购环节。配合国网公司编制分级、分类技术规范书, 满足差异化“好设备”需求。优化物资合同条款,合理增加设备最低 运行年限要求、运维保障条款等措施,加强对供应商服务履约的约束。 推动设备全寿命周期各业务环节设备质量信息统筹协调和融合反馈, 完善供应商评价规则。加强新增设备的监造、抽检管理,完善关键点 见证和问题闭环整改等管控措施,理顺抽检结果应用渠道,采购技术 性能优越、通用互换性强的优质设备,实现物资采购阶段“招好设备”
(3)工程建设环节。加强与物资、调度、设备等部门沟通协调, 充分考虑设备技术参数、试运行、投运验收、反事故措施落实等工作 的时间需求,合理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对于 建设进度、设备安装、调试等务必做到要求到位、执行到位,确保工 程“零缺陷”投运。工程项目具备验收条件后,及时编制新增实物资 产设备验收清册,开展新增实物资产验收、实物“ID”标签检查,并 到工程现场进行实物资产清点、核对,完善设备验收清册中设备相别、 运行编号等信息,记录验收结果,实现设备验收清册智能化维护,提 高设备验收清册准确性和资产同步成功率,实现“装好设备”。
(4)运维检修环节。加强设备日常运行维护,落实“五通一措” 等专业精益化管理要求,夯实设备基础管理。运用移动巡检、带电检 测等技术手段,精准管控设备状态,提升运检工作效率。运用信息化 技术,开展设备状态分析和在线“体检”,提升设备缺陷、隐患发现 与处置的效率和质量。分析发展、物资、运检、调控等专业数据共享 需求,收集关键节点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设备入网质 量,实现运检阶段“用好设备”。
(5)退役处置环节。建立设备退役计划闭环管理机制,督导各 部门和单位提高退役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和执行的及时性。提升退役设 备技术鉴定管理水平,完善拆旧设备退役报废流程,持续加强实物资 产精益化管理。
3.4 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产协同管理效率不高。N地市供电公司当前固定资产管
理模式是基于部分职能划分的,具体表现为项目前期设计、项目招投 标、项目建设、投运验收、检修运维等,作业与实际管理部门并不是 相同的。各职能部门因管理职责不同,业务流程规范、标准要求不同, 导致部门间的管理相对独立,横向沟通协作的联系不紧密。归口管理 部门与业务支撑机构、基层单位的管理方式不统一,导致规范要求、 重点任务等相关工作无法实现高度衔接,使得资产管理成本增加。电 网企业更侧重安全质量方面的考核,存在“本位”思想,主要体现在 短视行为,更关注部门利益,缺少全局性实业,容易忽略公司整体目 标。例如成本性项目、资本性项目混淆;招投标批次固定,项目投运 暂估增资时效性差、准确率低等,多数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管理规 范。部门协同管控水平不高,导致资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完全统一。
(2)资产管理职责相对分散。在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中,除了财 务部是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保管部门根据业务 划分而定。在实际管理中,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将管理职责下放到全市 各个基地、各个班组,导致资产直接管理者、管理对象相对较多,为 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极易导致资产数据质量差、资 产管理信息壁垒严重、信息共享不到位;同时由于全局性、整体性管 理视野的不足,难以满足资产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3.4.2业务与财务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共享不及时。因其职责不同,资产价值管理部门、实 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按按照专业分工负责负责不同的资产管 理活动,具有独立特性,且不同部门管理对象不同。例如实物管理部 门更关注设备安全性、技术参数是否达标、是否存在缺陷等;而财务 部门更倾向于资产投运、竣工决算、资产增资、资产折旧等事项,需 要协同业务部门做好帐卡物一致性。不同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交互机 制与路径不健全,信息无法及时实现共享,导致资产管理缺少统一性、 资产数据信息共享不畅通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
(2)专业系统壁垒严重。在信息系统方面,电网企业最明显的 特征是系统多,各专业均有各专业系统;近年来在以ERP系统、企 业中台为支撑的前提下,资产管理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进一步相互 集成,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逐步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中。由于专业系 统众多,且底层数据逻辑不统一,导致专业系统与SAP系统的集成 不彻底,在数据标准、集成规则、业务流程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复操作、 数据二次处理、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例如在工程到资产环节,涉及项 目设计平台、基建管控系统、ERP、PMS、OMS、TMS、物资系统、 项目平台等系统,在系统数据格式、规范标准、校验规则等方面缺少 统一的工作标准与行为规范处理,物资-设备-资产对应不畅通,导致 数据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及准确性不足。因此,财务与业务在管理上 仍存在较高的专业壁垒,未做到同频共振、融合统一。
3.4.3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资效益意识相对薄弱。电网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长期以来,电网企业重安全、可靠性,忽视经济性,投资更多的关注 点落在社会效益和电网效益上,而投入产出效益并未受到过多关注。 输配电价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收益受到严格监管,外部严峻的经济 形势让公司经营雪上,而国资委考核标准愈加严格,对公司投入产出 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电网规划尚未与地区经济发展、全国电力 规划、核价要求等形成有效的衔接;对核价明确的非核价范围内的投 资缺乏有效监控。受传统电网运营模式的影响,该公司在资产管理问 题上,对固定资产价值并没有给出清晰说明。
(2)资产检修运维成本相对较高。N地市供电公司普遍存在重 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的现象,其每万元电网资产维护费指标在省 内处于落后位置。输配电成本监审制定了更加细致的监管规则,对成 本支出提出了更严、更细、更高的要求。当前,材料及修理费使用不 均衡,难以适应成本监审的要求;相关检修运维成本预算的编制、分 配以及执行监控的过程中,无法有效与核价衔接,无法明确检修运维 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3)资产运营风险管控有待提升。输配电价改革背景下,电网 公司收益受到严格监管,外部严峻的经济形势让公司经营雪上加霜, 而国资委考核标准愈加严格,对公司投入产出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政府监管方式及电价机制的改变,电网企业需要了解新电改对企 业资产管理的影响,依据外部环境适当调整优化发展方式。
3.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N地市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相关特征,资产全寿 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现有运行机制下的组织架构体系、业务 流程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特征,分析在业务融合、体制机制、管理理 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
4.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优化
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体系框架的优化是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 引,以资产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中心,基于目前资产管理体系现 状,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企业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践经 验,综合运用管理学思想、“PDCA”理念、多维精益管理理论和现 代信息通信技术方法,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促进体系与业务的 深度融合,建立紧密衔接、有效协同的资产全寿命周期业务流程,将 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管理的整体效果最佳。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确定建设目标,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 充分识别PDCA各个环节的改进机会和方向,在资产管理规划、业 务流程重塑、标准制度反面,资产管理协同,资产信息集成贯通与共 享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全面提升资产精益化管理。依据资产管理体 系改进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提出管理体系改进优化参考思路。
(1)明确长期发展规划。考虑到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 及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管理体系优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电改要求 和应对成本监审思路,分析改革政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与电网企业应 对策略,在公司层面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目标,并基于资产管理“一 个目标”层层展开。
(2)开展资产管理对标。在国网系统内或省内地市供电公司间 开展资产管理对标,通过对标工作一方面精准定位公司管理的劣势所 在,另一方面及时跟踪资产管理的动态发展和优秀管理实践,保证公
(3)融合多维精益管理等先进理念。深度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 通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搭建资产管理维度,优化资产管理流程,对 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管控,实现业务端与财务端的价值趋 同和高度的信息融合;实现资产数据的准确采集、信息的及时共享、 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为资产精益管理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4)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资产管理。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为 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物联网、传感器、RFID技术、机器 人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资产信息采集缺失、传递不畅、数据 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增强了资产管理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业务 协同质量和效率,帮助实现对资产及时且有效的管理,切实提高电力 生产、营销及电网运维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5)实施资产管理流程绩效监控。为实现资产管理的目标,实 施流程管理对资产管理的机制、标准、要求进行标准化。充分借鉴电 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业绩考核绩效指标设定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从单位层面、部门层面和岗位层面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 流程绩效监控体系,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施过程管控。con
