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管理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不断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对于优势业务的投入,改善对于业务关键点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利用国际国内更多资源和市场。完整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将有助于企业经营者提高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对于关键业务的控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资源,做大做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
(一)国有股占主导地位而其主体又缺位
在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其主体又缺位,缺乏真正有动力的主体,其控制效率降低,控制风险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运作中机构形同虚设,责任不明,难以形成有效制衡,缺乏相互制衡、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多种风险,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海外经营风险更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系统而有效的风险分析、研究、预警、危机处理等制度。国有企业各个部门单独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没有系统化并提升到整个企业层面,形成各个部门间的风险信息共享,缺乏系统性、全局性。
(二)企业物资购销存的管理制度松散
许多企业物资购销存的管理制度松散,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未能实施严格的职务分离,造成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能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稽核制度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使某些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业务仅仅因有关领导的同意便得到财务人员的支持通过,不行使财务监督权力。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更不用说是内审组织。在某些国有企业中,董事会下面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或者内审机构审计领域狭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许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内部控制指导方面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理解和执行的多样性,财务业务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和具体。国有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缺乏合理规划,难以充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国有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层次过多,制约了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控制能力较弱,人为操作容易造成错误及舞弊的发生,影响数据的真实性,由其生成的数据和报告可靠性不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没有与绩效考核情况相结合,未能形成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没有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检查的重要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
(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企业领导层的内控意识严重缺乏
有的国有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处理内控与管理、风险、发展的关系问题时,错误地使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胜任内控要求。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注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使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要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系,使国有资产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改善会计环境,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监督体系。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加上现实会计核算环境及核算方法、体系上存在不足,使得会计内部监督很容易有名无实,要采取相应对策来保证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实行。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将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约束系统和保障机制,适应企业监管的要求,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否则,将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无法实现。企业信息与沟通系统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管,实现企业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国有企业应将风险评估系统化,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不断完善重要业务流程风险数据库。通过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推行计划指标化管理,定期召开高层管理者参加的计划审题会,把经营过程纳入计划轨道,着重加强物品采购、价格制定等经营关键点的控制。国有企业应选择多种控制方法和内部控制措施,从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全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三)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先进的信系统,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应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结合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较好地弥补内部公司治理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空缺。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力量,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有效纠正各种损失的发生。构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同时,构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工资发放、绩效考核由上级财务负责人考核,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委派管理,对上级财务负责人实行实线管理。公司的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编制的单元,合理划分财务内部职能。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各级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制度的制定,资金管理、账户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经营收入计划、成本计划和收入、成本的分析等进行控制管理。从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可靠着手,做好基础工作,建立覆盖生产、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四、总结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 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加重。国有企业经营规模越大,内控重要性也就越显著。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企业的特殊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修正,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经济研究导刊, 阮金铭)