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从“持续经营假设”到“现行市价会计”

财会通讯2001.12

从“持续经营假设”到“现行市价会计”

厦门大学 杨洁云

从1922年佩顿在著作《会计理论》中最先提出会计假设的概念以来,会计学术界就从未停止过对会计假设的研究,其间曾出现过两大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起因于193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该委员会由于不研究理论,从而使其所制定的会计原则缺乏内在一致性。因此,自50年代起,研究会计理论、特别是研究与会计原则有关的理论,成为当时会计界的主要任务,由此也就推动了会计假设的研究。这一阶段关于会计假设的研究成果迭出,例如1961年以会计研究部首任主任莫里斯·莫立茨的名义所发表的第1号会计研究公告——“会计基本假设”,1964年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理论研究小组发表的《基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说明》,等等。虽然对会计基本假设党应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但仍形成了四条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价。

第二次高潮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全球网络的形成,竞争的激烈,并购浪潮的兴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广泛使用,等等。这必然引起会计界对诞生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四个会计基本假设进行新的思考。近几年,有关知识经济对四大会计基本假设的冲击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会计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比比皆是,大家看法。观点各异,但不约而同地,“持续经营”假设成为众矢之的。

一、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思考“持续经营”假设的不稳定性

事实上,四大会计基本假设并非产生于佩顿的《会计理论》,而是产生于15-16世纪;同时,它们的产生也有一定顺序。早在15世纪左右,随着复式记帐的应用,就提出了企业是“记帐主体”的概念,这一点从卢卡·帕乔利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说:“在三本帐簿(指备忘簿、日记帐和分类帐)的每一本书中,这些合伙经营的资本帐户必须同你自己的资本帐户分开登记。”又说:“如果你将合伙经营的现金同你自己的现金分开设帐,你就能更有条理地管理合伙经营业务。当你本人就是合伙经营的主要负责人时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设置一套独立的帐簿。”此外,虽然当时意大利的商业贸易中不存在统一而稳定的货币单位,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要利用在备查簿中分别记录不同的币种数量,但人们已经意识到采用统一货币记帐的必要。卢卡·帕乔利在其著作中说:“在计算价值总数时,只能采用同一种货币单位,因为不同种类的货币不适合于汇总合计。”这可以看作是货币计量思想的发端。但由于当时商业的主要形式还是单项业务的短期合伙,并且主要是在市场(集市)上进行贸易,所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并未形成。到问世纪,意大利的集市贸易衰弱了,原来的行商逐步为商店所代替,临时性的单项业务的合伙也代以长期的合伙。工厂和商店一类持续性的生产贸易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样,在一些长期经营的工厂和商店,才逐步形成每年结算一次损益和在年末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反映在1673年3月 26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条令》,明确规定商人必须每两年编报财产目录。从此,“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观念逐步形成。

按照逻辑推理的原则,最先产生的会计基本假设应当是会计所必须的,或者是会计更迫切需要的,那么在会计环境的变迁面前受到的冲击也应该最小,反之亦然。所以在历史上产生较晚的“持续经营”假设面对会计环境的变化所受到的冲击必然最大,最不稳定。

二、从“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出发思考其不适应性

“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是: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否则,都将假设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下去的。而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企业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

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变化平缓,风险较小,在这种环境下,主体从经营状况良好到恶化有一个逐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所谓的“反证”有迹可寻。

21世纪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反复无常;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品和设备会计很快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会在倾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企业随时都有被兼并、清算、终止的可能。现实中马林银行的倒闭案就是很好的例证。所谓的“反证”已无证可寻,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可能瞬间消失,这就对会计主体相关的利益团体产生巨大的风险。而所有的风险,究其根源,都来自非现金资产,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不确定性。以应收帐款为例,它可能因为债务人公司无法偿还而变成坏帐,而债务人公司的无法偿还源于债务人公司没有现金或可变现资产,所以有关债务人公司的现行市价就成为相关利益团体迫切需求的信息。因此,建立在无“反证”基础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

三、21世纪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重新定义

由于所有的非现金资产都存在不确定性,只有关于主体现行市价的信息才具有可信度,所以我认为对世纪“持续经营”假设可以定义为“只要主体资产的现行市价大于负债,则就认为主体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债权人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同时又给予主体所有者足够的机会让主体增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现行市价是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也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

四、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创新——现行市价/名义货币

会计计量模式是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构成的。如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模式是基于历史成本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一定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是和经济环境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加剧,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在对“持续经营”假设重新定义之后,相应也就提出了以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的需求,至于计量单位的选择,我们可以设想未来可能引入“电子货币”作为全球统一货币,因其币值稳定,这样就形成了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单位的会计模式。

关于现行市价信息的需求,最早反映于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近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准则制定者们也普遍意识到现行市价的重要性。在美国,FASB在其第115号公告中已趋向要求对某些可流通证券按现行价值处理;此外,在第107号和第119号公告中,FASB对风险金融工具提出了新的披露要求——至少在附注中运用现行价值会计对这些项目进行计量。在英国,许多公司都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重估,英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SB)也正鼓励现行价值会计被更广泛地运用,在“财务报告原则”的征求意见稿中,ASB表述了其观点:“实务应当通过更广泛地运用现行价值而得到发展,只要能保持与可靠性和成本的约束相一致。”

考虑现行市价的可获得性,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步入各家各户,相信获得市价信息并非难事。而且随着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NO.7《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的公布,推荐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更为现行市价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我相信现行市价会计的应用已势不可挡。

五、现行市价/名义货币会计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

运用现行市价属性,全部资产和负债应按它们的变现价值重新估计,因为持续经营,所以此变现价值应是公允价值,而不是清算价值;同时由于是脱手价值,它又应根据卖方市场价格而不是像重置成本那样依据买方市场价格。应用现行市价计量时,在会计上将完全放弃确认收入的实现原则,因为,所有的非货币性资产都是根据其现行脱手价值立即确认全部损益的。这样,经营收益在生产时即应确认,而持有利得或损失在购买或价格变动(而不是销售)时也可以确认。应用现行市价计量,在会计上也将完全放弃根据资产的寿命分期把资产成本转作费用,这将消除费用摊配上的主观任意性。以下举一实例说明。

假定某企业于2000年1月 1日购入1000个配件,每件6美元。在年内,企业售出600件,每件10美元,年内和年末的重置成本分别为每件8美元和9美元,年末的脱手价值为每件12美元。则按现行市价计量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如下所示:

资产负债表(现行市价基础)

2000年12月31日


收益表(现行市价基础)

截至2000年12月31日的会计年度


(1)年末存货是按年末可变现价值计算:400件×1=4800。

(2)已实现留存收益包括:①已实现的经营收益,销货收入6000一销货重置成本4800=1200;②已实现的持有利得,销货重置成本4800一销货历史成本3600=1200。

(3)未实现留存收益包括:①未实现的经营收益,持有存货的收入4800—持有存货的重置成本3600=1200;②未实现的存货持有利得,持有存货的重置成本3600一持有存货的历史成本240O=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