4.2建设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结合多维精益管理理念,建立资产管理维度,N地市供电公司构 建“管理策略+财务(数据)+信息化+标准化”四要素的资产多维全 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并采用全口径成本模式,创新搭建资产多维 MLCC 模型(MLCC,即 Multidimensional Life Cycle Cost)„
目前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的现状是各部门在资产 管理生命周期中“各管一段”,主要依靠纵向职能条块化管理,缺乏 同一层级间横向沟通,存在“部门墙”,导致横向沟通效率较低,影 响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率。遵循国网纵向垂直管理模式,依照 PDCA理念与思维,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的优化,消除部门壁垒,提高 资产管理的效率。
(1) N地市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基于国网纵向垂直管理的管理 模式,建议市公司设立设备管理部,将原来市运检部、原市调控中心 的设备监控职能、原市安监部中的质量管理职能划入新成立的设备管 理部。具体变化包括:1)将市调控中心的监控班组调整至市设备管 理部,监控所有资产的状态;2)设备质量管理负责监督检查资产全 过程的质量;3)在状态监测前提下,变电实行运检一体化,不按运 维与检修划分,以区域设立班组,进行区域内的变电运维检修工作。
(2) 所属县级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基于国网纵向垂直管理 的管理模式,建议县级公司也设立设备管理部,将原县运检部、原县 调控中心的设备监控职能划入新成立的设备管理部。具体变化包括: 1)将原来县运检部、原县调控中心的设备监控职能成立设备管理部, 在状态监测的前提下,变电实行运检一体化,不按运维与检修划分, 而是以区域设立班组,进行区域内的变电运维检修工作;2)将原县 调控中心的监控班组划出成立单独的县监控班,归属县设备管理部, 业务上向市设备监控职能汇报;3)安质部作为县公司安全质量部门,
保留独立性。安质部在设备质量相关的职能主要负责资产质量管理监 督检查,业务上向市设备管理部下的设备质量管理汇报。
4.2.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是以发展战略为导向,集中体现 “全系统、全过程、全费用”管理主线,提升资产管理整体效果。资 产多维全寿命管理策略除资产全寿命周期业务协同策略外,还包括针 对资产运维、设计单位等资源管理策略,贯穿资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 管理策略,覆盖资产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策略,以及融 合资产数据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化策略。
(1)业务协同策略
业务协同策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的核心,以资产全寿命 周期管理流程为载体,以资产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为目标,通过资产 全寿命周期的规划前期设计、招标采购、建筑安装、检修运维、更新 改造、设备退役、报废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数据集成贯通、数据价值 挖掘应用,实现规划、采购、基建、生产、财务等部门的跨业务协同。
a.规划设计阶段流程协同(规划、设计)
1)建立多方衔接的电网投资决策系统。坚持科学投资、稳健投 资、精准投资,为统筹兼顾好需求能力和效率效益,建立多方衔接的 电网投资决策系统,包括最优投资规模、可行性研究、投资能力管理、 投资综合考评等四个方面。以输配电价机制下指标关联关系为前提, 融合成本监审和内部资产管理提升的要求,以提高投资有效性为核 心,构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投资能力测算模型。投资能力测算模型 模运用综合计划平衡优化,结合相关数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心, 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电量、线损率、投资、成本、有效资产及准许 收入作为边界条件,测算投资能力,并与投资需求进行校核,通过敏 感性分析,明确各边界条件对经营指标影响程度。
同时,为实现项目预算编制精准化,企业基于输配电价核定规则 优化项目预算编制方案,实施衔接核价的项目预算编制方案将项目预 算编制、管理年度到整个监审周期(3年),从而保证成本项目年度 支出平稳。一是基于核价规定的费率上限、成本结构要求,企业设定 各项成本预算标准及管控预警阈值,夯实成本监审基础,提高成本计 入有效成本比。二是以成本监审办法为依据,做好成本费用的分类管 控;实现材料、修理费等费用在同一监管周期内总体发生均衡,并且 有计划的提升监管周期内第一年的费用预算,平滑安排后续两年费用 预算。三是完善费用增长与资产增长挂钩机制,考虑三年新增固定资 产投资规划,以三年为周期开展费用测算工作。四是深度应用电网生 产运营作业标准成本,要求上报的每个项目需求均要填报费用构成, 包括费用取费标准以及“料、工、费”组成。
2)建立"部门协同、业务联动、信息共享”的协同联动的设计 机制。企业建立"部门协同、业务联动、信息共享”的协同联动的设 计机制,实施项目可研、初设协同管理,前后衔接,提升可研设计深 度和质量。一是强化设计现场勘察,财务部、发展部、项目管理部门 和项目设计单位,协同开展前期现场勘察,实现应勘察必勘察、勘察 必有效,确保城市发展规划、电网规划、可研设计的一致性,降低设
计偏差。二是强化信息共享反馈机制,根据以往项目设计方案和项目 实施情况,按照分专业、分项目类型,形成“典型设计数据库”,并 深度参与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论证,提高设计方案方案在实施阶段的 可行性和可控性。三是强化物资价格联动,依托智慧供应链,企业物 资部定期发布最新的物资指导价格,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有效参考, 减少因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预算价格与实际偏差较大的情况。四是强化 设计质量考评,对设计单位项目设计质量的考评结果作为后续招投标 环节等工作的评价依据。
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网络化的项目审查 机制,从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深入开展储备项目审查,确保 储备项目质量。一是采取“部门全覆盖、专业交叉互评、设计单位到 实施班组全链条”的网络化审查方式,并根据项目金额、重要性,采 取“专业内部评审+公司级评审”二级审核,提高审查效率。二是实 施项目智能审核。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项目历史数据库,广泛收 集项目计划、物料、人工、费用等信息,建立项目预算消耗模型。根 据新增项目预算类型,归集近三年内类似项目的预算区间、技术参数、 物料标准、人工标准和项目上报金额、批复金额、实际结算金额,结 合当前物资系统内的现行价格,测算新增项目的工程量与预算需求合 理区间,为预算申请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衔接多维精益管理的要 求,对储备项目的业务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用户类别以及资 金投向等重要信息实施标签化管理,为企业精益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b.采购建设阶段流程协同(采购、建设、转资)
1) 提高招标效率与采购质量。财务部协同物资部实施招标规划 策略,各专业在提报项目预算需求的同时,根据项目实施内容、物资 需求类型等,预排招标计划。物资部根据年度招标计划匹配各专业预 排的招标计划,待项目预算需求核定下达后,直接纳入正式的招标批 次,确保招标的时效性。从价值工程(VE)角度出发,聚焦设备自身 的效能,以提高产品的价值为目的,寻求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 设备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
2) 智能化管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企业采取智能在 线化管控项目建设。智能监控主网项目现场。对于基建项目,实施“标 准化开工、标准化转序、标准化验收”三大节点管控;推广安全“智 慧工地”建设,利用现场各类硬件与智能设备,实现对人员配置、整 体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关口、重点作业环节的实时化、直观化远程监 控。对于主网检修运维项目,依托智能运检管控系统,开展过程管控、 预警研判和指挥协调等业务,汇集设备故障信息、全过程跟踪设备缺 陷,监视各类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掌握设备状态、监督风险预警措施 落实情况、远程督查现场作业规范和工作质量,管控重点工作的进展, 对重要变电站、重要通道进行辅助监视。
实时管控配网项目实施。依托供电服务指挥系统深化应用,融合 营销业务应用、95598业务支持系统、用电信息采集、PMS、配电自动 化、OMS、电网调度控制等专业信息资源依托“三部一组”管理机制, 实现从变电、配电、用户设备监测的全覆盖;统一管控计划停电、故 障停电、低压停电等各类停电信息,提升项目工序合理性;全面推广 抢修APP,通过智能派发、表号扫描、照片采集等功能,实时掌握抢 修进程、作业轨迹,在线审核评价工作质量,实现抢修全过程透明化。
实施预警控制策略。财务部协同项目管理部门针对项目建设关键 环节制定预警控制策略,结合里程碑计划,从施工周期、停电时间、 计划平衡、物资供应周期、承载量分析等因素综合考量,统筹合理安 排施工计划,合理预估项目的开工时间、物资到货时间、竣工时间、 投运时间等关键时间节点和时间区间;对预估的时间节点和时间区间 进行监控,对于偏离较大的项目进行预警,发送预警通知单,优化调 整项目施工计划,及时调整预算安排。
3)建立智慧共享决算系统,提升工程转资质效。通过“四个一” 建设,实现工程成本智能归集、各类费用智能分摊、资产价值智能生 成、竣工决算报表、决算审核报告智慧出具。
建立一套实物管理规则标准。从项目设计环节起,统一数据导入、 导出格式,嵌入“四码”(WBS编码、物料、设备和资产)对应关系, 固化物资-设备-资产对应规则,实现项目基建管控、项目设计平台、 sap套装软件和项目结算编制平台数据同源,实现工程全业务链数据 联动和相互验证。
建立一套价值管理规则标准。统一工程信息流、价值流、物资流 转换语言,规范制定关键环节业务规范,明确WBS层级资产属性、费 用性质、挂接标准、费用结算要求等,强化工程资金成本过程管控。
建立一套机器人全流程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物ID、移动终端、 财务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立项设计、工程建设、投运验收、工程结 算、决算转资” 5个环节,“物资需求申报、项目概算导入、验收盘 点同步设备台帐、投运暂估增资、结算费用调整、竣工决算报表生成、 正式增资”7大业务场景的贯通,实现工程-资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 理,全面提升工程竣工决算质效。
建立一套业财协同共享工作机制。构建业财协同共享工作机制, 将工程概算、施工结算、设备信息等竣工决算编报要素一次输入、全 程共享,实现工程竣工决算在线编报,发挥业财协同作用,全面提升 工程竣工决算质效。两算结束后,项目管理部门及时清理ERP系统项 目信息,提交项目关闭申请,财务部门及时进行“项目关闭”。
c.运维检修阶段流程协同(运行、检修、技改)
1) 强化运维费用管控
深度应用电网生产运营作业标准成本,优化运维检修费用预算编 制方案,对各类支出实施更加精准的成本计量和分解控制,在保障安 全生产投入需求的基础上,压减低效无效支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建立项目历史数据库,广泛收集项目计划、物料、人工、费用等信息, 建立运维检修项目预算消耗模型。强化运维检修预算审核,归集近三 年内类似项目的预算区间、技术参数、物料标准、人工标准和项目上 报金额、批复金额、实际结算金额,结合当前物资系统内的现行价格, 测算新增项目的工程量与预算需求合理区间。
2) 智能化运维检修过程管控
逐渐引入基于CBM的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通过CBM模式,制定 更有针对性、更及时的检修策略。优化依托智能运检管控系统,开展
过程管控、预警研判和指挥协调等业务,汇集设备故障信息、全过程 跟踪设备缺陷,监视各类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掌握设备状态、监督风 险预警措施落实情况、远程督查现场作业规范和工作质量,管控重点 工作的进展,对重要变电站、重要通道进行辅助监视。
依托供电服务指挥系统深化应用,融合95598业务支持系统、 PMS.电网调度控制等专业信息资源,实现设备监测全覆盖;统一管 控计划停电信息,提升项目工序合理性;全面推广抢修APP,通过智 能派发、表号扫描、照片采集等功能,实时掌握抢修进程、作业轨迹, 在线审核评价工作质量,实现抢修全过程透明化。
d.报废处置阶段流程协同(退役、报废)
