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 / 李芳钦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因素导致了施工企业资金紧缺,制约着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资金管理问题已成为施工企业当前刻不容缓、亟待加强的一项中心工作,笔者从实践中感受到,当前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面临以下棘手问题:
1.资金紧缺导致贫血现象。由于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后,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相当部分施工企业患上了资金紧张的严重“贫血症”。特别是从2003年起,国家逐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银根紧缩、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土地指标等宏观调控措施,这些因素对施工企业资金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原本就比较单一、自身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后,就失去了资金来源保障,有的企业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二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与项目进度放缓,导致新建开工项目增幅减少,施工企业工程量相对减少,企业现金流也受到影响,企业“造血”、“补血”功能弱化;三是因政策影响而造成的建材价格上涨,特别是钢材、水泥等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施工企业原材料的资金支付远远超出预算,施工成本加大;四是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处于“僧多粥少”的尴尬境地,部分施工企业只能降低报价或采取垫资承诺等方式来争取项目,良性发展无法保障。
2.项目经理分散经营与资金集中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具有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投资额度大的特点,分支机构分布全国各地。目前,施工企业对于遍地开花的建设项目普遍采用以相对独立的项目经理部对中标项目实施经营管理的方法,以提高和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这种分权制的管理模式对整个公司的资金管理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是容易引起资金分散,削弱企业总部资金的调控力度。相当数量的建设项目出于各种需要必须设立多类账户,多头开户,造成资金闲置和沉淀。二是由于不能有效、及时地调度资金,企业总部的融资功能受到制约,造成一方面资金沉淀,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无序扩大的怪现象,企业运作成本人为扩大,约束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不利于企业总部对各项目经理部实施监督与控制。企业总部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机构,对其所属单位的重大事项应当拥有知情权,但如果下属单位自主权尤其是财权过于放大,就会弱化企业总部的知情权和控制权,一旦出现问题,项目经理部、分公司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风险就会转嫁到企业总部。
3.资金监督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目前建设部把施工企业的资质分为总承包与专业承包。作为总承包的施工企业,往往是招投标的中标者与合同的签订方,它在职责上以管理、监督为主,而不再拥有专业的施工队伍,企业的运作通过分包的形式将工程交给分包方或专业承包方来实施。由于监督、控制和考核乏力,对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缺乏严谨系统的分析,容易造成施工企业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形成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的局面,导致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部分建设资金未能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在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经营模式下,容易出现建设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甚至被项目经理挪用的现象,增加了在建项目的风险。
4.建筑市场的不规范,造成施工垫资现象日益严重。根据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工程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给施工企业拨付一定比例的工程备料款。由于目前的建筑市场面临“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盲目上项目现象日益严重,加上个别施工单位为了争取项目,在不断降低标价的情况下,还会增加一些附加条件,如建筑产品完成合同约定价值才开始计量支付;除合同规定的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外,还有打入现金保证金或保函的;更有甚者承诺垫资施工,待工程竣工结算时收回垫付资金,以垫资施工作为优惠条件进行无序恶性竞争,加重了资金负担。目前的施工企业垫资呈现以下特点:①垫支方式灵活化,有垫付工程款的,有为业主提供贷款、担保的,有降低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的等等,名目繁多。②工程垫资操作多样化。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带资施工,由承包商垫付预付款或部分进度款,在工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再通过进度款的形式收回已经垫付的全部或部分资金;二是按进度款比例垫资,承包人在完成阶段性施工或节点工程施工后,发包人仅以较低的比例支付工程价款,使承包人不但拿不到前一施工阶段的进度款,而且继续对随后的工程进行垫资施工;三是工程竣工后付款,这种方式亦称为完全垫资,承包人需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工程,待工程竣工后才能够得到工程价款。③垫资数额巨大。工程垫资已经由过去简单的承担基础、涉及数额较小发展到了现行的动辄垫资至主体完成、涉及金额数千万元的程度,很多工程业主也把吸引垫资作为本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④垫资时间长、资金回收期限长,一个建设项目往往跨度时间周期较长,施工企业也就因为垫资的承诺失去短时间回收资金和收回投资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资金的紧张,甚至会出现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无法正常运作的局面。
造成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目前建筑市场运作不规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之外,施工企业内部制度约束缺乏、经营理念落后、内部管理失控等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加强资金管理,管好用活资金是每个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在管理机制上、经营理念上、内部监督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目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的被动状态:
1.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加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将预算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努力控制生产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严防非生产环节中的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预算来约束支出,用制度来控制行为。
2.加强资金流转的跟踪与监控,提高资金安全性。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监控要把握资金收付两个环节:一是收款环节。承包合同往往由总承包方与业主签定,作为总承包方的施工企业,要确保收款的及时性,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付款时间及额度进行资金结算,防止变相的施工企业垫资现象。同时,要在合同或内部制度中规定分包方不能直接收取工程款项,以此便于资金的集中管理。二是资金的支付环节。尽量保证专款专用,防止部分项目经理挪用资金,如用于其他工程或用于个人消费。可以采取审查预决算资料、材料供应合同、送货记录、材料发票等手段,控制工程支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探索资金集中结算的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分散、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的实际情况,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结算管理的做法,积极规避财务风险。积极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监督。特别是在项目经理承包或分权制的运作模式下,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抓住工程结算这个环节,防止下属公司“偷跑冒漏”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5.提高经营理念,健全市场运作。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进行健康有序的生产与竞争。防止出现在招投标环节中发生有项目就跟踪、见标就投、有投标就随意承诺的不正常行为,保证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作者单位:恒元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