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执行层面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预算管理模式下出现的问题,必须推进事业单位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科学理财,进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大部分。
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符合法律规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费用,有助于我国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有助于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收支不平衡的现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应根据单位的客观情况,编制可以量化的财务收支指标预算,对财务收支指标实际值与预算值之间的差异,要查明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用于决策。这个过程简单、高效,是控制财务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手段。
3.有助于国家对宏观政策的引导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过程,是国家财政资源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分配”并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的过程,体现着国家宏观调控所扶持的方向,也引导着国家财政资金流向最需要资金的事业。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预算管理在体制层面已经比较完善,预算管理的问题大多数集中在执行层面上。
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存在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问题,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而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关注却较少,使得预算编制部门难以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更没有条件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这样的预算往往与实际有很大差异,使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推进“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方法,即取消往年的基数,根据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目标以及下一年度政府的施政计划,结合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重新测算安排本部门和单位的预算。但预算单位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老办法,“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习惯地以过去的基数为基础,其导致预算结果不切实际,难以执行。
3.预算管理缺乏控制机制,预算执行缺乏分析与考核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临时性、计划外的支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严重脱节,相关人员随意增改项目内容,提高费用标准,扩大支出范围,从中牟取私利。在预算期结束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分析与考核,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下一轮预算提供思路。
因此,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预算形同虚设。
此外,预算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关系着国家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1.转变观念,加强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是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有效办法,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事业单位管理。因此,单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也正是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第三,预算管理是一个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执行和考核预算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2.全面落实“零基预算”预算编制方法,摒弃“上年基数+本年调整”
等传统方法在预算编制的诸多方法中,“零基预算”是一种比较科学并切合实际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是: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有前瞻性的预算。
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控制机制,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施有效控制首先,将预算控制端口前移至预算的编制,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其次,改革预算控制的方法。对项目支出不仅要控制总额,而且要细化控制到每一个费用明细,提高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随时把握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经费使用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相互挤占和超支现象,提高项目控制的精细化程度。最后,要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
在对预算层层分解执行的过程中,明确责任中心,将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4.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相关人员执行预算工作的积极性预算执行完毕后,要分析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情况与预算不相符的,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各责任中心要对考核结果负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始下一轮的预算编制工作。对预算工作,合理、高效地完成的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使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
5.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保障,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预算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预算的编制、组织有关部门或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审核、平衡、沟通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审核预算的调整事项、分析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其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将单位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单位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由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评价与激励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再次,要对本单位收支目标合理分解,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多次平衡”的方式层层落实到科室、业务收入部门。最后,要建立预算责任制度和评价与激励机制,保证全面预算得到有效执行。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