1)在资产退役环节,需要通过技术鉴定、退役计划、退役审批、 拆除移交、再利用及信息维护等工作。项目管理部门提供拟退役电网 实物资产清单,联合省电科院依据电网实物资产报废技术评估导则, 开展现场技术鉴定工作。项目管理部门依据鉴定结果,在可研、初设 和拆除计划中明确需保护性拆除的实物资产、保护性拆除方案以及相 关费用估算。
设备退出运行后,需要通过专业鉴定,对于没用使用价值的设备 按照规定报废程序进行处理;存在使用价值可再利用。退役资产再利 用包括工程再利用和留作备品两种方式。基建、技改和其他工程项目 在项目可研中,根据退役资产技术鉴定报告,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和全寿命周期评价,原则上优先选用库存可再利用退役资产。留作备 品时,作为电网备品备件的重要来源。
2)在资产报废环节,实施报废一键式处理。固定资产使用保管 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核对后,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 报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报送 财务部门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已报废固定资产原则上应采用公开 竞价、拍卖等方式出售,由使用保管单位(部门)交物资部门统一处 置。对于变压器等价值大的设备,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分析该 资产,收集预定使用年限、实际使用年限、报废原因等资产数据信息, 不断优化同类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2) 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决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资产管理中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运维人员等人力资源, 项目预算、资金支付等财务资源,电力数据、系统等信息和知识资源, UPFC功率模块状态评估方法与晶闸管旁路开关测试技术、智能配电 网运行仿真平台等技术资源管理;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 电网规划、工程设计的技术数据和经济数据,设备监造、工程建设、 技改项目、设备巡视等管理信息,资产全寿命周期的运行信息、性能 监测数据、预试记录、检修记录等技术信息。
(3)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保障,依托 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深入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风险控制、监督改进等管理流程,贯穿规划前期设计、投资建设、检 修运维、退役、报废处置的全过程。收集识别风险成因、风险事件和 风险源点,确定经营环境风险、设备安全风险、设备运检风险、工票 管理风险等风险;并参照《国家电网安全规程》相关规定标准,从风 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来设置风险评估标准,确 定风险等级。公司采用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承担、 风险补偿等风险管理策略,并制定设备质量故障风险应对方案、电网 安全风险应对方案、重要输电通道风险应对方案、廉政建设风险应对 方案等。公司定期对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考核, 及时对存在的缺陷实施改进,实现全面风险闭环管理。
(4)标准化管理策略
标准化策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规范、高效运作的制度保 障;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实现制度标准、技术标准和 工作标准全面覆盖输变电资产的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维、技 改、退役的整个寿命阶段,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 础支撑。在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下,定期对资产管理相关标准进行 评估;及时总结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 验,进一步提升形成标准加以固化和推广,充分发挥其对生产运行管 理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提高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和范围,促进资 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5)信息化管理策略
信息化管理策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运营体系高效运作的技 术保障。贯通业财信息链路,打破专业及系统间壁垒,实现业务数据、 财务数据的共享。业财主数据标准化,明确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标 准和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有效沟通。业财系统集成,基于业财双方 共同遵循的主数据标准、业务管理规则、信息传递规则,贯通项目管 理平台系统、PMS系统、专业项目系统、业务申请平台等,实现财务 与项目、人力、物资、设备信息等链路直接贯通,在财务端口产生的 数据信息要链接到业务端口,实现财务端口数据基于业务数据查询调 用,有效集成各部门数据;各业务部门所生成的主数据及业务单据通 过成本中心、项目、作业工单、内部订单自动归集到财务系统,实现 会计核算自动化和对业务信息的全过程溯源。
4.2.3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财务能力要素
从财务价值创造角度,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资产保值、增 值的有效手段,本质上最大化资产全过程的成本效益。以资产为载体, 运用“全系统、全过程、全成本”理念,逐步形成以全寿命管理理念 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会计成本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转变。
(1)以资产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以资产管理为基础,落实到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重点做好 资产价值管理和设备成本管理之间的联动,即资产价值和设备实物统 一,资产与设备台账的联动,设备维修成本与资产进行关联,退役报 废时与资产报废账务处理联动。在ERP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实现 “物资-设备-资产”的一致和联动,建立生产管理财务信息利用机制。 在预算管理方面,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精准投资测算,科学投资 预算安排;在资金和税收管理方面,成分利用有利税收条件、资金流 安排,提高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收益;在电价管理等方面,增加
成本信息维度,助力成本核价。
(2)资产多维精益管理体系
深化多维精益管理变革在资产全寿命周管理中的应用,提升资产 管理精益化水平。设备全寿命周期纵向管理与多维精益各业务条线管 理的融合,建立统一的资本或成本性项目、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等信 息维度,归集设备台账、业务管理活动、资产价值、成本分摊等业财 数据,推进设备全寿命周期范围内电网实物与价值数据有效衔接共 享,各业务环节自动衔接、深度融合;为资产管理赋能,促进资产管 理更加精细化、精益化、科学化。为此,融合多维精益管理理念,创 新搭建MLCC模型(详见第五章)。
4.2.4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信息化要素
信息化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利用现代信 息通信技术建立高度集成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资 产全寿命周期中各环节信息的归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分宜 与利用,确保资产数据质量、信息数据有效性,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 效率和效益,为资产管理决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
(1)打造资产管理联动数字化管理体系
从现场作业到总体管控,构建三级的应用及管控体系,实现与保 障数据信息系统支撑。一是通过移动作业终端,在运用移动终端过程 中,不断强化APP的功能与扩大APP的应用情景与范围,最终实现资 产全部状态变化情况能够实时现场录入。二是在运行管理系统中,保 持或优化各条线原有业务运行管理系统,监控保障实物与资产的一致 性,确保帐卡物一致,业务流程与实物实际运行情况相符。三是在资 产管理平台上,通过ERP-PMS的对应情况、资产结构分析与资产效益 评价等,从整体层面保障公司资产业务可控在控,建立资产总体情况 战略分析系统,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支撑。逐步应用移动作业终端 APP、运行管理系统与资产管控平台的结合,为资产管理体系提供数 据信息系统支撑。
(2)深化新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电网企业资产种类繁多、价值巨大、变动频率高、管理难度 大,加之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电网企业 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资产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电网 企业管理需求,基于物联网的资产管理技术和方案需要不断深化应 用。拓展各种物联网技术在资产管理的应用,通过融合RFID、移动 设备、机器人、无人机、视频监测、智能电表等感知、移动通信、互 联网、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从而对整个网络内的资产进行实时管 理和控制,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智能化,提高资产效能,保障电 网运行的安全性性与可靠性,降低资产管理成本。
4.2.5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标准化要素
标准化要素是保证资产管理目标明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 高效运转的基础。建立与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相配套的资产全寿命周 期标准体系作为基础支撑。
(1)资产管理规范标准化
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资产设备从规划设计至报废处 置整个寿命周期各阶段业务工作为目标,从技术、管理、工作/操作 等各个层面对资产设备综合管理提供支撑,涵盖各类标准、规定、制 度。例如制定并滚动修编《资产全寿命周期实施方案》《资产管理操 作细则》、《自动竣工决算-业务流程说明》、《自动竣工决算-物资 挂接规范》、《设备验收清册规范说明》、《项目验收环节职责说明》、 《配网工程标准WBS费用挂接模板》等系列工作标准。
(2)资产基础数据标准化
资产基础数据标准化是资产管理的支撑基石与重要保障。在资产 管理过程中,清晰定义资产台帐标准、资产组定义标准、资产编码对 应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等,实现资产基础数据标准化管理,清晰规划 数据编码,编制形成相对统一的资产及相关设备编码的规则,统一执 行通过提高设备及管理智能化程度保证实物资产状态与账面资产状 态的高度实时一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状态检测、自动状 态调整与实时回传数据的智能化功能,实时更新资产状况与运维检修 实施情况,更新系统内资产状态信息,保持高度一致性。
第五章N地市供电公司设备级资产MLCC分析
5.1资产多维精益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主动实施多维精益管理变革,构建以“会 计科目+管理维度”为核心的多维精益管理体系,从多个维度挖掘业 务价值信息,为企业级精益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在资产管理方面, N地市供电公司拓展多维精益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建立成本监 管核心维度,业务信息载体维度,信息规范管理三个管理维度;对资 产检修运维成本在业务活动、电压等级、项目类型、成本大类等管理 维度进行细化反映,结合作业标准成本法进行分析,优化检修运维成 本作业策略,推动资产全寿命周期精益管理。
