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2026 年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预习期备考,建议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科学规划,系统推进,为后续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明确考试核心特点与目标
高级会计师考试仅设《高级会计实务》一个科目,但内容覆盖广泛,涉及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成本管理、企业并购、绩效评价、金融工具会计以及政府会计等核心领域。题型全部为9 道案例分析题(7 道必答 + 2 道选答),满分 120 分,考试时长 210 分钟,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结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判断归纳和应用能力。
预习期的核心目标是:
熟悉教材框架与知识体系:对考试内容的全貌和逻辑结构有宏观认知。
建立基础概念储备:掌握各模块核心理论,为深入学习扫清障碍。
识别高频考点与薄弱环节:提前定位重点难点,便于后续针对性突破。
二、教材与资料准备:善用旧版打基础
由于 2026 年新版教材尚未发布,可先用2025 年教材开展预习,核心知识点和整体框架通常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仅少量政策更新需后续补充)。预习时可搭配以下资料:
官方教材:精读《高级会计实务》,理解核心理论和政策依据。
历年真题:通过近 3 年真题(如 2023-2025 年)初步了解命题规律、高频考点和案例背景类型(如企业并购、风险管理场景),但现阶段不建议大量刷题,重在熟悉题型结构。
在线课程与工具:选择预习阶段网课辅助理解抽象概念,或利用思维导图、公式大全等电子资料辅助记忆。
三、科学规划学习路径与节奏
建议采用分阶段、有重点的学习方式,将预习期(通常为新教材发布前的 3-6 个月)划分为以下步骤:
(一)第一阶段:通读教材,构建知识框架(1-2 周)
快速浏览教材:先翻阅目录、前言和编写说明,了解章节布局、逻辑关系及重点难点分布。例如,战略与风控(第 1-4 章)为后续预算、投融资决策奠定基础;并购与合并报表(第 10-12 章)侧重实务操作等。
标记初步重点:用铅笔勾画出自己认为的重要概念、理论(如 PESTEL 分析、五力模型、内部控制五要素)以及暂时难以理解的部分,便于后续针对性学习和调整。
(二)第二阶段:分模块精学核心内容(3-12 周)
按教材逻辑或分值权重,逐模块深入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战略与风控(重点章节,高频考点):
战略制定工具(SWOT、五力模型、PESTEL 分析),学习如何结合案例提出战略建议。
风险管理分类(市场、信用、操作风险等)及应对策略(规避、降低、分担),理解内部控制五要素及其审计报告要点。
投融资决策:
投资项目现金流计算(初始、营业、终结流量)及决策方法(净现值 NPV、内含报酬率 IRR),熟悉私募 / 境外投资流程。
融资规划:可持续增长率计算、资本结构优化(权衡理论、代理理论),明确不同融资渠道特点。
成本与绩效:
对比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掌握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
牢记经济增加值(EVA)公式,理解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并购与合并报表:
并购估值方法(收益法、市场法),税务处理要点。
合并范围确定原则(控制三要素)及报表编制程序,确保基础分必拿。
金融工具与政府会计(后期重点):
金融资产分类(如摊余成本、公允价值计量)及减值处理;政府部门预算管理、国库收付与绩效管理规则,需结合政策更新理解。
学习时建议:
结合案例辅助理解:通过教材例题或辅导书中的精简案例,将理论与实务场景初步关联,例如分析某企业并购案例中的估值逻辑。
整理笔记与框架: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知识点、逻辑关系及公式(如 EVA、可持续增长率),便于复习回顾。
记录问题清单:遇到模糊或复杂的概念(如套期会计、合并商誉计算),记录下来作为后续听课或答疑的重点靶向,避免问题积压。
(三)第三阶段:初步整合与查漏(13-18 周)
跨章节串联知识:例如理解战略目标如何驱动预算编制,预算偏差又如何关联风险管理措施,形成业财融合思维雏形。
对比新旧变化(待新教材发布):若新版教材有更新(如新增 ESG 披露、准则修订),第一时间对比差异,重点学习调整内容。
薄弱环节强化:针对前期标记的难点(如金融工具重分类、政府补助会计处理),通过补充阅读、课程回放或答疑突破瓶颈。
四、学习方法与技巧:高效吸收与转化
主动学习,及时解决疑问:
遇到问题不拖延,通过在线答疑平台、论坛或学习小组寻求帮助,避免知识盲区积累。
在课堂或阅读中,重点关注老师强调的高频考点和采分点,与自己前期标记的重点相互印证、补充笔记。
温故知新,系统梳理:
定期(如每周)复习已学内容,通过默写关键词、核心公式,或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理加深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写过程强化理解。
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例如从 “战略制定→预算分解→资源配置→绩效评价→风险管理” 形成闭环认知,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适度练习,培养应试思维:
预习后期可尝试少量基础案例题或客观练习题(如每模块结束后做 5-10 道配套题),熟悉命题角度和答题切入点,但无需追求速度或模拟完整考试时间,重点在于检验知识理解程度及暴露薄弱点。
分析题目时,先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定位教材章节),再理清解题逻辑(如判断风险应对策略时,先结论后理由引用法规条款),逐步适应案例分析的答题模式。
利用碎片化时间复盘:
通过音频课程、速记卡片或错题本,在通勤、休息间隙回顾重点概念、公式或错题原因,强化记忆效率。
五、配套准备与注意事项
关注政策动态:例如财政部关于高级会计师考试大纲、评审要求(如论文发表数量、业绩成果)或报名时间(预计 2026 年 1 月启动)的更新,确保备考方向正确。
提前规划长期任务:高级会计师实行 “考评结合”,若计划评审,需提前 1-2 年准备论文()及业绩材料(如主导的财务项目、降本增效案例)。
适应考试形式:熟悉开卷无纸化机考操作(如打字速度、系统导航),避免因操作生疏影响答题效率。预习阶段可尝试在电脑上整理笔记或做电子版错题集,逐步习惯电子作答环境。
保持良好心态与节奏:预习是长期积累过程,不必急于求成或与他人进度攀比。合理分配时间(建议工作日每日 2-3 小时,周末适当增加),避免疲劳作战,确保学习可持续性。
六、总结:循序渐进,筑牢根基
2026 年高级会计师预习期备考需以教材为核心、框架为导向、案例为抓手、问题为驱动,通过通读→精学→整合→查漏的步骤,系统搭建知识体系,识别薄弱环节,初步培养应试思维。关键是充分利用旧版资料提前启动,善用权威辅导和课程工具解决难点,同时关注政策变化与评审衔接要求。只要规划科学、执行到位,预习期的扎实准备将显著提升后续强化和冲刺阶段的效率,为顺利通过考试及职业进阶奠定坚实基础。预祝备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