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任 灿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湖南省国资委2023年7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开展全省国有企业“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工作,为了解决目前全省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存在的经营效率低下、利用不充分、闲置浪费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行动,以有效促进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这是继2022年省国资委《清查处置监管企业闲置国有资产实施方案》基础上,持续做实做优监管企业资产的又一举措,这项举措对于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益,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此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企业的资产是其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而一个良好的资产管理体系则是确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经营运行是否正常。要持续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法,进一步摸清家底,管住数量,管好质量,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清晰地分析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某国企作为研究对象。湖南省某国企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下辖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共计60余家,其中流动资产占比约24%,非流动资产占比约76%,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四项长期资产合计占比69.12%,长期资产包袱较重、流动性不强。在各项审计、财务检查、现场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资产点多面广,资产管理较为粗放。在省国资委2022年资产全面清查与2023年“三资”清查处置工作的推动下,该企业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要求,组织开展闲置国有资产清查摸底工作,清理处置了一批低效无效闲置的实物资产,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非优势、非主业、缺乏发展潜力的公司坚决予以退出或者重组整合,达到了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目的,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制度建设不完善,部分公司没有相应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或者相关规定,对资产处置事项缺乏制度规范、流程指导。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公司对资产购置、验收、使用、调拨、维修、盘点、转让、报废、报损、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均有相关规定,如制度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建立实物台账或者对闲置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清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
(二)资产管理对象不全面
资产管理的对象不全面,部分公司仅对所属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没有对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工程、存货等有形资产进行实物管理,更忽略了对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待摊费用、往来款项、商誉等非实物资产的管理。
(三)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部分公司模糊了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账务管理概念,完全由财务部门来负责资产管理,既管实物又管账,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得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四)未建立资产实物台账
对所属资产仅有财务明细账,并以此进行账务管理,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或者资产实物使用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实物台账,没有明确的实物管理。资产的日常管理没有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发生资产流转、调拨、报废、报损等情况时也没有及时反映,资产管理仅存在账面管理,没有相应实物管理。
(五)闲废资产未进行实物处置
按照省国资委2020年70号文《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资产转让应在依法设立和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部分公司觉得一是许多报废资产已经没有转让价值,是否可以直接报废处理,不再挂牌交易;二是公开交易流程复杂,所需资料多;三是拟转让资产价值低,且我公司多数资产均在僻处深山,转运成本高,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在处置收益中占比大;四是公开挂牌的流拍概率大,因此交易时间往往较长;五是拟转让低价值闲废资产基本都要线下找好买家,再到公开平台上摘牌交易,形式重于实质,且增加双方交易成本。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各公司对报废资产未进行实物处置。
(六)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企业依赖财务系统中的固定资产辅助模块功能进行资产管理,仅仅是对固定资产数量与折旧的简单统计,并不能实时反映资产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流动,更不能实时反映资产的管理状态。资产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实时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及思考
基于该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夯实制度建设
全面梳理各公司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资产购置、验收、使用、调拨、维修、盘点、转让、报废、报损、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建设与流程规范,重点加强《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制定,规范处置流程、完善处置管理。同时要明确资产管理工作的权责、范围和方式,强化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管理合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所属公司资产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履行综合管理职责,负责资产的账务核算和总体调度等;使用部门履行实物管理职责,负责资产的购置、维修、处置申请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实施资产清查等;与资产业务性质相关的管理部门履行归口管理职责,负责业务条线的资产管理,对使用部门提出的购置、维修、处置申请进行审批,组织资产清查,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能等。明确资产管理三维度,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账务管理相结合,资产综合管理与资产归口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动。
(二)严格出入口管理
把好入口关,在预算范围内进行资产购置,加强资产入账账务核查,规范资产分类、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残值率等核算要素。重点关注在建工程核算,日常核算时禁止不合规的费用资本化;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要及时结转,转固核算时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等资产类别进行明确区分,独立核算。
把好出口关,严控资产处置,规范资产交易行为。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相关规定执行,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审批,对处置事项做到决策在先,处置在后,严格履行必要的决策、评估、交易等程序,做到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加强对处置各环节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完成处置的资产要及时进行账务核销,确保账实相符。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资产台账管理,财务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建立资产实物台账,安排专人管理,全面掌握资产的类别、名称、编码、数量、投入使用时间、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使用状态、存放地点等,资产使用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依托信息手段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对资产数量、使用人、使用部门、使用状态、存放地点等信息变动进行实时更新,做好实物台账维护工作,保证资产数据的及时完整。
做好资产盘点工作,现金、汇票、银行存款、存货等资产应进行月度盘点,应收、预付等往来款项应做好季度盘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应做好年度盘点,确保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以盘点工作为抓手,对所辖资源资产资金进行再清查、再摸底、再甄别,做好低效无效闲置资产梳理工作,做实资产总账,理清“三资”明细账。对纳入“三资”范围的资产,结合资产类型,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按照“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原则,通过高效利用、有序处置、有偿使用、积极融资等方式盘活资产,高效运营。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资产全面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以资产所属公司为主导,各资产使用部门为基础,各类资产为管理对象,搭建上下互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资产管理平台,加强对各子公司、各部门资产的配置、采购、占有、使用、盘点、处置及报废等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如使用扫码填报、盘点等手段,对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变动和调拨做到实时更新,在企业范围内进行资产的有效调拨和使用,减少资产的闲置及浪费,在夯实基础数据的同时,也为资产盘点和清查提供便利,提升管理效率。资产信息化管理可以使资产管理工作更方便快捷、更及时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实现资产监管的高效统筹,促进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资管理水平。
四、总结
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流程;严格资产出入口管理,预算范围内按需购置,依法依规依程序进行处置;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资产实物台账管理,规范盘点流程,有效开展盘点工作;推进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掌握资产实时状况,促进资产合理配置。要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二是“扎实做好资产盘点,依法依规处置资产”;加强资产管理三个步骤,一是整章建制,二是夯实基础工作,三是长期坚持,抓好落实。要通过加强资产管理,盘活资产、高效运营,不断增强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提升资产活力和动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