表5-1:资产管理维度一览表
序号 监管核心维度 序号 业财信息载体维度 序号 信息规范管理维度
1 业务活动 1 成本中心 1 产品服务
2 电压等级 2 项目类型/WBS 2 电能类型
3 资产类型 3 工单/内部订单 3 成本大类
4 用户类别 4 供应商 4 往来款项性质
5 客户 5 人工福利薪酬
6 采购订单 6 费用明细
7 银行账户 7 融资类型
8 内部往来单位 8 融资来源
9 融资合同及票据 9 税率
10 付款订单 10 税项
11 现金流代码
5.1.1成本监管核心维度
国资委要求电网企业按照资产类型、电压等级进行核算成本;为 主动适应内外部监管和管理需求,建设业务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 型、用户类别4类监管核心维度。
业务活动包括检修、运行、营销、运营支持和企业管理共5个大
类。其中,检修活动细分为输电运检、变电运维、变电检修、配电运 检、通信设备运检、运检综合管理6个细类;营销活动细分为电能计 量、供电服务、智能用电、用电营业、市场与能效、营销综合管理6 个细类。运行活动为电网调度运行、设备监控、系统运行、调度计划、 继电保护、自动化、水电及新能源等。企业运营支持活动为面向专业 职能部门,具体包括电网规划、物资管理、信息化运维、科技研发、 非生产性资产运维等。企业管理活动面向管理职能部门,具体包括办 公室、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党委党建、后勤保障、工会、审计 监察等。不同的业务活动代表着不同的业务特性和成本驱动因素。
电压等级按照电网基建项目、生产技改、辅助技改、生产大修、 专项运维成本项目发生的支出按照项目的电压等级确认资本性支出 和成本性支出的电压等级。非项目化管理的检修运维支出,根据作业 工单内设备所属线站的功能位置的电压等级确认成本性开支的电压 等级属性。包括 ± 500kV、500kV、220kV (330kV)、110kV (66kV)、 35kV、10kV、不满1kV;电压等级维度用于运检成本及营销收入的精 益化管理,在满足公司对营销收入的多维精益管理与核算需要的同 时,满足输配电价改革分电压等级开展成本核算的最核心要求。
资产类型维度记录修业务活动所对应的设备资产类型,划分为架 空输电线路、电缆输电线路、变电资产、配电线路及设备、通信线路 及设备、混合线路和其他7类,载体包括生产大修项目、运检专项成 本项目、检修工单,资产类型维度提供了资产成本的准确构成及变化 趋势,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运维检修策略。
用户类别维度根据国家电价监审规则和营销专业管理规范,一级 分类8项,二级分类17项,载体包括营财集成、营销项目、营销专 项成本项目、营销检修工单、营销内部订单。其中成本侧科目使用枚 举值包括大工业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一般工商业和 混合用户。售电收入侧科目使用枚举值包括大工业用电、居民生活用 电、农业生产用电、一般工商业、趸售、抽水蓄能和其他用电等。
5.1.2业财信息载体维度
业务信息载体维度作为信息融合载体,为信息系统内标准的主数 据、业务数据,包括成本中心、项目类型/WBS.工单/内部订单、供 应商、客户、采购订单、银行账户、内部往来单位、融资合同及票据、 付款订单10类维度,支撑业务信息的溯源分析和4类监管核心维度 的信息获取,实现业务信息自动反映、全过程闭环。
成本中心是成本归集的重要载体,是成本管理的最小组织单元, 其信息直接记录在会计凭证内。项目类型按项目专业特性及项目主要 工作内容划分;WBS元素是项目管理中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 细分的结果。工单是电网运维检修类业务信息的载体,在物资发货环 节或服务确认或发票校验节点自动获取物料消耗、人工费用等成本信 息。工单作为非项目类检修业务信息的载体,是“业务活动”、“资 产类型”、“电压等级”三个维度信息的业务来源。内部订单作为项 目前期费、专项费用、员工报销等业务信息的载体,是“业务活动”、 “用户类别”维度信息的业务来源。采购订单是价值信息链路的重要 载体。通过采购订单记录物资或服务采购的核心信息、成本中心或项
目WBS或工单、供应商、合同信息等内容。供应商、客户、银行账户 信息直接记录在会计凭证内。付款订单是前端部门依据合同、采购订 单等信息创建,用于承载业务信息、预算信息和付款申请信息的载体。
在电网企业,检修运维成本是输配电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 以项目和工单为载体的检修运维业财链路,实现各类检修运维费用归 集分摊和多维度反映,逐步推进工单管理水平,实现按工单内记录的 实际资源消耗量进行成本核算,有效支撑运检专业部门的成本开支信 息查询和分析需求,为运检标准成本修订、运检策略优化和电网资产 全寿命周期精益管理推进提供数据支撑。
5.1.3信息规范管理维度
信息规范管理维度通过会计科目与管理维度匹配关系设计,有效 兼顾法定披露的稳定性和内部管理的灵活性要求,合理切分会计核算 与业务管理的关注重点,会计科目与法定报表衔接一致,管理维度与 业务管理紧密契合。此类维度统一各类载体(主数据、业务数据、业 务单据)中相关业务信息的技术标准,建立会计凭证与业务单据的数 据联系,支撑日常精益核算和业务信息的溯源分析。主要包括成本大 类、产品服务、电能类型、费用明细、往来款项性质、人工福利薪酬、 融资类型、融资来源、税项、税率、现金流量码11个维度。
成本大类维度用于记录公司成本的业务类型,反映公司发生成本 的业态属性。费用明细维度用于记录公司内部各种成本与费用的类 型。产品服务维度用于记录公司经营业务中提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的具体分类。电能类型维度用于记录购入电能的类型。往来款项性质 维度用于记录往来款项的业务属性。人工福利薪酬维度用于记录各类 人工福利费明细类型与特殊的人工开支类型。融资类型、融资来源、 税项、税率、现金流量码等属于辅助类型。
以生产成本-外包检修费为例,搭建管理维度后,可以承载更多 的管理信息;除金额外,以工单、内部订单、资产类型、组织机构、 业务电压等级、业务活动、成本大类、费用明细等多个维度反映业务 价值信息,实现业务信息的追根溯源,业务精准反映,提高成本管理 的针对性。
表5-2:生产成本-外包检修费维度示例
科目 名称 内部 订单 工单 资产 类型 组织 机构 电压 等级 业务 活动 成本 大类 费用 明细 借/贷 金额
生产成 本-外包 检修费 xxx号 xxx 工单 变电设备、电 缆输电线路、 架空输电线 路、配电线路 及设备、通信 线路及设备、 其他等 变电运维室、 变电检修室、 输电运检室、 配电运价室、 电缆运检室 等 ±500kV、
500kV、
220kV (330kV)、 110kV (66kV)、
35kV、
10kV、 不满1kV 输电运检、变电运 维、变电检修、配 电运检、通信设备 运检、电能计量、 供电服务、智能用 电、用电营业、市 场与能效等 非农村电 网维护、农 村电网维 护费 日常检 修、生产 大修等
5.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
5.2.1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融合多维精益管理体系,结合N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特点及资产
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在通用LCC方法基础上,采用“全口径成本”
核算模式,构建适用电网企业的MLCC( LCC,即Multidimensional Life
Cycle Cost)方法。“全口径成本”拓展了资产运维成本和检修成本 核算范围,不仅包括通用LCC下的运维、检修成本,还包括管理费 用、人工成本(企业员工,非外包),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资产全 寿命周期成本。
(1)全口径成本
全口径成本具体分为项目成本、非项目成本、人工成本。
项目成本指通过项目化管理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N地市供电公 司的项目成本包括电网一次大修项目、二次系统大修项目、其他生产 性大修项目、辅助生产性大修项目、电网检修专项、电网运维专项、 配网专项成本、后勤专项、发展专项、营销专项、科技信息专项、安 全生产专项等项目成本。对应会计核算科目一般为生产成本-自营材 料费、生产成本-外包材料费、生产成本-外包检修费。
非项目成本主要指其他运营费用,通常为电网企业管理活动发生 的成本,主要包括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 电力设施保护费、劳动保护费、安全费、设备检测费、研究开发费、 环评费、业务招待费、公务用车辆使用费、绿化费、中介费、清洁卫 生费、管理用房屋维修费等。
人工成本主要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
以N地市供电公司2021年12月的检修活动成本情况为例,按照 业务活动、电压等级及资产类型,分别统计各项业务活动支出,除折 旧外的生产成本按照直接归集和分摊归集的方式统计,并细分为“料、
工、费
表5-3:检修活动成本情况汇总表(月)
业务活动描述 电压等级 资产类型 费用构成(单位:万元)
料 工 费 合计
检修-输电运检 500KV 架空输电线路 0. 00 0. 00 119. 76 119. 76
220kV (330kV) 架空输电线路 99. 20 886. 09 3, 891.56 4,876.85
220kV (330kV) 电缆输电线路 371. 11 311. 17 1,441.79 2, 124.08
110kV (66kV) 架空输电线路 16. 25 322. 09 220. 78 559. 12
110kV (66kV) 电缆输电线路 82. 73 113. 11 141. 95 337. 79
35kV 架空输电线路 42. 79 29. 90 617. 50 690. 20
35kV 电缆输电线路 12. 38 10. 50 81.90 104. 78
检修-变电运维 ±500kV 变电设备 0. 00 0. 14 0. 01 0. 16
500KV 变电设备 0.44 40. 56 3. 29 44. 29
220kV(330kV) 变电设备 395. 26 3, 024.47 3,271.64 6, 691.37
110kV(66kV) 变电设备 90. 71 2, 187. 75 506. 04 2, 784. 50
35kV 变电设备 2. 83 259. 87 103. 77 366.48
10kV 变电设备 10. 91 2. 17 280. 11 293. 19
不满1kV 变电设备 4. 06 125.38 68.21 197. 64
检修-变电检修 ±500kV 变电设备 0. 00 0. 09 0. 00 0. 09
500KV 变电设备 0. 00 24. 32 0. 16 24.49
220kV(330kV) 变电设备 93. 82 1,813.64 802. 62 2, 710.08
110kV(66kV) 变电设备 97. 05 1,311.90 404. 23 1, 813. 17
35kV 变电设备 23. 33 155.83 47.87 227. 04
10kV 变电设备 124. 50 1. 30 194. 46 320. 27
不满1kV 变电设备 0. 00 75. 18 0. 50 75. 69
检修-配电运检 10kV 配电线路及设
X-/ 1, 387. 77 2, 621.97 13,477. 20 17, 486. 94
不满1kV 配电线路及设
X-/ 174. 02 685.41 6, 064. 35 6, 923. 77
检修-通信设备 运检 电压等级不适 用 通信线路及设 备 239. 57 516. 76 2, 158.24 2,914.56
检修-运检综合 管理 电压等级不适
用 资产类型不适 用 6. 76 1,048.91 4, 485. 14 5, 540.81
业务活动描述 电压等级 资产类型 费用构成(单位:万元)
料 工 费 合计
合计 3,275.49 15,568.52 38,383.08 57,227. 10
(2 )设备级资产MLCC模型
设备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为设备从生产至报废的全生命成本,主 要包括以下5个成本项:初始投资成本(CI)、运维成本(CO)、检修 成本(CM)、故障处置成本(CF)、退役处置成本(CD)。具体公式如下:
MLCC=CI+CO+CM+CF+CD
初始投资成本(CI):包括设备购置费、建筑安装费、其他费用 等项目初期投入成本,不含拆除工程费。初始投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 只有在设备新建、扩建或改造时才会发生,并在设备的预计使用期内 逐年分摊至使用期末,年均初始投资成本呈下降趋势。
运维成本(CO):包括巡视操作、日常维护等设备日常运行的成本, 设备能耗、检修配合,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等。细分为 日常运行维护费和设备能耗费,其中设备能耗费不参与MLCC计算。
检修成本(CM):包括综合检修、隐患缺陷治理、检测、专业巡 视等修理成本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
故障处置成本(CF):故障后的抢修费、损失电量、对外停电赔偿、 设备性能下降、社会影响、舆情应对等成本。细分为故障抢修费、停 电损失费、重要用户赔偿、设备性能及寿命损失、间接损失,其中设 备性能及寿命损失、间接损失不参与MLCC计算。运维成本、检修 成本和故障处置成本属于过程成本,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 长,而且设备老化越来越严重,隐患故障发生频率逐渐增长,过程成
本的上升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直至设备报废。
退役处置成本(CD):包括拆除成本、处置收入等退役阶段所产生 的成本,细分为拆除成本和处置收入。报废成本与前面4类成本不同 之处在于,其在设备运行期不发生,只有设备退役时才会发生。
表5-4: MLCC子项成本参与MLCC计算情况统计表
