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海会计信息化发展轨迹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可谓波折。从最原始的雏形阶段到之后完整的会计核算型,再到如今的标准化、国际化,整整一代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得来国内会计信息化进程逐步与国际接轨,有些甚至还做到了国际领先,并且还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信息化乃至管理信息化的一流企业。本文是以上海为角度看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30年。
   雏形和探索阶段
   (1978年—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把计算机应用于更复杂的会计体系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部分企业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工作。通过多年的尝试,他们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从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着手,研究每个单项的会计数据流程。
   在此期间,上海学者袁树民和朱建国首先通过对上海高桥化工厂的调研,在单项业务的会计电算化上取得了突破。其次,当时华东化工学院的张建华在此期间通过对上海氯碱总厂的调研和交流取得了成果。
   本阶段的特征是首次将会计核算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特点是尝试性和无序性。
   会计电算化法规化阶段
   (1986年-1990年)会计电算化在全国各省市的不同基础上迅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大量学者和企业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研发财务软件,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市场在无序竞争中显得十分迷茫。此时,上海财会界率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 性,于是立刻组织各方学者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最后,上海市财政局于1986年末颁布了沪财会(86)44号文《关于在本市国营工业企业中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工作的若干规定》。3年后,财政部出台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
   在1990年初,上海市财政局又颁发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及本市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电算化的法律法规,之后被各兄弟省市仿效和学习。
   同时,上海在首先规范了电算化法规之后,认识到要普及会计电算化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所以有关市财政领导十分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此期间,上海会计学会专门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金光华任组长,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在1984年,学会出版了由金光华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一书。在上世纪90年代,经上海社联批准,成立了“上海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金光华任主任。在2001年,专业委员会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邀请上海及外地的高校和软件公司,举行了会计电算化年会,以后逐步发展,由兄弟省市高校轮流主办,上海积极参加,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与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共计举办了七届,分别在上海、杭州、长沙、太原、合肥、重庆、大连等高校举行。
   此外,本阶段中不少上海学者也做了承前启后的研究,对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电算化的飞速发展指引了方向。在1989年,顾抗对通用处理软件的流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年,袁树民提出将固定资产模型和会计电算化结合起来,并在当时提出设计固定资产模型要兼顾财务核算系统中其他模块的系统要求。
   开发、使用和完善通用会计软件阶段
   (1990年—1999年)这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自己开发、自己使用的专用会计软件,会计软件适用性较强。同时,在会计工作领域,各项具体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包括操作平台、数据库类型、开发方法与编程工具、网络技术等)的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包括功能模块划分、数据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流程等),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软件模式,为广大会计人员欢迎,一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软件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加上当时我国会计软件开发设计人员非常缺乏,各单位独立开发导致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推进非常缓慢,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在本阶段后期,为了克服一家一户、自己开发、自己使用的专用会计软件的缺陷,之后行业和学界提出了一家开发、多家使用的通用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建议。但是,适用于各个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处理千差万别,不可能开发设计出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会计软件,而且适用范围越大,则开发难度越大。最后,形成了找出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共性,提出相应的通用核算模块,根据会计制度在相同的行业设置相应的电算化核算规则。
   上述开发设计通用化会计软件的方案在会计上虽存在争论,但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时隔不久,按上级要求,就开发设计出了一批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会计软件,并相继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形成了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
   在此期间,上海学者百家争鸣,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在1990年,金光华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这一概念。在1995年,励景源提出了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对当时会计电算化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包括科目设置不合理、不规范;会计分录的不规范导致软件内部无法识别等等。在1998年,袁树民提出了业务流程重建与会计模型研究的问题,将会计电算化放到更高的高度—— —电算化信息系统。
   现如今的“管理型”乃至ERP(企业资源计划)概念的雏形是来自于上海学者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此期间,上海还出现了一批财务核算软件。它们为日后财务软件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行业标准化阶段
   (1999年-至今)在中国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向集团ERP的蜕变过程中,国内的几大财务软件公司做出很大贡献。而这一历史性的进步,是由各方精诚合作所致。其中,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2002年4月5日,上海市财政局发布《关于本市企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有关问题的通知》(沪财会[2002]41号,自2002年4月15日开始实施)。
   自2003年开始,上海同仁的研究工作又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审计署、财政部领导的支持。经过1年多的努力,2004年9月20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于2004年11月4日在北京公布,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标准克服了会计数据交换障碍,提高会计数据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