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规范股权激励会计处理
深入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等待期的规定,认真对照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是否实质性满足可行权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财经网》专稿/记者 宋燕华】在伊利股份等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作为促进业绩增长之用的股权激励计划,却引起上市公司巨亏,并让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普遍表示不解。2008年年报中,这样的情况将不被允许重演。
11月9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下称《报告》),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两年来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股权激励被放在显要位置反复提及。
《报告》认为,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均存在问题。
根据证监会统计,在2007年年报中,共有109家公司披露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86家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27公司选择了限制性股票,3家公司选择了股票增值权,另有7家公司混合采用了两种形式的激励标的物。用于行权的股票来源,主要为股东转让股票和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
从公告统计来看,在109家公司当中,有75家公司仅披露董事会预案, 4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28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已经实施,另有2家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因各种原因停止实施。
《报告》认为,上市公司需加强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比如,虽然信息披露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披露股权激励相关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采用的估值模型和估值技术、主要假设、相关参数以及选取原则和方法、计算结果及各期期权费用的分配等。
但从执行情况看,多数公司没有披露如何对可行权数量做出最佳估计、期权总费用的估计以及在等待期内各年度的摊销情况,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没有披露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及依据的相关假设。
有些公司在激励计划中规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认授予日,还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确,均影响了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加上对估值模型的运用缺乏经验,上市公司在运用估值模型计算期权公允价值时,也容易在参数选择方面出现问题。
在会计处理方面,《报告》指出,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但在等待期的确定和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以及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及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问题上,执行层面还存在判断问题。
比如,从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部分公司没有对股权激励进行综合判断,导致应该在等待期内合理分摊的期权费用一次性计入会计期间,造成巨额亏损。
为此,证监会提醒相关公司,应深入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等待期的规定,认真对照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是否实质性满足可行权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伊利股份(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0887)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伊利股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总共有7.39亿元费用需要摊销,由于对于费用摊销的方法不同,伊利股份今年公布的两份年报中,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出现1亿元的巨额差异。
今年3月11日,伊利股份公布年报显示,由于将股权激励费用在2006年摊销1.85亿元,2007年摊销5.54亿元,导致当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出现巨亏,金额为-1.15亿元。
4月27日,伊利股份依照证监会相关规定对股权激励费用处理方案进行调整,改为2006年摊销506万元、2007年摊销4.6亿元、2008年摊销 2.7亿元,此举使2007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额锐减至2060万元。
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变更,引起了投资者和分析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泰君安分析师胡春霞表示,股权激励费用的处理只是会计上的数字变化,并没有实质的现金支出,对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等基本面要素并未有较大的影响,而公司对于股权激励费用的处理方案变化较多,也会导致投资者的信心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