序号 成本子项 内容 是否参与 计算 原因
1 初始投资(CI) 包括设备购置费、建筑安装 费、其他费用等项目初期投 入成本。 是
2 运维成 本(CO) 日常运行 维护费 包括巡视操作、日常维护成 本等设备日常运行的成本。 是
3 设备能耗 费 变压器能耗、输电线路损耗。 不参与 1.增容工程不属于生产技改范 畴,改造后同容量的变压器, 损耗差距较小。
2.输电技改工程通常是分段改 造,不会扩大整条线路的口径, 对整条线路损耗影响较小。
3.计算损耗需要设备的具体参 数,可研阶段无法准确界定, 待后期可研深度达标后,考虑 加入能耗计算。
4 检修成本(CM) 包括综合检修、隐患缺陷治 理、检测等修理成本。 是
5 故障处 置成本
(CF) 故障抢修 费 设备故障后的抢修费用。 是
6 停电损失 费 对外停电损失的电量收益。 是
7 重要用户 赔偿 故障导致对重要用户停电时 或电压质量下降时,依据供 用电合同而支付的赔偿。 是
8 设备性能 及寿命损
失 设备故障后导致性能下降、 寿命损失等成本。 不参与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量化模型来 准确计算性能和寿命损失,待 模型成熟后再增加。
9 间接损失 故障停电导致电网风险上升 产生的预警、应对措施,及 舆情、品牌影响和指标下降 等费用。 不参与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量化模型来 准确计算间接损失,待模型成 熟后再增加。
序号 成本子项 内容 是否参与 计算 原因
10 报废成 本(CD) 拆除成本 设备报废时发生的拆除、运 输等成本 是
11 处置收入 设备处置后的回收收入,以 负值计入成本。 是
5.2.2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MLCC的五个组成部分中,初始投资成本依据电网技改工程或电 网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编制,故障处置成本依据作业定额测算法,报废 成本依据电网拆除工程预算定额编制,这三部分成本的计量核算相对 固定。MLCC计算的重点在运维成本和检修成本,这两部分成本是输 配电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本管控的核心内容。在资产多维管 理体系下,N地市供电公司针对不同的成本类型,采用“直接归集法” 或以电网拓扑潮流为基础的“两步归集法”(初始归集+传导归集), 归集至每一台设备。
(1) 直接归集法
直接归集法用于与电网拓扑不相关的成本,包括营销活动成本、
运营支持成本、管理活动成本。针对不同的成本内容,基于成本中心、
业务活动属性、资产类型等信息,直接或归集到设备。例如如对于电
能计量、供电服务、用电营业类成本,可按用户数量占比进行分摊。
(2) 两步归集法 两步归集法主要用于与电网拓扑相关的成本,包括检修运维成
本、检修运维班组成本、折旧成本,采用两步归集法。第一步为初始 归集,即根据业务活动、项目三级分类等信息,将各类生产成本初始 归集分配到各级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线路、配变上;第二步为传 导归集,依托电网动态拓扑,选择合理的分摊动因,将初始归集的成 本逐级向下传导分摊直至具体设备。
人工成本初始归集。成本中心为输、变、配运检班组,通过PMS 系统设备台账,将人工成本其归集至对应管理班组所管辖的设备上; 除此之外,基于业务活动属性和设定的分摊动因,将人工成本其归集 分摊到本单位的设备中。
项目化成本初始归集。综合计划类项目可在项目储备库中找到项 目所关联的PMS台账,将对应的项目成本归集到对应的设备上。非 综合计划类成本项目,不纳入PMS储备库管理,其中购置类项目, 按领料的单位的业务活动分摊到对应的设备上;非PMS储备库/非购 置类项目,根据项目的三级分类来进行归集,挂接工单的,可以将结 算的成本直接归集到设备,未挂接工单的,按照合理因子分摊。
非项目化成本初始归集,例如通过报销平台报销的差旅费用、办 公费、绿化费、物业管理费等,根据凭证上的成本中心对应的业务活 动进行判断,输电、变电、配电类的成本中心,可以进行直接归集; 其余成本根据业务活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摊到对应的设备上。
传导归集就是在完成初始归集后,相关成本都归集到了各层级变 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配变以上,将这些成本初始归集的载体 称作“节点”。在此基础上,将各节点所归集的成本根据电网潮流拓 扑架构,向下游线站进行逐级传导。成本的传导归集分为五个主要步 骤。①将输电线路成本传导至变电站。根据电网的主网拓扑,将输电 线路上归集的各类成本传给直接下级各变电站。②变电站成本的逐层 传导。将变电站的成本逐级传导至下级或同级其他变电站,直到末级 变电站上。③配电线路成本传导到配变。根据中压线路的拓扑关系, 将配电线路上的成本传导到下级配变上。④末级变电站成本传导到配 变(台区)。根据主配网的拓扑关系,将末级变电站上的成本传导到 下级的配变上。⑤配变(台区)成本传导到底层设备上。在该步骤的 运用中,根据设备的具体类型,选择传导归集的层级。
以N地市供电公司2021年12月的220KV变电站检修运维成本
归集为例,更加全面的体现了变电站检修运维支出;从归集结果可以
看出,同电压等级(220KV)不同变电站的检修运维支出存在较大差
异,最高的雄州变电站全年检修运维支出达到865. 39万元,最低的
宁北变电站全年检修运维支出仅有83.21万元。经分析得知,雄州变
电站属于常规变电站,近年来江北新区六合区建设,雄州变除正常运
转外,负责承接临时搭接、负荷转移等事项,发生较多的检修运维支
出;宁北变电站属于开关站,没有主变等设备,维修费用发生较少。
表5-5: 220KV变电站检修运维成本归集结果
设备名称 电压等级 人工成本 项目成本 非项目成本 合计
龙山变电站 220kV 58. 15 57.66 19.24 135.05
宁北变电站 220kV 36. 33 38.63 8.26 83.21
燕子矶变电站 220kV 50.12 50.45 15.09 115.66
铁北变电站 220kV 41. 66 42.94 10.75 95.36
大定坊变电站 220kV 40. 56 42.02 10.22 92.81
青龙山变电站 220kV 81.52 78.48 31.26 191.26
古柏变电站 220kV 43.26 44.51 11.66 99.43
尧新变电站 220kV 46. 99 47.70 13.49 108.18
莫愁湖变电站 220kV 76. 33 73.35 28.30 177.98
晓庄变电站 220kV 52.03 54.05 24.23 130.31
盘城变电站 220kV 45.15 47.87 22.27 115.29
东大变电站 220kV 56.52 56.91 25.55 138.98
设备名称 电压等级 人工成本 项目成本 非项目成本 合计
桃花变电站 220kV 55. 80 57.32 32.53 145.66
尧化门变电站 220kV 51. 10 55.06 44.67 150.83
东阳变电站 220kV 46. 02 49.12 20.38 115.53
六合变电站 220kV 53. 41 54.32 19.00 126.73
高旺变电站 220kV 45.66 48.69 25.15 119.50
经港变电站 220kV 40. 47 47.14 27.78 115.38
殷巷变电站 220kV 57. 49 58.17 23.92 139.58
溧水变电站 220kV 53.04 53.74 23.25 130.03
淳东变电站 220kV 102.97 81.15 132.12 316.24
山江变电站 220kV 272.62 72.09 246.71 591.42
城南河变电站 220kV 250.70 80.03 256.46 587.19
桥林变电站 220kV 62.22 55.49 88.26 205.97
雨花变电站 220kV 193.94 95.19 115.00 404.14
雄州变电站 220kV 498.72 76.27 290.40 865.39
光华变电站 220kV 121.34 76.76 71.24 269.34
后巷变电站 220kV 100.33 64.25 60.44 225.02
宁海路变电站 220kV 91.81 84.80 51.57 228.18
玉带变电站 220kV 62.11 50.51 66.11 178.73
汉河变电站 220kV 155.49 74.75 198.72 428.96
槽坊变电站 220kV 76.58 85.28 229.27 391.13
黄巷变电站 220kV 76.75 64.19 162.87 303.80
沿泰变电站 220kV 210.79 78.35 199.43 488.58
大行宫变电站 220kV 92.70 72.28 84.02 249.01
安品街变电站 220kV 107.33 80.16 80.33 267.82
钟山变电站 220kV 118.46 67.13 87.54 273.13
仙鹤变电站 220kV 127.86 82.50 100.31 310.68
中央门变电站 220kV 63.64 56.61 59.01 179.26
码头变电站 220kV 111.82 82.37 82.63 276.83
西渡变电站 220kV 153.93 61.35 71.97 287.25
聚宝变电站 220kV 113.31 77.73 62.19 253.23
下关变电站 220kV 90.07 65.79 77.91 233.77
板桥变电站 220kV 66.78 52.86 40.29 159.93
双闸变电站 220kV 145.38 77.10 112.58 335.07
大胜关变电站 220kV 342.08 75.93 97.10 515.11
富城变电站 220kV 107.51 70.49 77.28 255.28
牧龙变电站 220kV 117.78 71.66 118.07 307.51
滨南变电站 220kV 107.88 67.53 62.32 237.73
尚家变电站 220kV 62.56 53.78 31.28 147.61
设备名称 电压等级 人工成本 项目成本 非项目成本 合计
嘉庆变电站 220kV 135. 70 80.33 85.74 301.77
高桥变电站 220kV 417. 49 86.91 234.19 738.59
苏庄变电站 220kV 138. 22 67.76 130.56 336.53
华科变电站 220kV 141. 80 76.18 136.35 354.33
南站变电站 220kV 143.82 84.74 133.71 362.28
渔歌变电站 220kV 61. 90 54.78 69.13 185.81
九龙变电站 220kV 298.73 95.28 246.22 640.23
淳西变电站 220kV 65.45 55.88 92.20 213.53
红花变电站 220kV 118.63 70.62 145.38 334.63
5.2.3典型设备级资产MLCC构成与分解
N地市供电公司的主要设备为电气类设备,包括开关类设备(断 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变压器类设备、电缆类设备,将其 列为典型设备级资产。根据招标采购、运行维护、退役报废管理的实 际情况,搭建典型设备级资产的MLCC。
(1)开关类设备MLCC
投资成本CI:主要包括设备采购费用、安装调试费和其他相关 费用。设备采购费用包括设备费用、备品备件、辅助耗材、设备运输 费用等;安装调试费包括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发生的设备安装、设备调 试发生的费用;其他费用包括培训费用、备使用前的检验检测、必要 的试验费和其他可能发生的相关支出等。
运维成本CO:主要包括日常巡视检查费、环保和设备能耗费等 费用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日常巡视检查费包括按照安 全规程和设备管理翻翻的要求开展日常巡检发生的人工、工器具、零 星辅材等;环保等费用指按照环保要求,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相 关支出。设备能耗费包括设备本体能耗费、辅助设备能耗费用。
检修成本CM:主要包括周期性检修费用、临时性检修维护费用 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不同的检修方式产生的成本费用 支出具有差异性。检修成本通常分为自营材料费、外包材料费和外包 检修费,涵盖了检修过程中投入的设备、材料费用以及外包发生的人 员服务费等。
故障处置成本CF:包括故障检修费、故障损失费。
故障检修费包括故障现场检修费用和其他费用。故障现场检修费 用主要包括电网企业、厂家和外部第三方投入的设备、材料费以及服 务费。因设备返厂修理引起的其他费用包括土建破坏后修复费用、设 备起吊费用、设备运输费、返回工厂修理费用、验收费用、第三方赔 偿费用等费用。故障损失费包括停电导致的电量损失、对客户发生的 赔偿费用以及社会负面影响带来的公司信誉损失等。
退役处置成本CD:包括设备退役或报废时,用处置过程中发生 的人工、运输、环境恢复等费用扣除可收回的设备残值衡量。
(2)变压器类设备MLCC
投资成本CI: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费、安装调试费和其他费用。 购置费包括设备费、专用工具及初次备品备件费、现场服务费、供货 商运输费等;安装调试费包括业主方运输费、设备建设安装费和设备 投运前的调试费;其他费用包括培训费用、验收费用、特殊试验费和 可能要购置的状态监测装置费用等。
运维成本CO:主要包括设备能耗费、日常巡视检查费和环保等 费用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设备能耗费包括设备本体能 耗费用、辅助设备能耗费。日常巡视检查费包括日常巡视检查需要的 巡视设备和材料费用以及巡视人工费用。
检修成本CM:主要包括周期性解体检修费用、周期性检修维护 费用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不同的检修方式产生的成本 费用支出具有差异性。检修成本通常分为自营材料费、外包材料费和 外包检修费,涵盖了检修过程中投入的设备、材料费用以及外包发生 的人员服务费等。
故障处置成本CF:包括故障检修费、故障损失费。
故障检修费包括故障现场检修费用和其他费用。故障现场检修费 用主要包括电网企业、厂家和外部第三方投入的设备、材料费以及服 务费。因设备返厂修理引起的其他费用包括土建破坏后修复费用、设 备起吊费用、设备运输费、返回工厂修理费用、验收费用、第三方赔 偿费用等费用。故障损失费包括停电导致的电量损失、对客户发生的 赔偿费用以及社会负面影响带来的公司信誉损失等。
退役处置成本CD:包括设备退役或报废时,用处置过程中发生 的人工、运输、环境恢复等费用扣除可收回的设备残值衡量。
(3)电缆类设备MLCC
投资成本CI:主要包括电缆采购费、安装调试费和其他费用。 采购费包括电缆本体购买费、专用工具及初次备品备件费、现场服务 费、供货商运输费及其相关税费、保险费等;安装调试费包括电缆本 体建设安装费、业主方运输费、设备投运前的调试费;其他费用包括 其他可能发生的有关等的费用。
运维成本co:主要包括电缆损耗费用和日常运行巡检(视)费 用以及管理费用、自有人员人工成本。日常巡视检查费用包括日常巡 视检查需要的巡视设备和材料费用以及巡视人工费用。日常运行工作 内容包括环境巡视、专业检查、地温检测、感应电流测试、特巡、红 外检测、紫外检测等工作。
检修成本CM:主要包括周期性维护和试验费用以及管理费用、 自有人员人工成本。周期性维护费用包括周期性维护时需要的人工、 材料费用。试验内容包括电缆接地电阻测量、护层试验、局放试验等 周期性试验。
故障处置成本CF:主要包括故障检修费、故障损失费。故障检 修费包括故障测寻与修复费用等;故障损失费包括停电损失费用等。
退役处置成本CD:包括设备退役或报废时,用处置过程中发生 的人工、运输、环境恢复等费用扣除可收回的设备残值衡量。
5.3设备级资产“探照灯管理”建议方案
基于成本归集结果,构建设备全寿命成本画像模型,按照所属单 位、设备类型、电压等级、供应商、设备型号等维度进行成本统计和 横向比较,实现成本随设备运行年限的动态归集和展现。通过设备 MLCC分析结果全面支撑技改大修策略优化、供应商评价及设备选 型、招标采购以及退役再利用策略优化等场景应用。
5.3.1招投标策略应用优化
在设备采购环节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除要考虑设备的采购 价格,需要考虑设备在从招标采购开始,到安装正式使用,直至报废
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其重点工作是对设备的MLCC进行评价分 析,并用于采购决策,即符合电网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下 追求设备全寿命拥有成本为最低的采购决策。
设备采购的MLCC管理包括从设备招投标、设备供货验收、设 备投入使用和设备后评估等。通过MLCC进行设备采购方案优化的 设备通常具有:设备的运维或检修的费用支出较大;设备为整个工程 或系统的核心部件、组成部分;若设备出现故障,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设备供应商具有可行的技术条件提供多选方案来改进设计,减少 MLCC;在设备正式投运后的一定时间时间内,可以进行验证MLCC。
优化招标文件条款。电网企业在准备招标文件时,明确MLCC 标准;在招标书中,要明确设备安装的说明情况及可能发生的相关费 用,设备安装后正式投运前的调试、试运行成本数据,设备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变化带来的支出,正常使用过程的检修频率、辅材消耗等情 况;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厂家对此设备或故障率的历史统计数据,常 见故障情况,回复故障需要的维修支出;设备为满足环保要求而可能 发生的费用或废弃费用,设备的残值等。在招标书中明确MLCC的 理论验证条件和计算方法要求。同时,把投标单位提供的在招标书中 要求的计算MLCC相关数据的质量,作为评标的评分条款。
优化评标方法。在正式投标前,招投标双方需要就MLCC标准 需求及相关数据质量进行沟通,确保符合投标的要求。招标评价过程 中,重点关注设备各项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要求,设备在全寿命各过程 的预测分析、成本预计支出情况。同时,提高MLCC计算结果在评 标过程中的权重,基于整体经济性的考虑,评标不再是只考虑设备的 采购价格。结合厂家提供的相关数据,做好设备性能技术参数差异对 MLCC的敏感性分析。
优化合同条款。在原有传统的合同条款基础上,需要设置与 MLCC管理的相关内容条款,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条款, 如常见故障原因、故障发生可能性、停电事件、停电修复成本等;设 备维修条款,如设备维修情形,维修周期、维修费用等;相关验证条 件和方法,设置设备验证时间;合同惩罚条款,根据结合项目后评价 结果和MLCC结果,决定是否执行惩罚条款。
5.3.2技改大修策略应用优化
在技改大修策略制定环节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计算资产全 寿命周期成本,并将年均MLCC成本最优化为设备技改大修策略的 参考依据。在满足电网运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电网技改、大修项 目的可研经济性和财务合规性的分析,制定资产更新改造或是维修的 实施策略,确保设备运行方案的最优化。
可修复判断是对设备异常状态进行现场勘察、方案讨论,明确能 否通过大修恢复设备运行状态。通过,则进入寿命判断;不通过,则 选择技改方案。寿命判断取决于设备的设计寿命、经济寿命和已使用 年限,三者之间关系决定李技改或大修方案的选择。经济寿命是设备 运行期间,年平均使用成本最低时的运行时间。经济寿命有可能小于 设计寿命,也有可能大于设计寿命。
结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技改大修策略应用优化,可调整为:当使 用时间大于经济寿命时,其后使用年限的年均MLCC成本增加,建 议选择技改方案;当使用时间小于经济寿命时,技改方案或大修方案 都可选择,具体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使用年限小于经济寿命的设备, 计算两种方案的年均MLCC成本,当技改方案的年均MLCC成本大 于大修方案的年均MLCC时,选择大修方案,当技改方案的年均 MLCC成本小于大修方案的年均MLCC时,选择技改方案。
5.3.3成本控制策略应用优化
检修运维成本数据颗粒度细化,更加利于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按照“业务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的管理维度,每一类电压等级、 每一项资产都能准确获取成本数据信息,既满足了输配电成本监审按 照电压等级核算的要求,又满足对成本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实现成本 构成的“追根溯源”,根据成本归集、传导路径以及工单、供应商、 项目类型等维度信息,可以准确追溯检修运维成本构成,如材料使用 状况、人工成本状况;可以准确追溯到检修运维成本来自具体的项目、 业务实质及设备供应商等相关信息。
利用检修运维成本分析结果,优化成本控制策略。融合管理维度 信息后,通过准确获取MLCC成本构成信息和成本明细所涵盖的业 务端信息,深入分析成本动因合理性,为成本控制提供bi依据和方 法。根据各类业务活动的费用发生情况,结合经营生产的安全性、可 靠性需要,优先保障安全生产、年度重点工作任资金需求,利于成本 预算资源的配置。利于检修运维策略制定,通过多维分析,可以统计 出每类设备的成本支出大小、资产的维修频率;结合资产的使用年限、 资产老旧程度,结合设备类型、电压等级,区分故定期检修、临时检 修、状态检修等不同的运维检修策略;也可为大修方案或是技改方案 提供依据。利于资产效益评价,结合资产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资产 投入产出比,在满足电网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高价值创造的资产的 使用效率。
以N地市供电公司2021年12月的检修活动成本情况为例,利 用多维度的运检开支信息zicha分析成本投入费用与资产价值比例, 结合检修后的设备耗用资源情况,推动资产运维精益化管理。
表5-6:检修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型分析
业务活动描述 电压等级 资产类型 成本合计(万元) 资产原值(万元) 万元资产维 护成本
检修-输电运检 500kV 架空输电线路 119.76
220kV
(330kV) 架空输电线路 4876.85 585, 655. 55 83. 27
220kV
(330kV) 电缆输电线路 2124. 08 302, 758. 56 70. 16
110kV
(66kV) 架空输电线路 559.12 209, 873. 61 26. 64
110kV
(66kV) 电缆输电线路 337. 79 136, 719. 98 24. 71
35kV 架空输电线路 690. 20 27, 861. 39 247. 73
35kV 电缆输电线路 104.78 1, 427. 67 733. 93
检修-变电运维 ±500kV 变电设备 0. 16 21. 37 73. 77
500kV 变电设备 44. 29 5, 869. 72 75. 46
220kV
(330kV) 变电设备 6691. 37 460, 836. 64 145. 20
110kV
(66kV) 变电设备 2784. 50 339, 961. 24 81. 91
35kV 变电设备 366.48 42, 234. 99 86. 77
10kV 变电设备 293. 19 226.32 12, 954. 49
不满1kV 变电设备 197. 64 417.61 4, 732. 75
检修-变电检修 ±500kV 变电设备 0. 09 21. 37 40. 78
500kV 变电设备 24. 49 5, 869. 72 41. 71
220kV 变电设备 2710. 08 460, 836. 64 58. 81
业务活动描述 电压等级 资产类型 成本合计(万元) 资产原值(万元) 万元资产维 护成本
(330kV)
110kV
(66kV) 变电设备 1813. 17 339, 961. 24 53. 33
35kV 变电设备 227. 04 42, 234. 99 53. 76
10kV 变电设备 320. 27 226.32 14, 151. 24
不满1kV 变电设备 75. 69 417.61 1, 812. 39
检修-配电运检 10kV 配电线路及设 备 17486. 94 2, 087, 999. 87 83. 75
不满1kV 配电线路及设 备 6923. 77 512, 258. 80 135. 16
检修-通信设备 运检 电压等级不 适用 通信线路及设 备 2914. 56 97, 375.65 299. 31
检修-运检综合 管理 电压等级不 适用 其他 5540. 81 837, 088. 40 66. 19
合计 57227. 10 5, 825, 668. 36 98. 23
从业务成本支出金额看,检修运维作业在配电运检业务上支出较 多,其中在10kV配电线路及设备上发生17486.94万元,其次是变电 运维业务支出,达到10377.62万元;变电检修业务支出,达到8812.57 万元。从资产电压等级角度看,110kV和220kV变电设备的运维成本 相对较高,220kV变电设备上的变电检修与变电运维累计支出为 9401.45万元,110kV变电设备上的变电检修与变电运维累计支出 4597.68万元;输电运检的支出主要在220kV架空输电线路,成本达 到7000.93万元。
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即每维护一万元的电网资产(原值) 需要投入的运维成本,区分资产类型和电压等级,直观反映各类资产 的成本投入情况和使用情况。从资产维护成本角度看,低电压等级的 输变电设备的资产运维成本较高,如10kV变电设备的变电运维达到 12954.49元/万元;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的资产运维成本较低, 如220kV电缆输电线路的输电运检为26.64元/万元。针对资产维护 成本较高的设备需要开展进一步现场调研,检查设备是否存在重大异 常,是否存在资产设备利用效率低、更换频繁等现象,是否需要在接 下来的检修运维作业中将检修方案从大修变为技改,为实现电网检修 运维方式的最优化、科学化提供决策支撑。
5.3.4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优化
在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下,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需要从公司 整体角度出发,追求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 设置,一方面要体现全面性,涵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另一 方要体现目标一致性,涵盖各部门管理协同与目标一致性,确保部门 目标行为和公司目标一致,避免冲突或短期行为。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重点在于电网规划设计、电网投资建设、资 产运行维护、退役处置、报废毁损等资产全生命周期业务活动的安全、 效能和成本评估,从过程管理对结果支撑的层面全面衡量资产管理的 效率和效果。资产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划分为安全、效能和成本 三大维度。在评估资产管理过程效率的同时,评价是否符合既定规范。
安全类指标,主要评价资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具体指标包括电 网N-1通过率、220kV容载比、110kV容载比、输电设备故障停运率 (500千伏/220千伏)、220千伏变电设备故障停运率、二次设备可靠 率、电网装备质量保障指数、5级以上事件次数。
效能类指标,主要评价资产的可用率、利用率、价值创造等。具 体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城市平均停电时长、农网平均停电时长、 城市供电可靠率、农网供电可靠率、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农网综合 电压合格率、综合线损率、市场占有率、电力市场服务指数。
成本类指标,评价资产的资本性投入、运行成本及支出等。具体 指标包括退役资产平均寿命、在运设备备用率、经济增加值、单位资 产售电量、单位电量输配电成本、每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成 本费用收入比、总资产周转率、全口径劳动生产率。
资产绩效指标赋权。结合企业目前的考核体系评价方法,采用层 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等评判确定各类资产绩 效管理指标权重系数,以便取得更客观准确的绩效评价结果,指导电 网工程资产管理实际工作。
5.4 MLCC在A变电站220KV GIS设备改造中的应用实践
5.4.1项目概述
220kVA变电站位于N市核心区域,是J省首次采用220kVGIS 设备的变电站,2000年投入运行。该站是N市东龙分区西环网中较 为重要的220kV枢纽变电站,供电区域覆盖市城北繁华地区的生产 及生活用电。现有变电站规模及主接线方式为:220kV三相强迫油循 环风冷(OFAF)型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容量为2X18MVA,电压 等级220/110/10kV。220kV进线2回,单母线接线,户外GIS布置; 110kV出线6回,单母线分段接线,户内GIS布置。10kV单母线分 段接线,出线20回,户内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双列布置。现有 #1、#2主变均配置1组6Mvar电抗器和1组8Mvar电容器。10kV接 地变消弧线圈成套装置2套,接地变容量均为800kVA,消弧线圈容 量均为630kVAo
A变电站220kVGIS投运时间为2000年,运行时间近20年。所 有开关及刀闸均为气动机构。GIS设备老化严重,电缆进线室、母线 压变室等多单元多次出现SF6气体泄漏现象;母线压变室微水超标, 多次处理仍无法根本解决;机构、端子箱等设备元器件老化严重,厂 家停产,备品备件购置困难。在安全生产层面存在对该GIS设备更新 或改造扩容的要求。
从运行维护数据分析,GIS本身采用国产集中供气装置,气动机 构故障频繁,无法保证设备长期可靠运行,影响电网运行安全,因而 在GIS本身状态上也存在对设备状态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相应改进措 施的要求。
5.4.2项目必要性分析
1.安全性分析
220kVA变电站是N市电网东龙分区西环网中较为重要的220kV 枢纽变电站,可靠性要求较高,220kVGIS设备为沈阳高压开关厂 1999年12月产品,运行时间近20年。该GIS采用集中供气系统。 由于使用压缩空气作为储能介质,操作时噪音及振动较大,对紧邻的 居民小区产生较大噪音困扰。
A变电站220kVGIS集中供气系统位于户外220kVGIS场地,有 单独房屋,内装设空调,空调正常运转。在2018年一季度的常规巡 检中,发现220kV空压机房内2号空压机下部有油渍。220kV集中 供气系统为KAJI TECHNOLOGY CORP(JAPAN)公司生产,出厂日期
为1999年。在运行期间空压机由于故障已更换为国产设备。目前存
在问题:
(1) 两台空压机压力指示标识不正确。
(2) 控制回路元器件老化严重。正常工作应为1号空压机启动 2分钟后,2号空压机自动启动,进行打压。现场测试时,1号空压 机人为启动后,经过2分钟,2号空压机未启动,1号空压机自动停 泵;影响断路器正常操作,不利于变电站安全运行。
(3) SF6气体泄漏现象。220kV中下2759、主变2501等多单 元多次出线SF6气体压力降低、泄漏现象。现场密度继电器与本体之 间采用逆止阀连接,进行密度继电器定期校验需要对密度继电器反复 进行拆装,容易造成密封不严,气体泄漏等问题。
2.效能与成本分析
该站GIS型式老旧,运行时间近20年,每年需开展定性、定量 检漏试验,以跟踪观察其运行状况。
该项目实施后,将提高设备安全运行水平,提升供电可靠性及输 送能力,减少停电时间和电量损失,同时设备的检修运行维护次数及 成本大大减少,提升了设备等效利用率。预计可减少年运行维护费用 达10万元,减少停电损失20万元,减少检修费用15万元。
3.政策适应性分析
为防止开关设备事故,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高压开关设备技 术监督规定》(国家电网生技[2005]174号)、《预防12kV-40.5kV 交流高压开关柜事故补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0〕811号)、《预 防交流高压开关柜人身伤害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0〕1580号)、 《关于加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全过程管理重点措施》(国家电网 生[2011]1223号)等有关规定,并提出以下重点要求:
(1) GIS、SF6断路器设备内部的绝缘操作杆、盆式绝缘子、 支撑绝缘子等部件必须经过局部放电试验方可装配,要求在试验电压 下单个绝缘件的局部放电量不大于3pC。
(2) SF6密度继电器与开关设备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应满足不 拆卸校验密度继电器的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生〔2012〕352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十八 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的通知》中内容:
(3) 成套SF6组合电器(GIS\PASS\HGIS)、成套高压开关柜 五防功能应齐全、性能良好,出线侧应装设具有自检功能的带电显示 装置,并与线路侧接地刀闸实行联锁。
根据以上几方面分析,为满足电网运行安全,对A变电站220kV GIS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修理是十分必要的。
5.4.3项目技术方案
1.方案一:大修
2020年对GIS设备进行一次大修,即对GIS进行局部修理,取 消集中供气系统,所有开关、刀闸改为电动机构、更换母线压变气室 等。大修后,GIS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5年(较25年的设计运行寿命 延长10年),继续运行到2035年,届时再考虑设备更新与扩容改造。
大修方案仍采用旧的组合电器,修理后的可用系数99.15%,设 备老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不可预见的安全隐患较多。根据 目前运行统计数据看,每年设备缺陷处理及不可预见故障的停电时间 48小时。
2.方案二:设备更新
对GIS进行整体更换,即组合电器采用全新设备,以设计寿命 25年计,实际运行年限可至2045年。更换新的GIS组合电器,设计 参数及制造水平上提高显著,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利于提 高设备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换新设备后减少检修频率,风 险概率。同样,更换新设备意味着设备性能、技术参数更加优异,在 充分保证电网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操作过程带来的风险。
在技术方案论证的基础上,采用MLCC方法,进行全寿命周期 成本分析,为项目决策科学合理化提供依据。
5.4.4项目MLCC评价
(一)计算模型
模型测算基于两种方案产出相同的前提假设,以NPV (现金流 净现值)为衡量标准,计算两种方案的年均平均成本,起始计算年为 2020年。MLCC的计算模型为
MLCC=CI+CO+CM+CF+CD
式中CI为初始投资成本、CO为运维成本、CM为检修成本、CF 为故障处置成本、CD为退役处置成本。
1.投资成本CI
对于方案一来说,按照相关性原则,2020年大修发生的相关费 用支出全部计入投入成本,包括材料费用、人工成本、停电损失等所 有在大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
方案二的投入成本包括更新时的设备费、工具和试验费、更新时 的停电损失费折算费用,也包括安装、设计、人工费等。
2.运维成本CO
包括装置运行的能源成本、人工成本、运行管理成本。主要是变 电站的运行人工投人,为简化期间,假定二个方案具有相同的运行成 本,可参照历史数据。
3.检修成本CM
包括维修相关的材料费、加工费、人工费、管理费等,理论上维 护成本是负荷的二次函数,旧设备和新设备的检修要求差异较大,结 合制造厂维护说明要求及以往维护记录,计算两个方案的维修成本。
4.故障成本CF
故障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可看做停运发生的 可能性、停运时间、停运回复成本的函数,主要是由于电量损失产生 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成本更多的外部成本损失,因故障对用户造成 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故障成本的产生不仅与电网 设备本身有关,还在于能否能够及时进行负荷转移调控。
5.退役处置成本CD
通常指设备使用年限达到设计寿命或经济寿命终结时,将其进行 退役处理或报废毁损处理发生的相关成本。为方便起见,统一以现在 财务上实用的原价的5%作为残值予以处理,即残值中包括了废弃成
本的因素。
(二)MLCC计算结果
1.计算假定条件和说明
(1)该GIS设备的寿命特性及故障率符合统计特性。
(2)大修方案排除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异常故障。
(3)市场风险和融资费用成本稳定,在此假定25年中,市场平 均筹资成本率为6%。
(4)直线法计提折旧。对于达到使用年限的设备,残值统一以 原价的5%计算。
(6)统一计算口径,成本费用支出起点时间为2020年。
2.计算过程与结果
大修方案的计算过程如下:
(1)投资成本CI:①旧组合电器返厂解体大修费用共需633万, 具体如下:断路器:80万元/台,4台断路器共320万元。断路器弹 簧机构:12万元/台,12台机构共144万元。汇控柜:8万元/面,5 面汇控柜共40万元。电压互感器:12万元/台,3台互感器共36万 元。机构及机构箱:2.987万元/个,23个机构共68.701万元。连接 机构:0.2811万元/个,23个连接机构共6.4653万元。SF6密度继电 器及组合阀:1.0771万元/个,18套共19.4万元。②组合电器修理需 消耗辅材1万元,服务费15万元,设备包装运输费1.2万元,机械 特性、微水、回路电阻等试验费5万元,共计22.2万元。变电站一 般采取“O”型双环供电模式,组合电器修理不会带来对外停电损失 电量。投资成本共计655.2万元。
(2) 运维成本CO
利用价值传导模型,按照两步归集法,统计同类型GIS设备的全 口径运维成本,年运维成本在66.65万元。
(3) 检修成本CM
修理的组合电器运行费大修按3年一次,费用9.6万元/套,临修 按每年一次,费用1.4万元/套计算。
(4) 故障成本CF
为简化计算,以2019-2021年N地市供电公司220kv变电站非计 划停电的统计平均时间0.35小时/年,A变电站容量为360MW,负荷 率按照45%计算,停电损失电量为5.59万千瓦时,按照0.15元/千瓦 时利润,折算损失利润为0.85万元,相较于投资成本,故障成本占 比非常小,这也反映出电网企业对电网可靠性的要求很高。
(5) 退役处置成本CD
GIS设备的残值为79.88万元。
在假定市场平均筹资成本率为6%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大修方案 的年均MLCC成本为151.41万元。
表5-7:大修方案的MLCC费用分解(单位万元)
年份 CI CO CM CF CD MLCC
2020 655. 2 655.2
2021 66.65 7 0.85 0 74.5
2022 66.65 7 0.85 0 74.5
2023 66.65 48 0.85 0 115.5
2024 66.65 7 0.85 0 74.5
2025 66.65 7 0.85 0 74.5
2026 66.65 48 0.85 0 115.5
年份 CI CO CM CF CD MLCC
2027 66. 65 7 0.85 0 74.5
2028 66. 65 7 0.85 0 74.5
2029 66.65 48 0.85 0 115.5
2030 66.65 7 0.85 0 74.5
2031 66.65 7 0.85 0 74.5
2032 66.65 48 0.85 0 115.5
2033 66.65 7 0.85 0 74.5
2034 66.65 7 0.85 0 74.5
2035 66.65 48 0.85 -79. 88 35.62
设备更新方案计算过程如下:
(1) 投资成本CI:①新购设备费共需705万,具体如下:架空 出线间隔:105万元/间隔,2个间隔共210万元。主变套管进线间隔: 102万元/间隔,2个间隔共204万元。分段间隔:82万元/间隔,1 个间隔82万元。母线设备间隔:41万元/间隔,2个间隔共82万元。 各项配套设备127万元。②更换设备涉及土建、建筑安装工程包括拆 除原GIS设备基础、新做GIS基础、新做二次电缆沟、新增3面二 次屏柜、配电装置安装等,共计170.34万元。在设备更新方案中, 实施临时搭接、负荷转移的方式,不会带来对外停电损失。投资成本 共计875.34万元。
(2) 运维成本CO
两种方法下的运维成本视作相同。
(3) 检修成本CM
新更换GIS投运前5年不发生大修检修费用;5年以后更换的组 合电器运行费大修按5年一次,费用5.7万元/套,临修按每年一次, 费用0.9万元/套计算。
(4)故障成本CF
结合在运GIS设备的故障统计数据,新设备的故障率在运行前
10年非常低,后续故障率逐渐上升,假定因故障导致的不可预见故 障的停电时间,后15年运行时间假设非计划停电的统计平均时间0.32 小时/年,折算损失利润为0.78万元。
(5)退役处置成本CD
GIS设备的残值为43.77万元。
在假定市场平均筹资成本率为6%的基础上,计算得到设备更新 方案的年均MLCC成本为140.98万元。
表5-8:设备更新方案的MLCC费用分解(单位万元)
年份 CI CO CM CF CD MLCC
2020 875. 34 875.34
2021 66.65 0.78 0 67.43
2022 66.65 0.78 0 67.43
2023 66.65 0.78 0 67.43
2024 66.65 0.78 0 67.43
2025 66.65 0.78 0 67.43
2026 66.65 4.5 0.78 0 71.93
2027 66.65 4.5 0.78 0 71.93
2028 66.65 4.5 0.78 0 71.93
2029 66.65 4.5 0.78 0 71.93
2030 66.65 28.5 0.78 0 95.93
2031 66.65 4.5 0.78 0 71.93
2032 66.65 4.5 0.78 0 71.93
2033 66.65 4.5 0.78 0 71.93
2034 66.65 4.5 0.78 0 71.93
2035 66.65 28.5 0.78 0 95.93
2036 66.65 4.5 0.78 0 71.93
2037 66.65 4.5 0.78 0 71.93
2038 66.65 4.5 0.78 0 71.93
2039 66.65 4.5 0.78 0 71.93
2040 66.65 28.5 0.78 0 95.93
年份 CI CO CM CF CD MLCC
2041 66. 65 4.5 0. 78 0 71. 93
2042 66. 65 4.5 0. 78 0 71. 93
2043 66.65 4.5 0.78 0 71.93
2044 66.65 4.5 0.78 0 71.93
2045 66.65 28. 5 0.78 -43. 77 52.16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MLCC成本的计算结果,方案一大修的年均MLCC成本 高于设备更行的年均MLCC成本,加之电网企业对于安全性和可靠 性的考虑,方案二是可行的。
(1) 方案一比较侧重于安全性,并兼顾了原设备使用寿命的考 虑,大修之后,GIS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5年(较25年的设计运行寿 命延长10年),继续运行到2035年。虽然对开关、刀闸改为电动机 构、更换母线压变气室等,但该设备老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不可预见的安全隐患较多。
(2) 方案二更换新的GIS组合电器,从可靠性和安全性源头考 虑,期初投资成本较高,但整个寿命期内年均成本相对较低,新设备 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利于提高设备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更换新设备后减少检修频率,风险概率。
(3) 本文中故障成本的计算分析较为简单,原因是根据历史统 计数据,GIS设备的实际运行故障概率较低;大多数GIS设备的使用 年限集中在25-30年间,而故障成本与投入成本相比较小,对于故障 因素的考虑更多的是在决策中的定性结论。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以N地市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的 相关理论的描述,结合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该电网公司资产全寿 命周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相应的优化 体系,融合多维精益管理理论与实践,搭建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 体系,并提对设备级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对资产管理决策 优化也提出建设性建议,对电网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应用创新:
(1)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融合多维精益管理理念, 借鉴其他电力企业的应用实践经验,结合N地市供电公司管理现状, 形成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2)深入分析N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弊端,通过应用 实践改进提升,提出了 “管理策略+财务(数据)+信息化+标准化” 的四要素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
(3)提出了 MLCC模型,并对典型设备的全寿命成本进项分解, 并对资产管理决策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6.2研究展望
虽然本课题研究地市供电公司中的资产管理、关键要素及全寿命 周期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开展地市供电公司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 系及设备级资产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最终实现多维全生命周 期管理和多维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评价,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首先在设计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时候,考虑还不是十分周 全,这可能导致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拓展性存在进一 步完善的空间;其次多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运行还不够成熟,今 后需要结合国网多维精益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系功能;最后本课题 虽然对MLCC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细节部分还不够到位,在 后续工作中需要继续进一步拓展研究,为满足内外部监管要求、夯实 有效资产规模、提升地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水平持续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Ahmed. Dependabili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Guide-life Cycle Costing-Second Edition[R]. 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 2009.
[2]Dwayne Nielsen, Dhamodharan Raman, Gopinath Chattopadhyay. Life cycle management for railway bridge asset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13(09): 570-581.
[3]Michael Herrera Galan. Evidence-based asset management applied to maintenance function control [J]. Journal of Quality i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2019(11): 45-50.
[4]Ogawa T, Umeda Y, Inamura T. Cost effect on repair/replacement [J]. The Brime Project, 2003(07): 43-53.
[5]Puntel W R , Reppen N D.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Long Range Planning of Transmisson Network[M]. SaltLake City: PIC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4.
[6]Wilson A, Osborne M, Smit J. Asset Management in an Electric Infrastructure [M]. 2019(01): 943-951.
[7]曹芳,郑倩倩,范长城.“两链融合,一控三措”打造电网企业资产全过程管理实践典 型经验[J].经贸实践,2017(20): 182.
[8]杜洋,王鹏.省级电网企业基于电网潮流拓扑的多维客户价值精益反映模型应用实践 [J].中国总会计师,2020(11): 62-64.
[9]郭端宏.电改背景下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与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胡亦玺,丁伟斌,郭化林.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内在机理与全景式展现[J].财会 月刊,2015(09): 92-95.
[11]胡亦玺,张一泓.运用“三流”合一探索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 2016(S1):72-73.
[12]李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国有资产管理, 2020(08):35-39.
[13]李涛,马薇,黄晓蓓.基于LCC理论的变电设备管理[J].电网技术,2008,32(21): 50-53.
[14]李艳红,刘丽杰,何志坚,张艳.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 实现[J].宇航计测技术,2014(04): 79-82.
[15]李宏涛,王新江,吴伟杰.电能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分析[J].科学与信 息化,2020(17): 176-180.
[16]吕桂萍,赵军,徐中中,余昊,蒯成.[J].创新世界周刊,2021(01):41.43.
[17]罗乾宜.打造多维精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深化边界管控与标准成本管理[J].管理会 计研究,2019(01): 14-17.
[18]彭楚宁,叶剑斌,沈秋英.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研究及系统实现[J].电测 与仪表,2015(13): 77-82.
[19]史帅杰,姜雪微.基于多维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一一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 [J].中国商论,2020(12): 136-137.
[20]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10.
[21]孙月.电力企业由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J].时代经贸,2019(31): 30-31.
[22]沈卫魏,潘华,肖雨涵,邹成伍.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中国 管理信息化,2020(11): 130-132.
[23]滕乐天,徐宛容,谢伟.以全寿命周期理念支撑的可持续资产管理[J].华东电力, 2010(09): 1316-1319.
[24]王小鹏,阴斯怡.国家电网多维精益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20(17): 60-64.
[25]王备.关于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思考[J].电力信息化,2007(02): 20-22.
[26]薛建武,王维.施工机械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建筑机械化,2005(8):50-52.
[27]杨凌辉,薛玉兰,高凯.变电站数字化进程中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思考[J].华东 电力,2008(11): 8-11.
[28]杨娜,葛斐,叶斌,王清.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500千伏电网规划方案评估[J].科 技和产业,2013(12).
[29]郑祥华,李杰,徐中中,赵军,沈园.大型供电企业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项目全过 程智慧管理体系[J].创新世界周刊,2022(01):53-55.
[30]周频,陶韦文.电网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